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2.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86-386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非典型心肌梗死占急性心肌梗死1/6~1/3。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结合心电图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因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若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延误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者占18.5%[1],现将在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19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缺血性胸痛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2004年01月~2006年12月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37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l)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因其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是心内科医师在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典型急性心梗的患者发作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实验室指标等检查并不困难.但非典型性的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的亦非罕见.据统计,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中,非典型的心绞痛可占30.2%、无症状型可高达42%,而典型的疼痛者仅占20%.本文对于通过收治患者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对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的AMI病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307-307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结合心电图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因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若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延误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者占18.5%,现将在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19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探讨减少临床上的延迟诊断时间 ,使非典型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5 2例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后确诊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在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AMI病例中 ,以心血管表现如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最多见 ,胃肠道症状其次 ,再次为呼吸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等。年龄 <4 5岁者的AMI初诊时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的高达 4 7 8%。延迟诊断时间 8~ 132小时 ,平均 6 1小时。结论 对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长期精神紧张者 ,或有出现难以解释之症状者 ,宜尽早做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并动态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非典型心绞痛AMI病例 ,早期诊断和治疗 ,减少延迟诊断率及延迟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抢救患者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非典型症状患者,容易引起误诊并延误病情。一般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占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比例更高。我们通过对本院收治的27例病例进行分析,对不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具有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则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本文对近年来在我院就诊的47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使临床医生加深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急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AMI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心肌肌钙蛋白的测定诊断并不困难。而临床表现不典型是导致误诊的常见原因[1]。一般在AMI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AMI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达30.2%,无症状型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AMI中,非典型性心绞痛是一较明显特点之一,更易误诊。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住院的20例AMI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2岁~85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17例。1.2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无明显心绞痛症状,其中牙痛1例,咽痛及左上臂痛1例,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6例,胸闷、乏力1例,突发呼吸困难2例,突发晕厥1例,心力衰竭2例,头晕、出冷汗2例,心律失常2例,无症状者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者8例,糖尿病者6例,脑梗死者2例,高脂血症者5例。有发病诱因者8例,其中劳累诱发3例,饱餐诱发1例,排便用力诱发1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1-154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减少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意外事件发生中的应用及护理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危急症患者1500例作为对象,根据信封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n=750)和观察组(n=750)。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MEWS系统的护理干预,护理完毕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护理后心脏骤停、休克、心绞痛、晕厥、意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发生率;采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后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脏骤停、休克、心绞痛、晕厥、意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于NEWS评分护理后满意度为95.87%,高于对照组的87.20%(P0.05)。结论基于MEWS系统的护理干预用于急诊抢救室危急症患者中有助于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 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支架植入术后的即刻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5例经内科药物治疗 2周后病情平稳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 ,4例因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而作紧急PTCA术。结果 :PTCA成功 36例 ,病变共 76处 ,5 3处被治疗 ;植入支架 37只 ,成功率 97 6 %。术后病人心绞痛症状均缓解 ;平均随访 9个月 ,30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6例病人有时出现胸闷 ,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病人心功能、心电图明显改善。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应尽早做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1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 :急诊介入治疗组 (4 3例 ) ;非急诊介入治疗组 (2 8例 )。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 30天内心脏事件 (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 )的发生情况 ,症状缓解时间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 ,30天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高危的UAP患者效果好 ,安全 ,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忠民  刘海波 《吉林医学》2000,21(4):230-231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 5例青年组 (年龄≤ 40岁 )与 1 4 3例老年组 (年龄≥ 6 5岁 ) AMI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 AMI吸烟者占 73.3% ,明显高于老年组 (P<0 .0 1 )。老年组 AMI发病率 38.9% ,无心绞痛者占 37.8% ,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 2 9.4%、2 2 .4%及 2 7.3% ,均明显高于青年组 (P<0 .0 5 )。结论 :青年组 AMI吸烟者明显高于老年组 ,老年组 AMI发病率、无心绞痛者、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UCG)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 CC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进行急诊床旁UCG检查的116例临床病例。结果急诊床旁UCG检查的阳性率100%。本组116例中冠心病57例(49%),其中心肌梗死41例(35.0%),心绞痛16例(14.0%);高血压心脏病26例(22.5%);风湿性心脏病9例(7.8%);扩张型心肌病9例(7.8%);主动脉夹层瘤7例(6.0%);其他8例(6.9%)结论急诊床旁UCG检查,作为心脏急症诊断的辅助手段,无论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还是在对临床干预的结果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UCG)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进行急诊旁UCG检查的116例临床病例。结果:急诊床旁UCG检查的阳性率100%,本组116例中冠心病57例(49%),其中心肌梗死41例(35.0%),心绞痛16例(14.0%),高血压心脏病26例(22.5%),风湿性心脏病9例(7.8%),扩张型心肌病9例(7.8%),主动脉夹层瘤7例(6.0%),其他8例(6.9%)。结论:急诊床旁UCG检查,作为心脏急症诊断的辅助手段,无论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还是在对临床干预的结果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脏生化标志物联合应用评估胸痛87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生化标志物即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在急诊胸痛患者筛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7例急诊胸痛患者2h及4h后各检测1次cTnI、MYO、CRP。结果:cTnI阳性23例,MYO阳性46例,CRP阳性45例。其中,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2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胸痛4h,三者心肌梗死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00%、79.70%、91.67%,特异性分别为81.67%、71.43%、82.40%。结论:cTnI、MYO、CRP联合检测不仅能快速诊断AMI,而且可预测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