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太素》则云:“……秋冬为逆,春夏为顺,治主病者”(《太素·杂病·经络虚实》卷十三)。如此区别,多处可见。肖延平校《太素》时,未说明原委,笔者试对此略作考订。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逆从(顺)”之处颇多,且作为一利理论提出,值得注意。《素问·徵四失论》云:“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篇中论述诊治失误之因有四,而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列于首位,可见其意义重大。考《内经》原文,《素问》常称“逆从”,而《灵枢》多作“逆顺”。《释名》云:  相似文献   

3.
《太素》一书,为杨上善奉敕撰注,成书于唐高宗年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全注本,也是分类研究《内经》的早期之作。本文通过对《太素》经文与《素问》、《灵枢》及《甲乙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杨上善类编经文的四个特点。一是全文类编。其编辑经文的方式多是整篇或大段入编。《九卷》经文多排在《素问》之前。二是删削重复。对《素问》与《九卷》间的重文,多是取《九卷》而舍《素问》。三是重出奇经八脉部分经文,反映了杨上善对经络理论的重视。四是设类分篇,系统《内经》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杨上善与《太素》类编的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相似文献   

5.
晚清经学大家黄以周,以考据学方法校勘《黄帝内经》。现其书多不存,通过查阅史志文献,探索其研究过程,发现其先后校本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本》、《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内经针刺》和《黄帝内经九卷集注》、《黄帝内经明堂》、《旧钞太素经校本》等;并有多名弟子于民国时间成为著名医家。  相似文献   

6.
《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和寺本《太素》的复出,为研究《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太素》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内经》的编次、文句不尽相同,导致后世认识分歧。而《太素》以其所辑录的《内经》经文和杨上善的注文,保存了古本《内经》的原貌。从证关明、明得失,释疑惑、启玄机等方面论述了《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重要学术价值,为深入研究《内经》的学术思想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它非常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调养精神,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如《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  相似文献   

8.
《内经》的训诂与校勘,源远流长。自齐梁人全元起著《内经训解》起,(此书已佚)隋朝杨上善在《太素》中开创宏纲大例,中经唐代王冰在《素问》注中的“迁移”“加字”“分篇”“冠目”“削繁”,至北宋林亿走上了愈趋细密、完备、成熟的阶段。 林亿,北宋人,官至光禄卿直秘阁。宋史无传。嘉祐年间(1056~1063)宋仁宗诏儒臣校理医书,与掌禹锡、高保衡、孙奇等共同校理了《素问》《神农本草经》《甲乙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七、八部重要医学著作。《中国医学名人志》记载说:林亿由此而“医名大著。”  相似文献   

9.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证《素问遗篇》的文献源起及作者。[方法]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术语、用词、修辞、治法、理论等方面,全面考证《素问遗篇》的相关论述,求证本原。[结果]《素问遗篇》是唐以后作品。文中有两处引用《玄珠密语》;文中修辞用语非汉代以前用法,如黑尸鬼、青尸鬼、赤尸鬼、黄尸鬼、白尸鬼等;文中多处用"假令",该修词用法始于《伤寒杂病论》,《内经》其他篇章无此用法;对运气理论的认识,继承了王冰理论;文中中许多治疗方法为刘温舒所创,既非《内经》所论,又非王冰所出。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以运气七篇、王冰理论为依据,深谙运气之理并多有发挥,具备撰写《素问遗篇》的理论基础。[结论]《素问遗篇》为刘温舒所作。刘温舒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做图以明运气之理,创造性地做干支起运、司天决。天、地甲子理论创始于王冰《玄珠密语》,刘温舒《素问遗篇》以之为三年化疫的理论依据,并做了发挥,提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内经》系统诸传本中的最古者,具有中医语料源头的重要意义。浑浑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了4次,或状脉象,或述病症,其语义在校勘上多有混乱不清之处,故采用古文校勘常用之本校与理校法,予以厘清,以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2.
有关"逆顺"之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并有两篇直接以"逆顺"用作篇名:《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逆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新近出土的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可以看出,"逆顺"这一医学术语早在先秦两汉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逆顺"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涵进行了详细探析,发现其包括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生理与形体、与疾病的联系、临床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同时参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充分挖掘其医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4.
《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色孙桐(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内经教研室210029)主题词《内经》,养生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道生”、((l经b非常重视养生,在《素问》的前三篇即《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冲就作了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6.
《灵枢》与《素问》究竟孰先孰后,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灵枢》一度失传,王冰注《素问》而未注《灵枢》,致谈《内经》多称举《素问》,甚或视《灵枢》为伪书。本根据《素问》所引“《经》言”书证,逐条加以分析,证明《灵枢》是“经”而《素问》是“论”,进而从先秦诸子书中追朔《内经》理论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内经》多次提及365个针灸穴位,即所谓“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由于穴位内容散见各篇,且重复或语焉不详者较多,因而历来对《内经》穴位确数记述不一,计有364穴,313穴、986穴,160穴等数种.但均未指出包含哪些具体穴位一笔者据《灵枢》、《素问》、《黄帝内经太素》及《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参考《针灸甲乙经》和杨上善、王冰、林亿等对《内经》的注释,就《内经》针灸穴位作一初步整理,载述于下,以共参考,缺漏不当,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8.
伤寒“日传一经,七日复传”自古以来备受争议.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素问》中运气七篇大论和《伤寒论》原文,综合历代医家和后世学者的说法,从气化的角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七日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乃经表之传经,非在里脏腑之间的传经.因其经表之传经为日传一经,即按照“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相似文献   

19.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首倡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使《内经》经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木郁达之,初出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古字“鬱”,按《说文》原指木丛、茂林,后延伸为聚、滞、塞等义;达,不相遇也,后作通畅解。故木郁达之,意即木气抑郁就应该条达它.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按天人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