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和体成分的关系,为指导母亲从孕前开始合理控制体重和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12月在天津市3所幼儿园招募1 333名学龄前儿童。结构化问卷收集儿童生活方式信息;检测儿童身高、体重、体脂肪组织质量,计算体脂肪百分比(FM%)、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质量指数(FFMI)。获取儿童母亲孕产期医疗记录,将母亲按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增重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组间儿童肥胖及体成分差异。  结果  纳入研究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2.7%和7.7%。调整母亲分娩年龄及产次,儿童出生孕周、性别及年龄和生活方式后,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的肥胖及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孕前正常体重母亲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子代高FM%及高FMI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1.68,P值均 < 0.05);孕前超重肥胖母亲,子代肥胖风险及体成分与母亲孕期增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及体成分均存在关联。建议母亲孕前及孕产期合理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2.
母亲抑郁是指孕期或产后发作的非精神病性抑郁障碍。母亲抑郁不仅会引起孕产妇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还会对子代发育造成影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孕产妇抑郁影响胎儿宫内发育,还会引起儿童的内化和外化障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与成年期的精神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母亲抑郁与新生儿结局和儿童的认知、行为、情绪、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探索母亲抑郁与儿童发展的关联,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亲产后抑郁(PPD)和孕期体重增加(GWG)对儿童肥胖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广东省珠海市2家医院建档且从孕早期成功随访至儿童1岁的417对母婴,通过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收集人口学信息以及儿童体格发育数据,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PPD,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D和GWG对1岁儿童超重/肥胖的交互作用。结果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PPD可增加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OR=1.87,95%CI=1.01~3.47),与产后非抑郁以及孕期增重不足/正常比较,PPD以及孕期增重过多可协同增加1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OR=4.33,95%CI=1.76~10.67),且二者对1岁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OR=3.48,95%CI=1.50~8.10)。结论 PPD可独立增加后代肥胖风险,且孕期增重过多可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关联。因此有效控制GWG以及防止母亲PPD有助于预防儿童早期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 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 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 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 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 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 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 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 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郑州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1 04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结果 男童肥胖率6.94%,女童肥胖率4.08%,平均肥胖率为5.66%。肥胖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P<0.05),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父母体格状态对子代的肥胖影响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有母亲体格超重或肥胖(OR=3.674)、高出生体重(OR=2.987)、肉食摄入频率高(OR=2.313)、进食速度快(OR=1.736),保护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较高(OR=0.762)、母乳喂养(OR=0.783)合理的运动时间(OR=0.640)。结论 郑州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已经接近河南某些城市的水平。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并建立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子代婴儿期健康管理模式,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给予纠正,促进GDM母亲婴儿健康成长。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选取100例GDM子代及其主要监护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GDM母亲子代儿童期体重及认知管理模式,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门诊保健,利用实地测量、问卷调查方法和血液指标评测研究方案的有效性。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儿童身长、体重、头围、体质指数和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试验组儿童总发育商及各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两组母亲除困难儿童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领域得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GCM母亲子代婴儿期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监测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并及时干预做出应对,降低GDM对子代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都市6~18岁中小学生肥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体格测量方法以WHO标准同性别组身高的体重的超重和肥胖标准,筛选出单纯肥胖儿童。采用病例对照1∶2配对的方法,对单纯肥胖儿童体格测量参数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方式对肥胖儿童和对照儿童的饮食和生活行为等进行调查。结果:单纯肥胖儿童组腰围、腰围/臀围、腰围/身高、肩胛下角/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压高于对照组,而进餐速度快、食欲好、进食油炸食物频率高、睡前食奶类、父亲文化程度低及母亲BMI高为肥胖危险因素。结论:肥胖不仅与个人饮食生活方式有关,与遗传因素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与睡眠时间、身体活动和膳食摄入等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对3~5岁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儿童营养状况及与睡眠时间、身体活动和膳食摄入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调查3~5岁儿童2 586名,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7%、7.12%和3.13%。低出生体质量儿童发生消瘦或肥胖的风险高,日均身体活动时长>150 min的儿童发生超重的风险低,日均睡眠时间>11 h的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低。结论 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出生体质量、身体活动、睡眠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抑郁与2岁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2012年4-12月开展的上海闵行出生队列(Shanghai-Minhang Birth Cohort Study),以491对母亲和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在孕中、晚期以及产后6和12个月对母亲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并使用"儿童行为量表"调查2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运用log-binominal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抑郁和2岁儿童行为问题关联,并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调整母亲孕期年龄、分娩孕周、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和儿童性别后,显示母亲孕中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和内向化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增加,RR值(95% CI)分别为2.61(1.36~4.99)和1.94(1.22~3.08)。母亲孕晚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内向化和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也增加,RR值(95% CI)分别为6.46(3.09~13.53)、2.42(1.16~5.02)、2.93(1.45~5.94)、1.79(1.01~3.16)和2.56(1.49~4.42)倍。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攻击行为、内向化及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母亲孕期抑郁可能会增加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风险,应加强孕妇妊娠期间心理健康监测,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州市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子代婴儿期体格与智能发育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研究GDM母亲婴儿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3个区GDM母亲婴儿及非糖尿病母亲婴儿各106名,对其12月龄体格及智能发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GDM母亲婴儿即暴露组12月龄体重、体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身长和头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暴露组婴儿12月龄精细运动、适应、语言、社交能区得分和总发育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大运动能区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暴露组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早产、出生合并颅内出血史、家庭月平均收入。结论 GDM将影响子代体格及智能发育,应重视并建立GDM母亲婴儿系统健康管理模式以降低其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建英  顾泽南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2):1895-1897
了解嘉兴市秀洲区托幼机构儿童单纯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选取嘉兴市秀洲区托幼机构的8 91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4.01%,肥胖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3,4,5,6岁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02%,4.04%,5.16%,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8,P<0.01);男童肥胖率为4.57%,女童为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添加固体食物时间、母亲文化程度、每天看电视时间、进食速度、洋快餐和油炸食品的摄入、户外活动、母亲体质量指数等7个因素与肥胖的关系发生密切(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肥胖学龄前儿童的综合管理和早期干预,降低肥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家庭健康循环视角与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探究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及健康认知的代际传递,为制定精准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CHNS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有序Logistic以及OLS模型探讨母亲主客观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及认知对子代主客观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及认知的影响。结果:母亲BMI显著影响子代BMI,母亲超重或肥胖,则子代超重、肥胖的相对风险高;母亲自评健康显著影响子代自评健康;母亲饮食得分与锻炼得分显著影响子代饮食得分与锻炼得分;母亲健康认知显著影响子代的健康认知。结论:健康状况、行为及认知均显著代际传递,建议开展亲子健康促进行动,并建设健康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发展与生命早期危险因素暴露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显示,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的生命早期危险因素如肥胖高遗传风险、母亲患妊娠糖尿病、出生巨大儿等因素带来的健康危险效应具有修饰作用。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总结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遗传及生命早期环境危险因素的修饰作用,为明确母乳喂养对特定高危儿童的肥胖防控效益和实施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肥胖和正常学龄儿童的体格测量指标,了解肥胖对各项体格测量指标的影响,为儿童肥胖的辅助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市城区771名6~12岁儿童按照1∶2比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测量所有儿童的血压、体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和皮褶厚度(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结果:肥胖组儿童的收缩压、体围和皮褶厚度在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儿童体格测量指标和BM I呈正相关,相关性受年龄和性别影响。结论:体格测量指标可以作为儿童肥胖的辅助诊断依据,监测相关指标可及早发现和预防肥胖的发生,监测过程中要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远兰  罗红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57-1459
目的在肥胖儿童的肥胖因素中,寻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Stepwise法,对各影响因素逐一筛选,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模型,以获得对肥胖性质影响最大的变量。结果通过100例6~12岁肥胖儿童配对调查,在12项肥胖因素中,有7项进入回归模型。从标准回归系数的数据表明,对肥胖性质影响最大的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肥胖家族史、出生时体重、婴儿期喂养方式、吃油腻性食物与甜食、体格锻炼、哺乳期添加固体食物时间与母亲妊娠期发胖。结论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检出的肥胖因素,对制定儿童肥胖的防治策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3~6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育健康研究所2000年对江苏和浙江省15县(市)183 295名3~6岁农村儿童随访研究和相关围产保健监测资料.采用WHO标准对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结合儿童母亲的围产期健康资料和儿童出生资料分析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和浙江省农村3~6岁儿童的平均生长迟缓率为7.95%,体重低下率为1.55%.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儿童母亲身高、母亲初次孕检BMI、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与儿童体格发育不良明显相关.出生体重对儿童体重影响最大.出生体重<2500、≥2500 g儿童的体重低下率分别为7.77%、1.46%.低出生体重儿童发生体重低下的OR值为3.68(95%CI:3.11~4.37).母亲身高对儿童身高影响最大,母亲身高<155、155~160、160~165、≥165 cm的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3.01%、8.76%、6.21%、4.14%.与母亲身高≥165 cm的儿童相比,母亲身高<155cm的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OR值为3.08(95%CI:2.82~3.37).结论 出生体重和母亲身高是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体格发育应提高围产保健服务水平,改善孕妇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城区集居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厦门市城区集居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为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厦门市城区30所幼儿园5岁、6岁儿童2 448人,筛查出单纯性肥胖223人,按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肥胖是多因素的:婴儿期添加固体食物的时间、目前食欲、进食速度、母亲体型、断奶时间、儿童活动情况、父亲体型、入园时体格发育情况。【结论】要控制并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的检出率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成年女性肥胖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母亲孕前肥胖可能会对子代的认知功能和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子代出现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等的风险。孕前母亲肥胖对子代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具体机制尚未被完全理解,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子代大脑代谢改变及炎症等有关。本文对孕前母亲肥胖对子代神经心理发育影响及可能机制作以简要综述,呼吁相关部门及医务人员积极预防母亲孕前肥胖发生,以促进后代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阳性母亲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后对18月龄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改进PMTCT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艾滋病疫情位居前3位的钦州市灵山县、柳州市鹿寨县、南宁市横县作为研究现场,按照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研究对象为实施了PMTCT的每年新报告HIV阳性母亲及其所生HIV阴性儿童,来源于全国PMTCT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HIV阳性母亲历史卡片以及其所生HIV阴性儿童,共554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2017年健康母亲及其所生的健康儿童,共1 109例。收集PMTCT相关资料及其18月龄儿童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体格发育资料。儿童体格发育不良的定义为身高、体重和头围的3项主要指标中至少1项指标低于正常值范围。结果 病例组的HIV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儿童分别为667例和554例,其PMTCT率分别为91.15%(608/667)和96.57%(535/554),儿童的HIV阳性率、死亡率和HIV母婴传播率分别为1.44%(8/554)、3.07%(17/554)和1.91%(8/418);18月龄儿童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体格发育不良者占30.51%(169/554);对照组儿童1 109例,体格发育不良者占9.83%(109/1 109),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体格发育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V阳性母亲及其所生儿童的PMTCT率均超过90.00%,但是18月龄儿童的体格发育不良者超过30.00%。PMTCT政策对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体格发育不良的可能影响,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高行镇学生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可针对性地进行儿童肥胖防治的普及教育。方法 2013年5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五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慢病筛查,并要求家长填写调查问卷。2 047名数据填写完整及体格指标测量完整的对象纳入研究。结果 家长对儿童肥胖及其相关慢病知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性早熟,血糖异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最后为骨关节疼痛;家长对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的知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少,遗传因素,疾病及其它,最后为心理因素。超过一半(n=313/595)的超重肥胖儿家长认为其体型正常。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儿家长与肥胖儿家长相比,超重儿家长更易评价其子代体重是正常的(OR=5.44;95%CI:3.75~7.90,P<0.001);子代不患慢病的家长与子代患有慢病的家长相比,更易相信子代体重是正常的(OR=2.03;95%CI:1.40~2.97,P<0.001)。父母不患慢病的家长错分子代体型的可能性是父母至少一方患慢病的家长的1.80倍(95%CI:1.20~7.90,P=0.004)。结论 目前家长对儿童肥胖及其慢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容易低估了超重肥胖儿的体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