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3-2016-05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PECAM-1水平,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E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神经功能障碍。频发TIA常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我科2011-11-2012-02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TIA 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1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小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加缺氧诱发的小鼠TIA模型,通过测定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和小鼠症状的出现时间、模型评分,观察血小板激活和替罗非班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9±0.17)ng/ml和(0.82±0.07)ng/ml,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小鼠症状的出现时间明显晚于模型组,分别为(4.95±1.19)d和(3.75±1.12)d;症状评分也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氧化应激通过激活血小板,进而诱发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小鼠TIA发作;血小板活化后伴随的炎症反应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维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74-87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但其诊 断、治疗中仍存在许多争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在TIA诊断中是否必要;TIA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TIA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应 单用阿司匹林还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心源性TIA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最合适;TIA的二级预防 对减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如何做好二级预防,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几种较为特殊的TIA发病 率较低,如何尽快明确诊断,这些问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 合国内外指南,对这些问题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了解TIA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6年间临床诊断为TIA的9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中TIA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几何均数为3.31 d,发作持续时间为12.32 min,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与能否复发或进展为卒中无显著关系;TIA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CT发现脑梗死灶的阳性率为29.4%~50%,MRI阳性率为100%;随访3个月发现,脑梗死发生率为4.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危险因素、CT阳性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存在共同的临床特征,多数TIA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发作持续时间几何均数接近文献报道水平;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不影响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系统评价阿司匹林单药及其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接受阿司匹林单药(单抗组)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双抗组)治疗,并根据ABCD3-Ⅰ评分系统进一步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评价各亚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周时,低危组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他各组分别为:中危单抗组9/20例、中危双抗组2/19例,高危单抗组10/19例、高危双抗组3/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9)。单抗组和双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均以恶心、反酸等消化道症状为主(χ2=0.000,P=1.000),无明显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结论 ABCD3-Ⅰ评分系统可以作为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的指标。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能较阿司匹林单药预防缺血性卒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尿激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40万U),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快速静滴(30min内滴完),1次/d,连续7d.2组患者均住院治疗7~10 d,患者出院后半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观察其病情发展情况.结果 UK组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出院后半个月时UK治疗组再次发作率(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UK组复发率为40.74%,常规组为4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8.
1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79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个月"急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于2010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右手持筷困难、右上肢上抬费力,不能到达头顶,右腿抬举不稳,但尚能扶持下行走,症状持续约5 min后自行完全缓解.之后类似症状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9.
短哲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数分至1h。持续时间不超过24h。TIA的发病率并不低,正常人群中每1000人每年发病为0.31~0.64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75岁以上年发病率达2.93例/1000人。TIA的积极防治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TIA的病人当中90%血管病变发生在颈动脉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一过性的黑腺,半身麻木等颈动脉系统的症状。有7%的病人病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人数量不多但危害较大:临床可以没有特异症状。仅表现为头晕,但很快进展到昏迷,甚至死亡,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有3%的病人两个系统同时受累。  相似文献   

10.
<正>替罗非班(tirofiban)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glycoprotein IIb/IIIa,GPIIb/III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的IIb/IIIa受体结合实现的,从而抑制血栓生长,且通过与纤维蛋白原的竞争性抑制防止血栓再生,有利于内源性血栓溶解,比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具有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数分至1h,持续时间不超过24h。TIA的发病率并不低,正常人群中每1000人每年发病为0.31~0.64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75岁以上年发病率达2.93例1000人。TIA的积极防治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TIA的病人当中90%血管病变发生在颈动脉系统,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一过性的黑朦,半身麻木等颈动脉系统的症状。有7%的病人病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病人数量不多但危害较大:临床可以没有特异…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L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赛莱乐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治疗14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结论 赛莱乐能解除脑血 管痉挛,治疗TIA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及出院时使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 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1例,C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3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DP、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A途径诱导下血小板抑制率中 A组和B组显著高于C组(P<0.05),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中A组、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从两个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且出血风险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约80%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多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并被各国的指南所推荐。本文结合新近发表的指南以及经典的临床试验,对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TIA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泰嘉(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治疗6个月后的血脂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同时对比2组治疗1a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CD62p和CD63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CD62p和CD6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a内再次TIA脑出血、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TIA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重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先兆,可导致进展性卒中或完全性卒中。然而,传统的TIA定义已不符合当前的脑缺血概念。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需要对现有的TIA的定义、病理基础、处理原则及其脑保护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TI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