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能检测出IgG抗体的敏感的交叉配血方法,保证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配血,观察输血后是否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果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可发现凝集较弱的配血不合,受血者经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均未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方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丙球蛋白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对低丙球蛋白患者的交叉配血异常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此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 收集了交叉配血结果异常的患者的病史资料,用生理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凝胶法三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 三种方法均出现主侧即患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凝集.次侧即患者红细胞与献血者血清不凝集.微柱凝胶法筛选不规则抗体阳性.结论 低丙球白血症长期反复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1],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应选择相合的洗涤红细胞输注,才能避免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是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主要原因。尽管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凡交叉配血不合时,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需作不规则抗体筛选,甚至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多,但仍有一些医院血库输血前检测不规范,一些临床医生对此不够重视。现将本院在配血过程中发现的抗E抗体致配血困难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规则抗体是指除抗-A、抗-B红细胞以外的血型抗体。不规则抗体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疑难配血及血型鉴定困难的主要原因[1-2]。对献血员和患者进行抗体筛选,可避免因为找不到相合的血液给患者而延误治疗,因此抗体筛查试验在临床配血中非常重要。引起临床疑难交叉配血最常见的抗体是Rh血型系统的相关不规则抗体,该系统不规则抗体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联合其他抗体的形式存在。本实验室在工作中发现1例抗-E合并抗-Dia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将试验分析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发生的原因和不规则抗体导致的输血反应.方法 2种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5 816名患者的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红细胞抗体吸收释放试验诊断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125例(其中5例为速发性输血反应).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抗-IgG+ C3d凝胶柱卡式法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试管法做输血前相容性配血试验用于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的实验室原因.结果 120例迟发性输血反应中,由患者抗-E与供者E抗原阳性红细胞相容性配血假阴性导致输血反应的病例占94.4%,其次为抗-C和抗-e引起.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性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以抗-E为主,占68%,明显多于其他特异性抗体(P<0.05).用多种方法做输血配血相容性试验发现:在患者抗-E血清与供者E/e抗原配血反应中,单一方法均存在不符合与不确定性.结论 抗-E是输血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主要因素.相当数量的E抗原和抗-E反应强度不一致的个体,显示存在E抗原变异体的多样性,也降低了交叉配血的准确性,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1903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903例新生儿交叉配血试验中,交叉配血不合102例,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5.36%;其中男60例(3.15%),女42例(2.21%),男性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102例交叉配血不合新生儿中,红细胞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40例(39.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62例(60.8%);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52.5%,ABO血型系统抗体占32.5%,这两种血型系统抗体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血型系统(P<0.05);红细胞抗体导致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高胆红素血症占29.4%,黄疸占7.8%,这两种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疾病中新生儿肺炎占28.4%,远高于其他疾病(P<0.05)。结论新生儿交叉配血不合主要原因为存在红细胞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疾病因素;新生儿输血前血清学检测非常必要,对新生儿输血治疗中血液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降低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导致临床输血交叉配血不相合产生的原因,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拯救病人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番禺、南沙两区各医院因交叉配血困难而送检的标本745例检测结果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ABO血型不合引起的交叉配血不相合15例、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交叉配血不相合33例,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的151例。其中ABO血型不合引起配血不相合的A亚型12例,B亚型3例;不规则抗体引起配血不相合分别是:自身抗体57例,药物抗体7例,同种特异性抗体87例.分别为:抗-E31例、抗-cE12例、抗-c5例、抗-Ce1例、抗-M10例、抗-Mur9例、抗-E伴抗-Mur3例、抗-Le^a 5例、抗~Le^b 3例、抗-P16例、抗-Jk^b 2例。结论:本地区导致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主要是同种不规则抗体,异常血浆蛋白次之,最后是ABO亚型。同种不规则抗体以1Kh血型系统的抗体为主,抗-E比例最多;建议交叉配血试验不配合时,应考虑ABO血型定型是否错误,排除异常血清蛋白影响,开展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建立Rh系统数据库,选择相合的血液输注,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卡式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配血主要是检测红细胞与血清、血浆的相容性。不完全/不规则抗体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而传统配血方法不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传统抗人球配血可检出不完全抗体,但操作复杂,可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9.
抗M抗体在输血实验中偶有发现,是一种不规则抗体,MNS血型抗原是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称为血型糖蛋白)抗原,该类抗原对应的抗体在临床上引起交叉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不常见.在本院近期发现了1例由于献血员血清中存在抗-M抗体而引起交叉配血不合.血袋由市中心血站提供入库,血袋无破损,外观正常,有效期内,经查资料献血员,男,无输血史,该库血与数名拟手术者在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中不合,经血清学检查,检出该库血存在抗M抗体.现将该标本的血清学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交叉配血不合及时发现抗D、抗E一例报道刘凤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15500)因血型不合产生Rh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已屡见不鲜[1],似在交叉配血中发现轻微的红细胞凝集,证实Rh血型不合者,报道的不多。本文报道一例因盐水介质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11.
一、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要的步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反应。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与献血员红细胞不相合的抗体。如无则称为“配血相合”或“无配血禁忌”。反之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将配血的重点放在病人血清方面的称“主侧”或称“直接配血”。主能配血绝对不可以有凝集或溶血现象,如受血者血清中含有与献血员红细胞不相合的抗体,主侧就会出现凝集,输入献血员的红细胞后.红细胞就会遭到破坏而产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而且输入的红细胞将遭到破坏。将献血员的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的配血称为“次侧”或“间接配血”。献血员的血清中如果含有与受血者不相合的抗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一例患者血浆中抗体的特异性并制定交叉配血的策略。方法 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和抗人球蛋白卡(LISS/Coombs卡)做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根据谱细胞、酶处理谱细胞及4℃谱细胞反应格局,确定患者血浆中意外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患者Rh血型为CCDee,MN血型为NN。多种抗体鉴定结果显示,其血浆中存在同种抗体:Rh血型系统抗-f(f:ce复合抗原)合并MNS血型系统抗-M。结论 抗-f仅与具有f抗原(R0、r)的红细胞反应,且能被蛋白水解酶增强;IgG类抗-M在4℃环境的反应性更强。经过输血免疫后,患者产生抗-f和抗-M抗体,交叉配血策略为优先选择无M抗原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对配血相合的红细胞成分血进行RhCE抗原检测,选择无f抗原红细胞发血。  相似文献   

13.
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循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以指导临床安全使用血液。方法检索2001~200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交叉配血不合的案例报告,总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各种原因及其相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结果共收集39例交叉配血不合案例,主要表现为以下4大类原因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红细胞除ABO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24例,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配血多表现为主侧凝集,次侧无凝集;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9例,患者多为身身免疫性疾病,配血表现为主、次侧均有凝集;由血清蛋白紊乱及清球蛋白比例倒置引起的假凝集4例和由药物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2例,主要表现为配血次侧凝集。结论提倡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尽量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是减少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时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对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且生命危急的患者,启动《推荐方案》中输血方案进行抢救,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比较输血前与输血后1 d、7 d,Hb、Hct、TBIL、DBIL、IBIL的变化,对应用紧急输血方案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0例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和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需抢救输血,男性3例,女性7例,均为Rh(D)阳性患者;其中3名患者输注同型交叉配血阴性供者红细胞;4名患者输注非同型[均为O型Rh(D)阳性]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还有3名患者未筛选出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血源,为抢救生命应急选择与患者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凝集程度最弱(±或1+)的供者红细胞输注;10名患者中3名非同型输注AB型血浆;10例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提高,均无溶血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选择与患者ABO血型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选择O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及直接选择AB型血浆输注是安全有效的,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鹏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7):671-672
含温自身抗体患者的配血常困扰输血工作者,通常其表现为与所有表型红细胞呈阳性反应,无特异性,比较罕见的表现为针对某单一红细胞抗原的特异性.本站最近遇到1例呈抗-E相对特异性自身抗体,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47岁,汉族,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无近期输血史及妊娠史,外周血常规检查:plt:84×109/L、Hb:45 g/L、Hct 0.213,抗体筛选试验阳性,交叉配血不合,送标本至本实验室交叉配血,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2U.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交叉配血结果异常的解决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的交叉配血异常结果 进行分析,提出此情况下准确发布实验结果 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 收集了4例肝硬化患者的交叉配血结果 异常的病例,ABO血型以外抗体筛查和自身对照实验采用抗人球蛋白法,采用盐水法、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的反应情况,密切观察输血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ABO血型以外抗体筛查和自身对照实验为阴性,4例病例均出现聚凝胺法的主侧凝集,而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的主侧不凝集,三种实验方法 次侧均不凝集的情况,流式细胞术结果 显示患者血中无针对献血员红细胞的抗体,输血后未出现急性输血反应.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的配血实验中,遇到异常的实验结果 时,应以抗人球蛋白法为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1例不规则抗体导致的交叉配血不合。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抗体筛查细胞和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检测不规则抗体,通过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红细胞表型。结果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IgG抗-E和IgG抗-Di~a抗体。抗-E抗体、抗-Di~a抗体效价分别是4和16。结论患者血清中的抗-E、抗-Di~a抗体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合理选择抗体筛查细胞和谱细胞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是避免发生迟发型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常规配血结果相容但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筛查合适的红细胞输注,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采用体外溶血试验为患者筛选不溶血的供血者红细胞输注。结果: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从15袋血液中筛获不溶血红细胞3 U,给患者输血后效果好,无再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当常规方法配血结果相容而输血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再次筛查不溶血红细胞供患者输注。  相似文献   

19.
<正>MNS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MNS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称为血型糖蛋白)抗原,该类抗原对应的抗体在临床上引起交叉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不常见。在我院近期发现了一例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抗体而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达雷木单抗(Daratumumab,DARA)治疗后合理有效的配血方法,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前后进行ABO血型、Rh血型鉴定、红细胞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用0.2 mol/L二硫苏糖醇(DL-Dithiothreitol,DTT)灭活处理红细胞抗体筛查细胞及献血者红细胞后重复试验,排除DARA的干扰。结果 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前后ABO、Rh血型鉴定结果无差异,治疗前红细胞抗体筛查均阴性,治疗后均阳性,且谱细胞抗体鉴定未显示抗体特异性,患者与献血者红细胞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凝集,配血不相合。用0.2 mol/L DTT灭活处理红细胞抗体筛查细胞及献血者红细胞后重复试验显示红细胞抗体筛查及鉴定均阴性,交叉配血主侧均阴性,次侧与灭活前患者自身对照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给予患者输注后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增量有效。结论 0.2 mol/L DTT灭活红细胞可有效消除DARA对于配血的干扰,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DARA治疗后常规配血方法,可进行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