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12):1644-1646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内镜治疗术后患者饮食管理达标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内镜术治疗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未开展QCC活动),选择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行内镜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为试验组(开展QCC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食管理达标率。结果试验组饮食管理达标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46.58%。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内镜治疗术后患者饮食管理达标率,能将饮食管理弱项打造为强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率。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解析,确定问题真因为宣教形式单一、缺乏专科咨询通道、担心并发症、缺乏TOLAC孕妇评估体系、缺乏TOLAC管理平台、没有阴道分娩经验;提出多项改进措施并实施,包括建立多维度宣传模式、提供优质的TOLAC母婴安全保障服务、优化全孕期TOLAC管理模式、构建“4+1”联动TOLAC互联网+体系等。结果 TOLAC率由活动前的8.33%提高到活动后的13.71%,达成了活动目标。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持续改进TOLAC管理,提高TOLAC率,促进自然分娩,并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降低移动诊疗车设备故障次数。方法 :首先,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确定主题,分析移动诊疗车设备故障现状并设定改善目标;其次,通过开展头脑风暴以及绘制鱼骨图、柏拉图等确定真因并验证;最后,针对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据PDCA原则制订相应对策并实施。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后,20 d保障任务中设备故障数由原来的31例降至9例,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分别为122.22%和70.97%。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移动诊疗车设备故障率,提高了任务保障能力,可为其他军地医疗单位移动诊疗车设备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管理》2018,(2):50-5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体检客户不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围绕"降低体检客户不满意度"开展品管圈活动,拟定活动计划,完成把握现状与目标设定,根据改善重点展开解析,确定真因并拟定对策,按计划实施并进行效果确认,拟定标准作业书并检讨。结果改善后不满意度为1.14%,进步率为67.61%,目标达成率为106.25%。对改善前后的不满意度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优化了体检流程,加强了业务培训制度管理及健康宣教力度,降低了体检客户不满意度,使客户体检感到安心和便利,增强了幸福感。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忠诚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借助品管圈管理工具来探索降低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的有效方法,提高病案首页数据质量及编码员的业务水平。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活动十大步骤实施,计算实施四项对策前后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的错误率和目标达成率,评价此次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由改善前44.44%降低至18.55%(χ2=136.03,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成率为116.09%,进步率为58.25%。小组组员在品管圈活动手法运用、成绩获得感、编码质量意识、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结论:通过应用品管圈,能够有效降低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全面提升病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该活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科门诊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7月-12月,我院外科门诊医护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影响患者满意度的要因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改进后外科门诊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3.08%,其目标达成率为101%,进步率为12.7%。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还提高了全员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及质量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提高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4月~12月综合运用QCC的管理方法,通过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步骤,分析影响送检率的主要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过程改进,比较QCC活动前后提高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情况。结果通过QCC活动,外科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由活动前13.33%提升至活动后的27.02%(短期目标)、33.74%(长期目标)。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医院公文规范率中的效果。方法:遵循PDCA原则,使用品管圈分析方法,统计2019年医院印发公文,分析不规范公文原因并持续改进。结果:公文规范率由41%提高至86%,目标达成率122%,改善率11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医院公文规范率,优化工作流程,增强科室的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与自动腹膜透析(APD)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后发生感染的临床特点,为AKI的替代治疗合并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128例实施心脏术后继发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治疗方式分为CRRT组58例,APD组70例,记录两组治疗后感染率,分析感染特点。结果 CRRT组感染率为17.24%,检出标本以血液净化临时导管穿刺口分泌物为主占40.00%;APD组感染率为18.27%,检出标本以透出液为主占38.46%,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RT组检出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9.52%,革兰阴性杆菌占33.33%,真菌占7.14%;APD组检出5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65.45%,革兰阴性菌占30.91%,真菌占3.64%;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达100.0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达100.00%,对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等耐药性较高;CRRT组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用药剂量均高于A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与APD治疗AKI感染率相当,CRRT以导管口感染为主,而APD以腹腔感染为主,CRRT对敏感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影响较大,临床应注意调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干预前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0%的妇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为活动科室,由感染管理处牵头开展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为活动内容的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对病原学送检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拟定对策并实施、评价实施效果。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干预后,三个科室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从5.19%提高到50.4%、从19.91%提高到62.06%、从14.14提高到了21%,显著提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01)。圈员的品管圈手法应用、自信心等8项能力评分由活动前的1.3~3.3分提高至2.8~4.6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并从多维度提升圈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运用品管手法及科学统计工具,针对患者CRRT等待上机时间长的问题进行改进。经分析,导致患者CRRT等待上机时间长的真因有配液流程复杂,物品仪器管理不细致,护士接收医嘱耗时长,人员培训及管理不到位等。对此制定有效对策并实施,包括使用成品置换液,落实物品仪器精细化管理,加强CRRT信息化管理,构建医护联动管理机制并进行多元化培训等。项目改进使患者CRRT平均等待上机时间从135.67 min缩短至54.47 min,并形成了规范化流程,有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保证医师交接班记录完整性中的作用,以提高交接班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操作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医师交接班记录的完整性进行调查,分析医师交接班记录不完整的原因,提出并落实改进对策,将活动开展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医师交接班记录不完整率从活动前的47.1%下降至19.3%,活动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医师对责任心、品管手法运用等自我评价均较活动前提升。结论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医师交接班记录的不完整率,提高了医师交接班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圈员自我质量管理意识和品管工具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医护双方合作,优化气道管理团队,完善人工气道湿化评估方案,改良气道湿化装置,增加气道湿化途径,实行复合序贯式湿化-排痰护理管理模式等,实现了气道湿化、辅助排痰、气道廓清一体化。结果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从28.57%降低至11.26%,目标达标率为100.58%,进步率为60.5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降低了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依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使恐动症发生率由34%降低至10%,膝关节功能改善率由49%上升至86%,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48.7 h缩短至21.5h,平均住院时间由14.5天缩短至11.3天。多学科协作管理有助于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降低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问题真因,制定针对性对策,从优化信息系统设置、规范药品效期管理、完善病区退换药制度和流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四方面予以改进。结果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由5.83‰下降至2.4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减少了药品失效情况,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问题真因,从制定动静脉内瘘院前指导规范,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VAP”评估模式,制定围手术期标准化管理流程;构建“互联网 +”智能宣教模式,优化院外延伸服务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由10.6%降低至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通过对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查检、原因解析、对策拟定等,从风险管理规范化、风险评估精准化、营养支持个性化3方面进行改进。结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从活动前的62.32%降低到活动后的15.18%,使重症肌无力吞咽障碍患者得到了精准评估、精细护理。结论 品管圈活动开展可以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脑血管病不同级别、不同专业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运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手法,干预神经内科11项关键医疗质量指标,从调配人员、统一技术及流程、构建脑血管病质量控制方案、制定脑血管病质量指标控制方案等4方面进行改进,构建了邯郸市脑血管病医疗质控体系,对脑血管病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提高早期肝癌发现率,降低肝癌复发率,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从工作实际出发,运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手法,从管理科室、临床科室、医联体3方面,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现状,针对团队、模式、宣教、培训4个攻坚点多方拟定对策并加以筛选判断,形成3大对策群组予以实施:(1)建立肝癌多学科协作及整合医疗团队;(2)建立科学整合医疗模式并完善相应制度与规范;(3)多形式强化医患宣教。通过系列措施实施,延长了肝癌患者生存时间,使肝癌患者生存获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