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49年Barr和Bertran在雌猫神经细胞内发现性染色质并命名为Barr氏小体。以后有些研究者在人的许多体细胞核内也证实有性染色质,并认为它是女性两个X性染色体中的一个浓缩而成,故又称为X性染色质。1954年Daridson和Smith在女性白细胞的核叶上发现鼓槌样突出物,也认为是性染色质。但有人认为中性粒细胞的鼓槌样突出物与X性染质不同。也有人认为中性粒细胞的鼓槌判断性别不如X性染色质可靠。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210例不同年龄组的正常男女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的检查,测得正常值.并对120例不同妊娠月份妇女,根据出现鼓槌体的数目来预测胎儿性别,其准确率达98.33%。结合文献讨论了中性粒细胞核突出物分类标准、鼓槌体预测胎儿性别的价值、细胞性染色质与鼓槌体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鼓槌体(drumstick)又称核附属物(Nuclearappendages)附属在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核上的突出物,即鼓槌体。一般无临床意义。原曾用于性别鉴定,女性较多,而正常男性则无。近年来已有更可靠的性别鉴定方法问世,故已失去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197例孕妇用末梢血中性粒细胞鼓柏体预测胎儿性别,以标准鼓槌体预测总符合率为51.3%,以中性粒细胞核突出物预测总符合率为61.9%。因此,对用鼓槌体预测胎儿性别的可靠性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例贫血孕妇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与胎儿性别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证明贫血孕妇孕男胎和孕女胎的鼓槌体出现率同正常孕妇的相反,以此为标准,可提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计划生育和防止伴性遗传性疾病的发生,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各方面研究在产前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例如用羊水内脱屑细胞和绒毛膜细胞检查性染色质以预测胎儿性别。以上方法准确率高,但方法复杂,也不易被孕妇接受。所以不少人寻找简单易行,准确可靠、易被孕妇接受的方法,而采用孕妇血中性粒细胞鼓槌样突出物的数目变化,来预测胎儿性别做为其中方法之一。有人认为以孕妇血中性粒细胞核的鼓槌预测胎儿性别准确率分别可达到80%~98.3%,可以做为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7.
<正> Pelger——Hu■t 氏白细胞异常是白细胞的一种家族性异常,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叶减少,核形态异常及核染色质较正常粗糙聚集,其他白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于1973年12月发现一家庭中3例,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很多,如 X性染色质的检查,性染色体的分析,丫荧光小体测定,以及羊水内17—RS 含量测定等。这些方法可靠性大,但手续复杂,技术条件要求严,而且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且不易在基层化验室推广采用。以孕妇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核上鼓槌体计数测定法方法简便,准确率高,适用于基层医院。根据此方法,自1975年以来我们观察了122例妊娠各期孕妇的耳血涂片,计算其中性粒细胞核上标准鼓槌体,预测胎儿性别总符合率达95.08%,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周围血片白细胞分类的同时,应注意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进行观察,这对许多疾病,特别是血液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一、白细胞形态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一)中性粒细胞要着重观察胞体和胞核的大小、核形、染色质、核膜及包含物的变化1.大小;正常时直径10~15微米。在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病人血片中,可见其大小悬殊。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理化损伤者,血片中可见其胞体和胞核明显增大,呈巨变,尤以杆状核巨变为著。  相似文献   

10.
本症首由PelSer于1928年描述,1931~1932年Huet进一步证明为一种遗传性白细胞形态异常。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和家系调查报告如下。 女4岁。1989年7月12日因发热。腹痛、腹泻2天就诊。大便呈黄水样,3次/日,吐1次,系胃内容物。既往健康,父母健在,非近亲结婚。查体,体温38.8℃,咽不充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无畸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0×10~(12)/L,白细胞13.6×10~9/L,中性分叶核25%。中性杆状核34%,淋巴41%。便常规:白细胞( ),红细胞( ),脂肪球(卅)。便培养,费劳地枸橡酸杆菌生长。诊断:小儿急性肠炎。经用痢特敏治疗5天,临床症状消失。一周后复查血象:白细胞10.2×10~9/L,中性分叶核26%,中性杆状核29%、淋巴46%。其中绝大多数中性杆  相似文献   

11.
“核左移”是指周围血象内嗜中性白细胞核的变化。嗜中性白细胞的核象改变可分为幼稚型,杆状核型及分叶核型三类.在正常情况下,周围血象中看不见幼稚型,杆状核细胞仅占1~4%,多数为分叶核型.周围血象中杆状核增多,甚至可出现幼稚型细胞,包括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细菌性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核左移程度与感染严重及机体反应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临床上观察白细胞计数与核左移的程度对估计病情变化有一定意义.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加称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机体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较强.而高度核左移(周围血象中  相似文献   

12.
王士梅 《浙江医学》1999,21(2):76-77
对76例婴儿捂热症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在油镜下进行观察,发现54例血中性粒细胞核显著右移,检出阳性率为71.05%;22例血中性粒细胞核无右移;将两种情况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分类及1个脏器衰竭情况进行比较,3项百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两者间多个脏器衰竭例数和预后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捂热症患儿血中性粒细胞核显著右移时,结合临床有助于该症的诊断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预测胎儿性别是产前诊断的内容之一,对于开展计划生育,进行围产期医学研究,预防性连锁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由夏宏器等(1975年)和张得雄等(1978年)进行了孕妇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与胎儿性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很多,国内鞍钢铁东医院取孕妇绒毛上皮细胞,观察X染色质诊断性别。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从孕妇尿液中提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利用微量免疫扩散法预测胎儿性别。夏宏器、浙医组胚教研组、张得雄、李子森等观察孕妇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突出物“鼓槌”数诊断胎儿性别。国外有取孕妇末梢血培养,观察淋巴细胞核型和Y染色质来鉴定胎儿性别,或直接用孕妇末梢血涂片观察Y染色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外很多作者[1~6]研究中性多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四唑氮兰还原、中毒颗粒和空泡等形态改变,在诊断小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本文总结我们观察的白细胞总数(以下简称白总)、中性粒细胞数(中分)、中性杆核数(杆核)、粒细胞形态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 ,5岁。右眼红肿 ,眼球突出视物不清 ,伴发热 5d。于 2 0 0 0年 3月 2 9日入院。患儿既往体健 ,无外伤及遗传病史。入院时神情萎靡 ,体温 38.9°C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2 0 .6× 10 9/L ,中性白细胞 86 %,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CT报告 :右眼球突出 ,右眼球后内侧脓肿形  相似文献   

17.
对孕妇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核叶上鼓槌体数多少来预测胎儿性别,1975年夏宏器等报道,符合率可达92%。我们按此法对224例孕妇作了胎儿性别预测检查,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一) 方法与结果对要求预测胎儿性别的孕妇进行耳垂取血涂片检查,每人涂五张。用Wright氏法  相似文献   

18.
小鼠白细胞减少模型白细胞及骨髓粒系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了解白细胞及骨髓粒系的动态变化。方法:用环磷酰胺(CY)200mg/kg剂量一次性小鼠腹腔注射,注射后第3d、5d、7d,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核象、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与结论:此模型在CY毒性过后从造血干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发育成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约需96h,成熟澉中最幼稚的中性粒细胞发育到衰亡亦需96h。推测此模型小鼠白细胞回复后还会一个红细胞减少的时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重组IL-8 在体内对新西兰家兔外周血白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时间动力学。方法:按10μg/kg 的剂量在兔静脉内注射rhIL-8 ,收集不同时间的外周血,显微镜观察各种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IL-8 可升高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2.66 ×109/L升高至5 .99×109/L。IL- 8 动员的中性粒细胞以幼稚中性粒细胞(带状核)为主。IL-8 对中性粒细胞动员作用迅速,60min 时达到高峰,但持续时间短,180min 时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IL- 8 可显著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而且是一种快速、安全的动员剂。  相似文献   

20.
对50例老年肺心病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核象变化观测,并与30例青壮年肺心病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照分析。感染的判定自设积分系统判断。结果显示老年肺心病组白细胞增多42%,中年组为93.3%;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大两组相近,再生性核左移老年组为16%,中年组为40%,退行性核左移及核右移老年组均高于中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