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某院1999~2009年收治的88例川崎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丙种球蛋白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广泛应用.[结论]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宋战义 《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248-1248
川崎病在本市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就 1998年 12月到 2 0 0 3年 3月在我院住院的 2 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诊断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2 6例患儿中 ,男 2 0例 ,女 6例 ,男∶女为 3 3∶1发病年龄为 3月到 8岁 ,其中 <1岁 6例 ( 2 3 1% ) ,<2岁 17例 ( 65 4% ,) ,<3岁 2 2例 ( 84 6% ) ,<5岁 2 5例 ( 96 2 % ) ;1998年~ 2 0 0 0年 3例 ,2 0 0 0~ 2 0 0 2年 6例 ,2 0 0 2~ 2 0 0 3年 17例。2 6例患儿均有发热 ,多…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近年来 ,我国川崎病发病逐年增多。现将我院 2 0 0 0~ 2 0 0 0 1年收治的79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79例川崎病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5 3例 ,女 2 6例 ,男 :女为 2 :1;发病年龄 1 5月~ 7岁 ,其中 <1岁 18例 ,1~ 3岁 4 9例 ,>3岁 12例 ,3岁以内占 84 8%。2 临床表现  79例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 1。此外有腹痛腹泻 4例 ,咳嗽与颈部肿痛各 2例 ,左下肢跛行 1例。表 1  79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生例数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 60例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均采用北京麦迪克斯12导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同时做心脏超声心动图及抽静脉血查心肌酶、钠、钾、钙、镁、氯离子浓度。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异常40例;28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24例合并电解质紊乱,12例心肌酶升高。有冠状动脉损伤;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有电解质异常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电解质异常组。有心肌酶升高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无心肌酶升高组。年龄〈3岁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年龄≥3岁组。男女性别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患儿心电图异常与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异常、电解质紊乱、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的疾病。川崎病自 196 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导后 ,我国于 1978年报道了第一例 ,我院于 1986年第一次发现此病 ,以后逐年增多。本院自 1991年 10月至20 0 1年 10月共收治川崎病 32例 ,对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随访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性别 :男 2 0例 ,女 12例。发病年龄 6月~ 11岁 ,平均年龄 3.6岁 ,≤ 3岁 2 4例 ,>3岁 8例。单纯性川崎病 2 4例 ,有其他并发症者 8例 ,其中并发肺炎 3例 ,支气管炎 3例 ,心包积液 1例 ,水痘 1例。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  相似文献   

6.
张晓芬 《现代医院》2006,6(5):27-28
目的了解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3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持续发热、口唇鲜红、皲裂,恢复期指(趾)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率最低。结论对持续发热患儿注意排除川崎病,减少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前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 ,可能与感染和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可侵犯多个系统 ,以心血管系统为主 ,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传统单用阿斯匹林治疗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剂量方面仍有争议 ,多数人主张大剂量 ( 1~ 2 g/kg·d- 1)一次性静脉点滴 ,效果良好 ;而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 ( 4 0 0mg/kg·d- 13~ 5d)疗法与传统的应用阿斯匹林疗效元明显差异。我院采用阿斯匹林与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明显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并发症。现对我院…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自1961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以来,发病率日益上升。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常见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及时诊断与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但对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并发症,需要广大儿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警惕。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42例川崎病例总结如下,以期得到经验或教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0.
廖先华  许玉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50-4151,4155
[目的]分析儿童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能尽早明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诊断的49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的143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结果]49例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其中持续5d以上发热者47例(95.9%)。除发热外其他临床表现以眼结膜充血和口唇黏膜改变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9.8%和81.6%。实验指标中以血沉增快、外周血白细胞升高、CRP增高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9.9%、85.7%、81.1%,常伴有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降低,与典型川崎病具有一致性。[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表现隐匿,临床医师应具有对本病的警惕性,进行周密的临床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求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对不明原因的发热,实验检查血沉增快,CRP增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降低,血钾、血钠水平降低可作为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徐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21-1322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方式对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45例并随机分为两组,73例干预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7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疾病的认知评分,以及患儿的心理认知评分。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患儿心理评分和疾病知识认知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性护理能促进川崎病患儿临床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儿情绪,提高医患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不完全川崎病(Kgwasaki disease,KD)由于不符合典型KD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就本院2000~2005年收治不完全KD2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许多国家均有报道。本文对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诊断治疗方面的国际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36例诊断为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完全KD年龄、性别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不完全KD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47.5%),男女比例大致相当(1.25:1)。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双侧结膜充血(77.8%)和口唇干红、皲裂(6;3.9%)多见,其他依次为颈淋巴结肿大(56.1%)、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16.6%),手足硬肿、掌红斑出现率相对较低(13.9%)。多形性皮疹也不多见,有时呈一过性皮疹(8.5%),急性期无指趾端膜样脱皮和肛周脱皮,无早期诊断价值。(2)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15.5~51.6×109/L),以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为主;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4~135g/L,平均105g/L);血沉(EsR)55~128mm/h,平均数为76mm/h,c反应蛋白(cRP)12~157mg/L,平均数87mg/L,均显著升高;病程7~14-d.血小板(PLT)增多(215.4~675.7×109/L,平均数为4-58.7×109/L)。结论不完全KD在婴儿(≤1岁)中发生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白细胞总数、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变化是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严重者可造成冠状动脉损害[1]。主要在婴儿及儿童时期发病。目前认为该病是易患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由免疫介导的一种全身性血管炎[2]。现将本院收治的58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并发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CAA)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治疗CAA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治的620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8例并发冠状动脉瘤(CAA组),532例未发生冠状动脉瘤(non-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NCAA组),其中NCAA组有41例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 CAD)。对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尿酸(UA)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描述各指标的OR值及95%CI。结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8例川崎病(KD)患儿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静脉给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儿童川崎病住院患者38例临床资料。结果①患儿平均年龄(5.0±2.5)岁,0~5岁发病患儿占84.2%(32/38),男性患儿占68.4%(26/38),略高于女性;②典型病例33例,不典型病例5例,两者相比,不典型(KD)的临床表现要少,但两者[白细胞(WB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三项临床炎症指标有一致性,均显著增高;③因早期KD表现无特异性,26.3%(10/38)的患儿误诊,以上呼吸道感染、皮炎、淋巴结炎等;④对IVIG治疗敏感占84.2%(32/38),IVIG疗效不佳者占15.8%(6/38),IVIG不敏感者炎症指标升高较明显。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婴幼儿多见的疾病,发病无显著性别、地域,季节差异,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实验室指标无特征性,容易误诊,常好发冠脉炎症,对于可疑症状患儿需警惕KD,典型KD给予IVIG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儿科门诊自1988年5月~1997年6月共接诊此病患儿15例,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男性9例,女6例。年龄4个月~7(6/12)。病程5~11天(平均7.9±1.5天)。表现为稽留热8例,弛张热7例。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膜状脱皮15例。足肿胀疼痛不能行走5例。皮疹:表现为多形性红斑4例,猩红热样皮疹7例,麻疹样皮疹4例,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