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疹3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吕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27-1828
对致敏药物明确的386例药疹患者进行分析。男:女=1.2:1,年龄以21岁~60岁最多。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固定型药疹和荨麻疹型最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类药疹呈逐年上升趋势,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10例药疹临床分析,发现最常见致敏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狂犬疫苗、磺胺类和四环素类等,表现多为猩红热样型、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及粘膜水肿或溃烂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2004年1月2006年6月,门诊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型。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的药疹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8.7%,中成药类占26.9%,多种药物合用致敏占19.9%,解热镇痛类占3.8%,生物制品和精神神经类各占2.1%,原因不明占6.5%。主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占69.4%、荨麻疹型占18.8%、固定型占7.0%。引起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荨麻疹型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均为抗生素类,分别占34.9%和45.7%,其次是中成药,分别占27.9%和34.3%。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主要由抗生素引起,也可以由中药引起。结论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和中成药。由中药引起的药疹比例大幅度增加,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药疹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物反应。方法:全部门诊及住院部病人,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结果:242例患者的药疹类型分为7种,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108例,荨麻疹型71例,多形性红斑型19例,固定性药疹型23例,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6例,紫癜型8例。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以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最常见;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占第3位。结论:青霉素及头孢类制剂品种增多和临床滥用抗生素是抗生素类药疹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类等传统药物应用减少和临床对其不良反应较为重视,使其引起药疹比例下降,也使临床严重药疹比例下降。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郝立松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73-3774
目的:了解本院药疹的发病情况。方法:对6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药疹中,致敏药物以青霉素类居多,占26.7%,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占23.3%,中药及中成药居第三位,占16.7%。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居多,占60%,其次为荨麻疹样型(18.3%)。结论:应警惕中成药引起的药疹。  相似文献   

7.
社区药疹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国  薛斌  陈凤梅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64-2165
目的 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药疹的致病药物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南苑和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11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药疹患者,常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生物制品等,主要皮疹类型为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猩红热或麻疹样发疹型、紫癜型、湿疹型、固定型等.结论 基层卫生服务诊治的药疹有其自身特点,应引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410例药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10例药疹临床分析,发现最常见致敏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狂犬疫苗、磺胺类和四环素类等,表现多为猩红热样型、麻疹样型、等麻疹型及粘膜水肿或溃烂型。  相似文献   

9.
83例药疹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药疹病人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皮肤科1990-1999年间83例药疹住院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疹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12.6%。重症药疹5例,占6.0%;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及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主要是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结论 药疹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健康的皮肤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新药的广泛应用和患者存在着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药疹患者会日渐增多,而且过敏药也渐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对202例发生药物性皮炎的住院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共有近20种类致敏药物,排在前4住的分别为抗生素42.6%、解热镇痛类24.3%、血清制品4.5%、喹诺酮类3.5%。而磺胺类仅占约1%。药疹的表现最多发者为麻疹样发疹型、荨麻疹型、猩红热样发疹型。轻型药疹190例,重症药疹12例。结果表明,本组观察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排序已发生变化,头孢菌素类药及“抗感冒药”已成为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或会诊的127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69例(54.33%),解热镇痛药15例(11.81%),中成药10例,抗癫痫药8例(6.30%),抗痛风药6例等;主要药疹类型为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55例(43.31%)、荨麻疹型药疹30例(23.62%)、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12.60%)、固定型药疹8例(6.30%)等。结论: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是主要诱发药疹的药物,药疹类型以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情况、预后等。方法:对221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药疹患者发病以中年人为主,儿童、老年人发病比例明显增高。致敏药物以青霉素类居首,其它依次为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皮疹类型以麻疹猩红热样型和荨麻疹型最多见,重症药疹所占比例亦较高,全身情况及并发症多见,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更好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占48.1%,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占31.5%,再次为中成药注射剂13例,占12%;药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型多见,占44.4%,其次为荨麻疹型,占33.3%。结论:以青霉素、头孢菌素为主的抗生素及各类"抗感冒药"已成为小儿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4.
药疹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静  朱春未 《吉林医学》2000,21(5):296-297
目的 :探讨药疹与某些致敏药物的联系。方法 :查阅了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药疹病历 132例 ,对致敏药物的种类及疹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怀疑致敏药物 6 5种 ,药疹的分型以荨麻疹型最多 ,其次为麻疹样型和猩红热型。结论 :引发药疹最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 ,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和中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74例药物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探讨治疗经验. 方法 门诊及住院病人274例患者,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及治疗. 结果 患者的皮疹发生类型依次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型等,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类占第3位.治疗体会治疗关键一是要准确诊断,二是果断停用可疑药物,三是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结论对此类疾病要积极预防和诊治,并努力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减少药物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疹发生的致病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省立医院皮肤科1998年12月~2007年12月间1 133例住院药疹患者资料,按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致病药物种类、皮疹类型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分析药疹发生的诱因与药物种类,比较药疹发生与原发疾病、致病药物与皮疹类型、致病药物与疾病程度的相互关系,以及重症与非重症药疹的临床转归等。结果药疹发生的平均年龄为(42.52±19.94)岁,男女性别比为1∶1.06,常见的致病药物种类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40.6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1.39%)和解热镇痛类(10.24%)。药疹类型中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占45.46%,荨麻疹型占18.71%,多性红斑型占15.71%。引起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39%)、头孢菌素类(14.76%)和解热镇痛类(10.49%);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类(26.89%)、青霉素类(25.47%)、血清制品及疫苗(18.40%)、镇静催眠抗癫痫药(15.57%);引起多形红斑型药疹的致病药物为头孢菌素类(22.47%)、中(成)药类(13.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及药疹类型.方法:按照一般情况、疹型和致敏药物分类等,回顾性分析107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患者由抗生素引起75例,其中最多的是由青霉素类引起,共34例,其次由头孢菌素引起.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19例,抗痛风药物、生物制剂和抗癫痫药物分别3例.107例药疹患者中麻疹样/猩红热样型...  相似文献   

18.
302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院近5年来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02例确诊为药疹的门诊和病房患者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药最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品、中草药等;皮疹类型以麻疹样型最常见,其次为荨麻疹型和多形红斑型、固定型等。结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类药物药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丽颖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54-155
目的探讨青霉素所致药疹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5月37例口服青霉素所致药疹,其中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27例,荨麻疹5例,多样红斑型3例,麻疹样发疹型与紫癜混合型1例,同定药疹与麻疹样发疹混合型1例。采用抗组胺药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及大剂量维生素C等治疗。结果青霉素类药物所致药疹中,潜伏期长短不一,皮疹广泛,多形性;致敏药物以羟氨苄青霉素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其次为荨麻疹型。结论临床用药中,应注意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药疹的发生。对于皮疹较重者或合并内脏器官受累者,应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同醇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8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种类。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样为多占50%,其次荨麻疹型占26.25%.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0%,解热镇痛药占15%.癫痫药物占12.5%。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以氨苄青霉素为主.其次为头孢茵素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