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对急性脑卒中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组织化卒中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并发症及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A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及近期临床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5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0例)和对照组(296例)。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以普通西医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比治疗前显著增高,但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44±6.2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FMA评分(53.44±7.53)与Barthel指数(61.21±9.4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辅助中医药和针灸等康复方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组织化卒中组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II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牛津残障评分(OHS)、短期临床疗效、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织化卒中组患者治疗第21和90天时,NIHSS评分为11.28±4.25和4.76±3.16,BI评分为78.00±22.50和84.00±20.10,OHS评分为1.85±1.40和1.30±0.98,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功能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化卒中组患者治疗第21和90天总有效率分别为80.99%(98/121)和88.43%(107/121),高于对照组的61.74%(71,115)和72.17%(83/115;第21天:Z=6.207,P=0.013;第90天:Z=8.302,P=0.004);但常见并发症发生率(37例,30.58%)低于对照组(80例,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51,P=0.000)。结论基层医院以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管理和治疗脑卒中,并在康复治疗中辅助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卒中单元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06-2011-12我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46例纳入卒中单元进行观察和治疗;与2005-06-2007-06采用普通病房方法46例患者(传统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对其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层卒中单元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病残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个月运动康复结合针灸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FD)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康复组、运动康复 针灸组,每组35例,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康复 针灸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最高。结论3个月的运动康复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医疗管理与临床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A组)与传统治疗组(B组)。对A组进行临床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评价。结果卒中单元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在Brunnstrom分组上疗效明显,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体检者1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浆Hcy浓度。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19.2±8.8)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5±4.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浓度与预后关系:血浆Hcy浓度升高者,预后差,病死率高。血浆Hcy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关系: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者血浆Hcy水平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者比较,血浆Hcy水平高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能参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高Hcy血症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血浆Hcy可作为判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测2005-02~2008-02所有入院病程<24h的34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153例,缺血性卒中187例)的空腹血糖水平。采用斯勘的纳维亚卒中评分(SSS)量表评价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卒中类型和空腹血糖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出血性卒中组空腹血糖水平及SSS评分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血糖升高组SSS评分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越高,病情越重,其中出血性卒中更显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检测血糖有利于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辅助中医药和针灸等康复方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组织化卒中组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牛津残障评分(OHS)、短期临床疗效、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织化卒中组患者治疗第21和90天时,NIHSS评分为11.28±4.25和4.76±3.16,BI评分为78.00±22.50和84.00±20.10,OHS评分为1.85±1.40和1.30±0.98,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功能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化卒中组患者治疗第21和90天总有效率分别为80.99%(98/121)和88.43%(107/121),高于对照组的61.74%(71/115)和72.17%(8射115;第21天:Z=6.207,P=0.013;第90天:Z=8.302,P=0.004);但常见并发症发生率(37例,30.58%)低于对照组(80例,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51,P=0.000)。结论基层医院以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管理和治疗脑卒中,并在康复治疗中辅助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组(A组)、低频电刺激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A、B两组均采用低频电刺激、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发病48h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观察治疗后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的变化.结果 三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明显优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Po SF)的疗效。方法分析35例Po SF患者的临床资料,运动疗法治疗4w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价疲劳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分析运动疗法对Po SF患者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疲劳程度减轻,上下肢运动功能加强,ADL能力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Po SF患者进行运动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运动功能,加强ADL能力,恢复快,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立脑卒中中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13年6月~2015年11月收入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其中脑卒中中心成立前30例为对照组,脑卒中中心成立后32例为观察组,对脑卒中中心成立前后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组严格按照脑卒中中心制定的标准流程进行治疗; 对照组仅用常规药物治疗,转科或出院后再进行康复锻炼; 收集在治疗前、治疗后10、30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判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于90 d时再次评定ADL评分。结果 成立脑卒中中心后观察组符合溶栓条件的溶栓率83.3%,显著高于成立前对照组溶栓率(45.5%),患者总有效率亦高于成立脑卒中前总有效率(P<0.01),治疗30 d后观察组NIHSS和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成立脑卒中中心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率,明显改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脑卒中病人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对标准用药治疗效果评价、治疗前后头颅CT或MRI记录的梗死、出血灶体积的对比、Barthel指数对比,评价依达拉奉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依达拉奉药物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病人的临床功能缺失评分,减小脑梗死及出血灶体积,增加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DAL)。结论依达拉奉药物对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具有肯定的正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微出血与脑卒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联系。方法卒中患者83例,分为脑缺血组(43例)和脑出血组(40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设立对照组(32例)。采用T2加权梯度回波MRI观察各病例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塞以及白质疏松情况,同时记录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以及阿司匹林使用史。结果微出血在缺血组和出血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4.9%、75.0%,对照组9.4%。各组微出血均最常见于基底节区。微出血与高血压、卒中病史相关(P〈0.01),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使用阿司匹林无关(P〉0.05)。微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梗塞、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相关(P〈0.01)..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同侧或对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组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的分布率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微出血与脑卒中.特别是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对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通过调查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和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卒中后早期抑郁发生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生率为31.43%;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有明显关系。抑郁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有明显关系。结论 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3 102例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生活方式、临床检查及生化指标结果等资料,运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发病到入院时间、住院时间、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房颤史、脑卒中史,吸烟的OR值分别是3.36、4.953、3.375、2.224、2.394、2.362、3.573、2.076、2.885。脑出血组呼吸、体温、心率、血压、高血糖、Tbil、高血压史OR值分别是0.824、0.390、0.673、0.425、0.594、0.598、0.934。结论发病到入院时间、住院时间、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房颤史、脑卒中史、吸烟等对脑梗死的影响更大,而呼吸、体温、心率、高血压、高血糖、Tbil、高血压史对脑出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nual volum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rehabilitation per hospital and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admitted for acute stroke.Methods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used nationwide administrative data. Data on stroke patients aged ≥ 20 years who underwent rehabilitation were extracted from 1,182 acute care hospitals in Japan. The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extended hospital stay exceeding 180 days and death during hospitalization. Hospital volum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quartiles of total patients per hospital.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n improvement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rom admission to discharge measured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mprove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ResultsHigh rehabilitation volum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using the “very low group” as a reference (risk ratio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6 [1.05–1.08], P<0.001). Low volum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mprovement (risk ratio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4 [1.03–1.06], P<0.001).ConclusionsThe annual volume of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at a specific hospital may be a factor in the degree of patient improvement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奥扎格雷钠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1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59例增加氟西汀治疗,观察组60例增加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1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91.67%(55/60)高于对照组76.27%(45/59)(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和提高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但观察组降低HAMD-17评分和提高MMSE评分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提高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但观察组降低NIHSS评分和提高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西酞普兰平均用药量(23.68±3.49)mg略低于对照组氟西汀平均用药量(27.73±3.56)mg(t=6.2667,P<0.05)。结论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A组10 mg/d,B组20 mg/d,C组不加用任何调脂药物。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B组TC、TG、LDL-C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A、B组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幅度及ADL及NIHSS评分改善幅均显著大于C组(P0.01),且B组炎性因子和FIB水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与10 mg/d的剂量相比,2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更为有效地降脂、抗炎,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神经系统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