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钙离子、维生素D以及骨转换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绝经后BPPV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骨密度分为正常骨密度组(47例)、骨密度减少组(54例)和骨质疏松组(79例),选择同期60例骨质疏松症(无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各组间维生素D、血钙离子及骨转换代谢相关指标。结果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尿脱氧吡啶啉(u-DPD)明显高于其他3组,骨钙蛋白明显高于正常骨密度组和骨密度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与血清维生素D缺乏症是BPPV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04、2.003,P <0.05)。结论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以及骨转换代谢指标与绝经后BPPV有关,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2年美国肾病基金会(NKF)指南提出的CKD的定义及分期标准,选取236例CKD 3~5期非透析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测定ward’s三角区和股骨骨密度,根据患者的骨密度将CKD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77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5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体质指数(BMI)、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等指标。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Z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绝经后女性较多,46例(59.74%),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52例,32.70%),骨质疏松组24例(31.17%)了解疾病知识,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00例,6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组BMI[(22.37±0.93)kg/m2]和维生素D水平[(9.98±5.74)ng/L]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分别为(24.54±1.13)kg/m2,(14.32±5.87)ng/L],血清骨钙素水平[15.87(11.20,19.18)ng/ml]高于非骨质疏松组[9.98(6.98,10.2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经后女性、BMI、维生素D和血清骨钙素是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1.569、0.872、0.763和1.698)。结论绝经后女性、BMI低、维生素D水平低和血清骨钙素水平高是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人群,应加强防护,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维生素D为一种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它主要参与了钙磷及骨代谢,而维生素D缺乏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为一种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已成为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济宁城市地区>50岁男性及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收集2016-10-01-2018-09-30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查体资料,女212名,已为绝经,年龄<70岁;男286名,年龄50~70岁。以上人群均在济宁城市地区居住>10年,进行病史采集。采用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人群空腹血糖、血清钙、血清磷、血清镁及甲状旁腺激素;采用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上述人群中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上述人群非优势侧挠骨远端1/3骨密度。结果济宁城市地区>50岁男性维生素D充足率及缺乏率分别为14.34%和50.70%;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充足率及缺乏率分别为9.91%和60.38%;>50岁男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21.34±7.12)ng/mL,高于绝经后女性的(19.87±6.31)ng/mL,t=9.465,P=0.008。济宁城市地区>50岁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41.26%和9.09%,绝经后女性分别为43.40%和38.68%;两组人群骨质疏松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6,P<0.001。结论济宁城市地区>50岁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人群血清25-(OH)D水平低,维生素D缺乏率高,骨质疏松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雌激素、骨密度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股骨颈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诊治的60例女性骨质疏松无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育和月经情况、既往病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股骨颈骨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的BMI、骨密度、雌激素水平、绝经年龄和体育锻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和母乳喂养时间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及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呈正相关(P<0. 05),BMI和绝经年龄与其呈负相关(P<0. 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的骨密度较小,雌激素水平较低。此外,BMI低、初潮时间晚、绝经时间早、怀孕和生产次数多及母乳喂养时间长是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文兰  唐锦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96-2998
目的:调查绝经前后妇女的体成分与绝经年龄、身高及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设计方法,将196例妇女分为绝经期前未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和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两组,采用米尺和磅秤测量两组妇女的身高和体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骨质疏松值,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左侧跟骨的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和低骨量。观察两族妇女体内骨密度指标。结果:绝经前后不同年龄组妇女体质指数、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骨密度较未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同年龄组相比,骨质疏松值有所下降。结论:绝经前后妇女合理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安全、有效,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值得推荐,特别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检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诊疗情况。根据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14例,非骨质疏松患者)和观察组(36例,骨质疏松患者)。通过骨密度测定仪对研究对象股骨、颈骨、腰椎等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分析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段及不同BMI分组的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患者年龄、BMI、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吸烟、运动及豆类摄入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闭经、LH及年龄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 05),而BMI、运动和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 05)。结论骨密度降低在绝经后妇女中十分常见,闭经、年龄增长、豆类摄入量过少、LH升高等均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2019年绍兴第二医院共体总院收治的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3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判定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45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3例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27.6%,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区间和Ward's三角区、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激素(i PTH)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Ca)、磷(P)、25-羟维生素D [25-(OH) 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透析龄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疾病、药物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质指数、AKP、i PTH、透析龄是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应针对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给予合理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提高绝经后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3(GALNT3)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关联性。方法纳入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女性的腰椎L2~L4、近端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采用Taq 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GALNT3和VDR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NP),比较骨转换标志物(BTM)、血钙和磷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GALNT33个位点和VDR 1个位点tag SNP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_3]、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和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磷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得出:4个tag SNP均是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指标。结论 GALNT3和VD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220例,根据有无骨折分为骨折组(n=100)和无骨折组(n=120),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其空腹血样本用于血糖、血脂、尿酸、HbA1c等检测。结果骨折组BMI、TG、FBG、HbA1c水平高于无骨折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TG、FBG和HbA1c是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根据BMI、TG、FBG和HbA1c三分位数将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分成3组,结果提示随着BMI、TG、FBG和HbA1c水平的升高,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中,BMI、TG、FBG和HbA1c是其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5—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绍兴第二医院的1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骨折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3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腰椎骨密度、I型前胶原氮端肽、25-(OH)D、骨保护素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均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血清钙及血清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骨保护素水平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OR=0.035,95%CI:0.001~0.932),年龄大、血清RANKL水平高是危险因素(OR年龄=2.555,95%CI:1.384~4.719;ORRANKL=3.916,95%CI:1.029~14.905)。结论血清骨保护素水平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年龄大、血清RANKL水平高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6月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作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未骨折组,使用该院自制绝经后女性一般问卷调查全部受检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习惯、骨折情况等;同时为全部受检者实施血清学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包括常规生化指标及骨代谢特异生化指标等;为受检者实施骨密度检查,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骨折椎体共318个,以T11~L1椎体部位骨折发生率最高,患者椎体骨折分度多为1度,随年龄的增加骨折率呈升高趋势,患者整体骨代谢指标水平偏高、血肌酐(Cr)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偏低、各部位骨密度均较低、骨质疏松整体患病率高、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占比低。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高龄、整体骨密度低、既往有椎体骨折史可能是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好发于T11~L1椎体,以老年人群为主,患者骨强度低,骨代谢指标不同程度异常,高龄、既往椎体骨折史、骨密度低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检测,并定期对骨折高危人群开展骨折筛查,便于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早期防治,降低骨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东风公司退休女工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跟骨定量超声(QUS)测定2089例东风公司50~80岁退休女性职工跟骨的骨密度值,并对年龄,牛奶、肉类、青菜的摄入量,是否吸烟,饮酒,是否运动,及绝经年数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经常摄入牛奶、肉类、是否吸烟、绝经年数、体质指数(BMI)与骨质疏松有关。结论高龄、吸烟、绝经年数长、低BMI是50~80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珠海地区的575例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个人疾病史、生活习性及月经史进行调查,根据OP发生与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呈现年龄分布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骨折以及慢性病对OP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慢性病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而BMI是OP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而保持一定体型及体重,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及提高;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慢性病(如甲亢、风湿)等,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为ALT异常组及ALT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D_3]和骨密度(BMD)差异。并根据患者BMD水平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采用Losigtics回归分析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ALT异常组FPG、HbA1c、25-(OH)D_3及股骨BMD、腰椎BMD均低于ALT正常组(P0.05),而FINS、CTX高于ALT正常组(P0.05)。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中骨质疏松组45例(35.16%),非骨质疏松组83例(64.84%);两组腰臀比、FPG、HbA1c、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骨质疏松组女性占比、年龄、T2DM病程及ALT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年龄≥65岁、T2DM病程≥8年、BMI18.50 kg/m~2、ALT40 U/L是合并慢性HBV感染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骨代谢与肝功能受损、性别、年龄、病程及BMI均相关,临床应积极防控患者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等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血清中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健康体检的70例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均抽血检测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观察组(17例)和未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对照组(53例),对比2组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活性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磷(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果提示PTH、维生素D3、股骨颈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咸宁市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226例,根据患者骨密度情况分为骨质疏松组153例,正常骨量组7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T2DM病程及合并症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文化程度、合并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变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181)、文化程度越低(OR=1.777)、绝经年限≥10年(OR=4.781)、合并心血管疾病(OR=3.283)及周围血管疾病(OR=3.251)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年龄、绝经年限、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相关性,应通过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来防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共175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骨密度-2.5SD为界线分成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分析骨质疏松状况,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者在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补充、诊疗知识及危险因素等因素方面评分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共83例,发生率47.43%。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单危险因素有已绝经、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3000元/月)、BMI≤23 kg/m^(2)、未规律运动锻炼、久坐不动、未补充钙剂、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非骨质疏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居住地、婚姻日照时间、慢性病史、初潮年龄、哺乳时间、家族史及生育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95%CI=0.746~2.451)、文化程度(95%CI=0.824~3.136)、家庭收入(95%CI=0.478~4.163)、BMI(95%CI=0.674~5.025)、运动锻炼(95%CI=0.724~3.896)、体力活(95%CI=0.568~4.268)、补充钙剂(95%CI=0.756~5.278)及饮食习惯(95%CI=0.614~5.784)。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加强体力运动、保持合理体质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钙剂摄入对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骨代谢特点及骨质疏松风险,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结核病初治患者146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进行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OC)、血钙、血磷、25羟维生素D(25-OHD)及骨密度检测。结果观察组PINP、OC、25-OHD、血钙含量及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β-CTx含量及骨质疏松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感染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2,P0.05),而年龄≥50岁、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则是导致结核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6.17、3.29、1.63、1.68,P0.05)。观察组骨密度T值与PINP、O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β-CTx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肺结核血清PINP及OC含量显著降低,β-CTx含量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的易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骨密度T分值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98例,骨量减少组37例,骨量正常组11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临床资料。分别对3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提高,体质指数(BMI)值明显降低,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住院时间和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均明显延长,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以及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等因素为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低BMI及服药史长的患者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的监测,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合理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后30 d妇女56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将产妇分为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比较各组一般情况、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等,并分析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 562例产妇中32例发生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9%,214例发生骨量减少(不包含骨质疏松患者),发病率为38.08%。对3组产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孕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与骨质疏松发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20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8.36%,BMI≥24 kg/m~2,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33%,产妇BMI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χ~2=59.863,P0.001)。补钙产妇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补钙产妇(χ~2=17.462,P0.001);孕期每周摄入牛奶量≤2杯、3~4杯、5~6杯、7杯及7杯以上者,其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6.54%、5.71%、4.35%、1.8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3,P0.001)。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钙摄入量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风险较高,而低BMI、钙摄入量不足及骨质疏松家族史为产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密切监测骨密度可尽早诊断骨质疏松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