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HPV DNA和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宫颈病变筛查的受试者407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并检测细胞学标本中HPV DNA和HPV E6/E7 mRNA的表达。215例行阴道镜宫颈活检,结合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7例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正常范围(WNL)192例(47.17%)、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106例(26.04%)、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70例(17.20%)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9例(9.58%)。诊断为LSIL和HSIL患者中,HPV DNA和HPV E6/E7 mR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ASCUS患者中,HPV DNA检出率显著高于HPV E6/E7 mRNA(P0.01)。215例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正常109例,阴性106例,包括CINⅠ级44例、CINⅡ级27例、CINⅢ级32例、宫颈鳞癌3例。对于诊断为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患者,HPV DNA和HPV E6/E7 mRN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PV E6/E7 mRNA检测的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显著高于HPV DNA检测(P0.05或P0.01)。结论 HPV E6/E7 mRNA检查较HPV DNA检查能更好地评估HPV感染患者宫颈病变恶化风险,联合TCT检测对提高宫颈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准确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蓝碧波冉爱冬沈少俊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1):11-12
目的:研究HPV(人乳头状病毒)E6/E7 mRNA与HPV DNA于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宫颈癌筛查的500例女性,观察HPV E6/E7 mRNA与HPV DNA检测结果。结果:HPV E6/E7 mRNA阳性率64.40%高于HPV DNA的49.80%(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HPV E6/E7 mRNA与HPV DNA在宫颈癌筛查中意义重大,但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最优的宫颈癌筛查模式,为制订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合应用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 LBC)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检测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的结果及随访资料。符合纳入标准者5974例,其中联合应用LBC和Aptima HPV E6/E7 mRNA(AHPV)方法1798例,联合应用LBC和Cobas 4800 HPV DNA(CHPV)方法4176例。分析不同筛查模式的效果。结果 LBC、AHPV、CHPV、AHPC初筛+LBC分流、CHPV初筛+LBC分流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0.934、0.911、0.941、0.919。单一筛查模式中,LBC的阴道镜转诊率最低、漏诊率最高。联合筛查模式中,AHPV初筛+LBC分流阴道镜转诊率显著低于CHPV初筛+LBC分流,二者的漏诊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诸多种宫颈癌筛查模式中,AHPV初筛+LBC分流联合筛查可获得最优的筛查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HPV E6/E7 mRNA检测的意义。方法:统计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HPV分型检测妇女的检测结果。将上述妇女中HPV分型检测结果为高危型阳性、TCT结果示宫颈炎及以上者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HPV E6/E7 mRNA检测及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采用SPSS 23.0软件行数据分析。结果: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共有17 648名妇女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HPV分型检测,累计检出了3 877例HPV DNA感染(包括单一和多重感染),其中感染频率最高的前3种为HPV52(3.42%)、HPV16(3.33%)、HPV58(2.50%)。HPV检测结果为高危型阳性、TCT结果为慢性宫颈炎及以上的患者共有360例,其中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的有195例,总阳性率为54.17%,包括宫颈炎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阳性率分别为42.04%、54.55%、70.1 0%、75%。CINⅡ~Ⅲ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及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分析TCT结果为不典型鳞状... 相似文献
5.
李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7):2285-228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于该院妇科治疗的160例患者的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 prep cytology test,TCT)标本,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将其分为4个组:正常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44例)、CINⅡ组(67例)、CINⅢ组(17例)。除了CIN分级外,又根据不同的病理学类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在不同的组别中,比较HPV E6/E7mRNA检测和HPV DNA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并比较不同病理学分组间HPV E6/E7mRNA和HPV DNA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不同CIN分级的患者及对照组人群中,HPV E6/E7mRNA和HPV-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病理学分组间HPV E6/E7mRNA和HPV DNA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宫颈癌的筛查中HPV E6/E7mRNA检测可以作为筛选手段之一,该项检测和细胞学检测联合运用有助于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高级别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高级别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15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确诊前1年内HPV DNA、HPV E6/E7 mRNA检测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结果TCT、HPV DNA及HPV E6/E7 mRNA检测的漏检率分别为17.31%、8.04%、3.39%,HPV E6/E7 mRNA检测漏裣率低于TCT检查和HPV DNA检测(P<0.05)。三者联合检测漏检率为0%。结论HPV E6/E7 mRNA检测比HPV DNA及TCT的漏检率低,选择HPV E6/E7 mRNA检测联合TCT检查能提高宫颈病变筛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HPV16,18)D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9例病理组织学结果为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CINⅢ、宫颈浸润癌]和296例病理组织学为良性病变(炎症、息肉等),并同时做了液基细胞学检查、HPV16,18 DNA检测的病例,统计比较HPV16,18 DNA检测与液基细胞学检查对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比较不同病变程度分类患者中HPV16,18的检出率。结果 209例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HPV16,18阳性158例,液基细胞学阳性[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细胞(ASC-H)、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128例。296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HPV16,18阳性43例,液基细胞学阳性2例。HPV16,18 DNA检测对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为75.6%,液基细胞学为6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P<0.01),HPV16,18 DNA对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HPV16,18 DNA检测特异性为85.5%,阴性预测值为83.2%;液基细胞学特异性为99.3%,阴性预测值为78.4%;CINⅡ病变的HP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INⅠ(χ2=6.69,P<0.05)。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16,18 DNA检测对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敏感性高于液基细胞学、特异性低于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炎、息肉等良性病变的阴性预测值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HPV16,18 DNA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4种高危型HPV E6/E7 mRNA分子检测与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检测(TCT+HPV mRNA)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3,907例行宫颈活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样本以宫颈活检病理结果 为依据,分为无鳞状上皮内病变组2,79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74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373例(包含诊断为HSIL及以上级别的各类宫颈癌病例),以活检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对高危型HPV(16、18/45及其他11型)E6/E7 mRNA分子检测、TCT细胞学检测的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SIL组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于HPV mRNA及TCT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IL及以上组,HPV mRNA筛查敏感度优于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检测和HPV mRNA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HPV18/45 mRNA分型检测特异性好,LSIL组为83.99%、≥HSIL组为82.94%。结论 分子及细胞联合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潮州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中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巴氏涂片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潮州市5 个乡镇,招募35 ~ 59 岁的女性,同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TCT 和巴氏涂片检测,符合条件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和随访,评价TCT 和巴氏涂片检测的筛查效果.结果:3 723 例接受筛查女性中,总体而言,TCT 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巴氏涂片(Fisher′s Exact Test,P < 0.01),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 = 0.14,P < 0.001).巴氏涂片制片不满意率高于TCT(χ2 = 64.3,P < 0.001).结论:此次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中,相比巴氏涂片检测,TCT更为灵敏、制片效果更好,能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但诊断准确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PV L1壳蛋白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对CIN转归的预测价值,探索更加合理有效诊断处理CIN的方案.方法 选择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官颈HPV-HC2检测阳性的妇女共187例,同时检查TCT、HPV L1壳蛋白检测及宫颈活检,以病理组织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其中继续在鼓楼医院治疗并随访的114例妇女行跟踪研究2年.结果 (1)根据宫颈活检病理结果分组,CIN1、CIN2、≥CIN3的L1壳蛋白阳性率分别是49.12%、30.00%、20.45%,运用卡方检验,x2=10.437,P=0.015 <0.05,有统计学差异CIN1组的L1阳性率大于其他各组,而其他组别的L1阳性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CIN2和CIN3合并与C1NI组进行卡方检验,x2=9.443,P=0.002 <0.05,有统计学差异.(2)在2年随访结果中,CIN1未手术组L1(+)和L1(-)的HC2转阴率比较,P=0.022 <0.05,有统计学差异.(3) HPV L1壳蛋白对CIN1的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作用,CIN1患者中L1(+)的HPV转阴率较L1(-)的高.结论 (1) CIN1组的L1阳性率大于其他各组,而其他组别的L1阳性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随访2年结果:未手术组L1(+)和L1(-)的HC2转阴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V L1壳蛋白可作为CIN1的临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检测东营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各型在宫颈癌和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表达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1)选择经病理确诊的19例宫颈癌、55例CIN(包括CIN Ⅰ级20例、CIN Ⅱ级16例和CIN Ⅲ级19例)和30例宫颈炎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PCR扩增产物进行HPV检测,观察不同病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情况及型别分布状况.结果 (1)HPV在宫颈炎、CIN Ⅰ级、CIN Ⅱ级、CIN Ⅲ级和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3.3%、50%、68.8%、84.2%和94.7%.CIN Ⅱ/Ⅲ级及宫颈癌组患者HPV检出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和CIN Ⅰ组.检出型别主要是HPV16型,在宫颈炎症组、CIN Ⅰ级、CIN Ⅱ级、CIN Ⅲ级和宫颈癌组宫颈刷脱细胞中HPV16型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6.67%、15%、31.3%、42.1%和68.42%.同时随着病情的加重,其阳性率也逐渐升高,其中在宫颈癌组中最高,与宫颈炎症组、CIN Ⅰ组及CIN 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IN Ⅲ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1)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HPV 16型感染与其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 16检出率升高,提示HPV 16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CINⅡ+病变,包括CINⅡ、CINⅢ及宫颈原位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宫颈炎标本176例、CINⅠ标本121例、CINⅡ标本95例、CINⅢ标本86例和宫颈原位癌标本7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前期细胞学样本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结果,观察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在同级细胞学、组织学诊断中阳性率的差异。比较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发现CINⅡ(+)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组与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显著(P<0. 05);而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以上组(HSIL+),差异不显著(P>0. 05)。②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原位癌组,p16/Ki-67双染阳性率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P>0. 05)。③三种检测方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差异均显著(P<0. 05)。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检测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5. 70%、84. 85%、89. 87%、84. 48%、95. 82%。结论 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均可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相比较于单独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CINⅡ(+)病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提高了筛查方法的效率,有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果比较,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妇科接受TCT检查的140例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5个组:炎性/良性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44例),INⅡ组(38例),CINⅢ组(17例),宫颈癌组(9例)。比较各组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 CIN异型程度增高,HPV E6/E7 mRNA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呈增加趋势,不同CIN分级患者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T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高危型HPV E6/E7 mRNA可以作为惠州地区宫颈癌筛查手段之一,联合HPV E6/E7 mRNA及TCT检测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01—2010-08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宫颈病变患者570例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300例行TCT联合阴道镜活检者为实验组,270例直接行阴道镜下取材活检者为对照组。最终以病理组织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TCT联合阴道镜下取材行病理组织检查与未经细胞学检查,单一阴道镜下取材活检,两者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阴道镜检查与病理组织诊断阳性符合率为72.7%(218/300),诊断CIN的特异性87.8%,敏感度48.2%;直接阴道镜下取材活检阳性率为33.0%(89/270),诊断CIN的特异性89.0%,敏感度79.8%。结论采用TCT联合阴道镜检查能较早筛查出宫颈病变,有利于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HPV16/18感染及其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人乳头瘤病毒16/18(HPV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58例宫颈内瘤形成(CINⅢ20例、CINⅡ20例、CINⅠ18例)及16例正常女性的宫颈新鲜组织,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PV16/18DNA,用PCR方法对HPV16/18DNA阳性组织作HPV16型致癌基因E6、E7检测。结果 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HPV16/18+15例,7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8例(HPV16/18+1例,无E6、E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HPVl6/18+6例,2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5例(无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HPV16/18+2例,1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8例(无HPV16/18+);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HPV16/18+2例,无E6、E7表达)。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1例(6.25%)端粒酶活性表达,此例HPV也呈阳性而无E6、E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均显著高于良性损伤(CIN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HPV16/18感染及其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人乳头瘤病毒16/18(HPV16/18)感染及致癌基因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58例宫颈内瘤形成(CINⅢ20例、CINⅡ20例、CINⅠ18例)及16例正常女性的宫颈新鲜组织,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PV16/18DNA,用PCR方法对HPV16/18DNA阳性组织作HPV16型致癌基因E6、E7检测。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HPV16/18+15例,7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8例(HPV16/18+1例,无E6、E7表达)。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HPV16/18+6例,2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5例(无HPV16/18+);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HPV16/18+2例,1例有E6、E7表达),端粒酶阴性18例(无HPV16/18+);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HPV16/18+2例,无E6、E7表达)。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1例(6.25%)端粒酶活性表达,此例HPV也呈阳性而无E6、E7表达。宫颈癌和癌前病变(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频率(P<0.01)和HPV16/18感染率(P<0.01)及其致癌基因表达(P<0.01)均显著高于良性损伤(CINⅠ和CINⅡ)和正常对照。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损伤中端粒酶激活与HPV感染及其致癌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