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排毒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排毒通腑法 ,迅速有效地分解、排出中风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瘀、热等各种毒邪 ,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神志转清、舌脉复常 ,有效缓解病情 ,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 ,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排毒通腑法以通腑为手段 ,祛除毒邪为目的 ,上病下取 ,急下存阴 ,推陈致新 ,保护正气。本文简要概述如下。1 排毒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王永炎认为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 ,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 ,毒邪可破坏形体 ,损伤脑络…… ,中医的治疗可清除及抑制这些有毒物质产…  相似文献   

2.
化痰通腑法治疗意识障碍理论溯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 ,包括有神志障碍者 ,具有独到优势。本文拟对王永炎教授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神志障碍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痰热腑实证的神志异常特点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腑气不通和痰热证两方面 ,其基本症状特点是便秘便干 ,舌苔黄厚腻。脉象以弦滑为多见 ,多是里有痰热之象。在中风病病人中无意识障碍者可见 ,有轻度意识障碍者亦可见。其意识障碍表现为烦燥不安 ,或思睡嗜睡 ,呼之能醒 ,可回答问题 ,但移时复睡。病人还可见腹胀满 ,口气臭秽 ,舌质红或暗红。证类划分当属中腑 ,治疗要点急当化痰通腑 ,痰热…  相似文献   

3.
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人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对中风病中脏腑患者意识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析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腑法治疗后意识状况与腑气通畅的关系,比较腑气通畅前后火热、痰浊证的轻重程度与意识障碍的时间,以及对中脏腑患者意识状况的影响。结果运用化痰通腑法后,腑气通畅有助于意识改善,明显减轻了火热痰浊证的病情程度,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结论化痰通腑法可促进中风病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刘献琳教授治慢性肝病以调补为主,慎用攻破;治胃病重视气机升降及虚实寒热;治心血管病,注重痰瘀,宣通心阳;治脑血管病,重视泻浊通腑,益气活血,宣通经络及平肝潜镇;治肾病急则清解,缓则滋补;治面神经麻痹,祛风为主,兼以化痰通络;治耳源性眩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治外感高烧,首辨病位与兼邪,次审邪正之消长;强调辩证,不拘成法。  相似文献   

6.
通腑降浊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腑降浊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曹志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卢尚岭中风病通腑降浊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5.2R242我院内科卢尚岭教授精于中风病的辨证治疗,本文仅就其在治疗中风病的过程中应用通腑降浊法的经验,简介如下。1病机责于...  相似文献   

7.
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苏惠萍,冯淬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100700)关键词:通腑法;哮喘发作期;大黄1理法概述通腑法在此是指通泻肠腑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是以脏腑相关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为其立法依据。哮喘发作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中医妇科常见急症如发热、血崩、急腹痛等,采用“补气摄血,旨在止崩固脱”;“活轿化瘀,务使胞脉畅达”;“清热解毒,”截邪内陷传变“;”通腑攻下,荡涤壅滞瘀结“等四法治疗,并举案例以证。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急性期症状复杂多样,但风火痰瘀相搏,气血运行逆乱,邪实充斥三焦,阻滞中腑,枢机不利,腑气不通,就常出现便干、便秘症状,故通腑泻浊是治疗中风急症的重要环节。我院中风专科病区自1998年元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急性出血性中风158例,在做好常规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对这些病人实施通腑泻浊汤治疗调理,达到了减少病死率及并发症的效果。现总结如下:l通腑泻浊汤组成及适应证 组成:生大黄25g,芒硝(另冲)10g,全瓜蒌30g,胆南星10g。加水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我院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 I H S S)...  相似文献   

11.
认为阳明经络与脑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提出阳明蓄血、阳明内结和阳明虚衰均可导致痴呆,故可从阳明论治痴呆,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选用凉血通瘀、通腑降浊及补益阳明等法治疗痴呆,使阳明经脉气血调和,阳明之腑通降如常,以缓解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12.
颜正华教授临证善于治疗胃痛,根据9种不同证型拟出9种不同治法.其中疏肝和胃法重在肝胃同调,是颜教授临证应用时贯彻始终的治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温阳止痛法适用于脾胃阳虚兼伴疲乏无力.祛湿化痰法适用于痰湿渐生,阻滞脾胃气机之证.养阴和胃法适用于胃病中后期的胃热津亏证.活血治胃法适用于胃痛病久,出现瘀血阻滞之证.此外另有四法...  相似文献   

13.
《诸病源候论》对宣导术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临床病理学和证候学方面的不朽专著,在记述诸证之后多附养生法和宣导术以防治疾病。书中所载不仅保存早已失传的很多内容,并对宣导术有诸多发挥,如解释行功的具体做法,对宣导术理论阐发,对宣导基本术语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宣导后附有医嘱,强调调气伴咽津,宣导结合存思,导引饮食忌宜,最早明确“六字决”与脏腑配对及“辨证施功”。  相似文献   

14.
中医分型治疗高脂血症45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服用连朴饮、鳖甲煎丸、实脾散为主的中药基础上 ,辅以通腑祛瘀之中药 ,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加扩大对照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痰浊阻遏、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三种证型 ,分别予以化痰祛湿、祛瘀活血、温阳化湿为主方剂 ,各辅以通腑祛瘀的中药大黄、虎杖、丹参、川芎、降香、山楂 ;对照组 30例予吉非罗齐和普拉固治疗各 4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重、丙氨酸转移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善接近对照组 (P值 <0 .0 5 ) ,两组在头晕、胸闷、乏力、脘痞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 ,治疗组在GPT升高、恶心、头痛、皮疹、肌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中医分型论治结合中药通腑泻浊、祛瘀活血在治疗高脂血症症状改善、副作用方面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下法探讨痛风的病机及辨治思路,认为该病病理演变过程可概括为湿、热、痰、瘀、虚五个方面,而痰、瘀是决定病情轻重、预后好坏的关键,是痛风病理演变的必然。急性发作期予以清下之法以清热利湿解毒;反复发作期法宜辛开苦泄,豁痰祛瘀通络;缓解期治宜补其虚而通其滞,以通为补,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6.
能补奇经是叶天士治疗奇经虚证的大法,用于治疗奇经虚损之崩漏,以补益奇经和宣通脉络相结合,补肝肾,益因,固阳明,调阴阳,佐以辛润能络,苦辛芳香,宣通气血,以补为主,以通为用,动静相随,祛旧生新,止血塞流,培本复旧,足为临床高速卵巢内分泌,促进排卵,调整月经周期效法。  相似文献   

17.
武权生教授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强调病证相参、分期治疗,从"通、调、促"入手,将疏通输卵管、调理月经、促进卵泡发育及促进排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通过运用自拟寒湿淤阻方及黄芪桂枝温补方,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并附案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张简斋医案》中内伤杂病的治法特征与用药特点。方法 先把《张简斋医案》中有关内伤杂病治法的描述进行归纳简化,然后采用关联规则结合二项式检验的方法对治法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并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研究方法挖掘《张简斋医案》中治疗内伤杂病的高频药物,然后提炼其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对张氏医案中内伤杂病相关的治法进行归纳与组合,得到疏、和、清、托4种最常用的治法,并各有其所对应的特征性药物。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甘草、白芍、半夏、茯神等,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对和药组也基本上以此4味药的组合为主。结论 张氏治疗内伤杂病4种最常用的治法中,疏法包含有外解表、内利湿、中理气和胃的作用,体现了张氏疏通的用意;和法除调和之意外,重点强调了安神的作用;清法主要包含了清肺化痰与宁心的功效;托则强调了通过内补以达到外宣的作用。张氏用药整体比较平和,以脾胃、心肝诸脏腑的调理为主。4大法中有3法涉及到茯神这一味药,体现了张氏临证重调心神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学习《伤寒论》中少阳证,找出“耳眩晕”与少阳证病因病机联系,复习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令中医,,临床药物治疗耳眩晕验案,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从少阳证治疗耳眩晕的机理,为耳眩晕中医治疗提供不同思路,尝试根据经典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以中医方法研究中医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