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稳定性,为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下颌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Champy的下颌骨骨折理想固定线进行小型钛板固定,分别模拟切牙咬合及健、患侧磨牙咬舍,得出骨折段的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下颌骨正中联合及下颌体骨折的坚固内固定,在功能咬合时,骨断端相对位移均在150μm内;下颌角骨折,切牙咬舍时,骨断端位移也在150μm内,但在健侧及患侧磨牙咬合情况下,骨断端位移较大。在同样的咬合力下,下颌体及下颌角处一块小夹板固定时,骨断端相对位移量不能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结论两块小型钛板下颌骨正中联合或下颌体骨折坚固内固定,骨折段稳定,但在下颌角处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支持。下颌角和下颌体骨折一块小夹板张力带固定不够稳定,需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及术后辅助固定或减小咬合力。  相似文献   

2.
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12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患者112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用1~2块小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其中40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辅以1~2周颌间固定牵引。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结论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是较为理想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Yin HW  Lin N  Guan J  Zhang GL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94-198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状态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比较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状态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状态下,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基本相似。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为钛板大于可吸收板,双板大于单板,双板中上板大于下板。相同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及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双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单板固定。坚固内固定板材料对应力遮挡有影响,钛板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可吸收板。单板固定时位置应偏上缘,前牙咬合对内固定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下颌正中区、体部骨折)患者54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再用一块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成功率为98.15%。结论单颌结扎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进行颌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口内切口行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下颌角骨折患者62例,经口内切口行骨折复位,用小型钛板固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随访,检查患者面形、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X线全景片观察骨折复位、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周所有患者面形均恢复正常,张口度大于3cm,咬合关系恢复良好;X线全景片示骨折处钛板固定良好,钛钉无松脱。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及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未发现异常。结论经口内切口行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骨折线稳定性体外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久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运动位移量大小。应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骨断端均产生较大的弯曲及扭转移位。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扭转移位量降低明显,双钛夹板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移位都显著降低。结论:单一钛小夹板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有利于对抗断端扭转移位,双钛夹板平行放置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既能有效地对抗弯曲移位,又能有效地对抗扭转移位,从而提高骨折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在6种咬合负载情况下的应力分布和骨折段位移,为下颌骨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下颌骨体部骨折及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下颌骨体部骨折在6种咬合负载情况下对上、下缘单板及双板固定3种方法的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无板固定为对照,比较各种工况下骨折断层的应力、骨折段位移,评价不同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前牙咬合、正中咬合、患侧及健侧磨牙咬合、患侧及健侧前磨牙咬合负载下,上缘单板固定时骨折段位移分别为0.03887mm、0.04195mm、0.11043mm、0.006955mm、0.175625mm和0.00696mm;下缘单板固定时骨折段位移分别为0.046215mm、0.1962278mm、0.09593mm、0.009414mm、0.158956mm和0.010594mm;双板固定时骨折段位移分别为:0.006245mm、0.020233mm、0.022952mm、0.003876mm、0.021451mm和0.005344mm;患侧磨牙、前磨牙咬合骨断层应力分布下部为张力带、上部为压力带。结论:体部骨折用单板固定存在着隐患,对下颌体部骨折应尽量采用双板或下缘单板结合单颌固定,以增加骨断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坚固内固定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永富  王宏  杭顺初 《口腔医学》2001,21(4):195-196
目的:探讨应用小钛板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1例下颌角骨折或伴下颌体部骨折应用小钛板沿张力线作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固定位置参照Champy方法,3个月~1年复查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伤口愈合、关系及神经损伤等。结果:21例下颌角骨折术后1例出现感染,4例术后出现干扰,其余咬合关系正常,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应用小钛板行张力带固定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摒弃颌间结扎。避免面部疤痕及面神经损伤,较传统的经颌下切口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型钛板固定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情况,为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建立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型4孔钛板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与健侧磨牙垂直加载,分析钛板钛钉应力分布及腓骨前后端位移情况。结果:前牙加载时,相应钛板钛钉应力、腓骨前后端位移值均大于后牙加载时;前牙加载时腓骨前端最大位移值为264.44 μm,而后牙加载时为149.02 μm。钛板最大应力值出现在后上方钛板处;下颌骨残端钛钉最大应力值位于前上方靠近交界处的第1颗钛钉处,应力沿钉尖方向逐渐减小,在钉尖1/3处应力出现增大现象。结论:在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钛板固定时,选择双皮质钛钉十分必要;在骨愈合前应避免前牙咬合,减少骨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有限元法分析比较下颌骨颏部正中骨折小型钛板二维与三维坚强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用ANSYS软件建立下颌骨颏部正中骨折坚强内固定模型,比较使用不同钛板数目、不同空间位置进行坚强内固定时各种工况下骨折段位移、骨折断层及接骨板固定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种固定方法在各种功能咬合工况下,骨断端位移均小于0.15 mm,三维固定时骨折断端的位移均小于二维固定。各种固定时骨折断层和接骨板固定钉的应力分布均在允许值范围内。结论:下颌骨下缘下方骨面钛板加唇颊面钛板的三维固定方法在多数工况下优于传统二维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