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对冠状动脉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等具有重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其中微循环阻力指数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技术准确、安全、简单易行,应用前景广泛。本文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建立、发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过去20年,研究者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也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并且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存在影响。尽管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但最新的有创及无创技术,可通过特定参数来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这些技术包括通过导管检查获得的有创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核素显像。尽管每项检查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但通过这些检查让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及整个冠状动脉体系的生理、病生理状态及调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梗阻和/或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此外,在肥厚型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中,亦可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存在。因此,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评估十分重要,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目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技术众多,新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出现。相比非侵入性技术,侵入性检测方法可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冠脉造影术无法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CMVD的诊断通常是基于对微循环的功能评估,目前临床使用侵入性检测方式(例如: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微循环阻力指数等)跟非侵入性检测方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心脏核磁共振等)对微循环功能进行间接评估。各种检测方式在评估微循环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本文主要对CMVD近年来评估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CMVD评估技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海涛 《心脏杂志》2017,29(1):112-115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冠脉慢血流现象的认识,心肌微循环障碍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评估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方法主要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心肌声学造影、心肌磁共振成像及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但上述方法各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有待于询证医学的进一步验证,本文对心肌微循环障碍的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尽管冠状动脉微血管分布远较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广泛,但其结构及功能不能为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显示,因此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并没有如心外膜血管病变那样在医学实践中得到足够重视。近几十年来的临床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不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患者,而且在其他心脏病患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构成特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试验以及其临床表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1):I0005-I0005
心绞痛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冠脉功能异常的意义为研究心绞痛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外膜和微血管冠状动脉功能异常的意义,日本Tohoku大学的Akira教授等用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估187例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研究发现128例(68%)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SA),10例(5.3%)心脏事件。IMR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关(HR=1.05,95%CI:1.02~1.09,P=0.002),ROC曲线分析确定IMR最佳界值为18.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IMR组(≥18.0)和VSA组的预后明显比其他组差。冠状动脉内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显著改善VSA患者的IMR(P<0.0001)。因此,在心绞痛和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和微血管阻力增加提示预后差,可能与Rho激酶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日趋细化,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心外膜血管的狭窄,但微循环的功能障碍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操作简便、可靠的评估微循环的方法,现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不同检测手段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评估方式非常重要.现概述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技术,包括非侵入性评估方法(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侵入性评估方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异常是很多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状态是评价很多心脏疾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实际微血管阻力(TMR)有很好的相关性。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和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证实IMR与TM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4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2例和氯吡格雷组23例,分别在PCI术前12h内给予替格瑞洛片180mg和氯吡格雷片600mg口服,采用术前和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进行微循环功能评价。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I术前两组FFR、IMR和CF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疗前数值为协变量,替格瑞洛组疗后IMR、CFR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FFR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口服替格瑞洛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阻力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纳入140例成功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使用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分析罪犯血管和非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其中诊断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61例(CMD组),诊断非CMD 79例(非CMD组)。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因心衰住院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结局)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结果:CMD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MD组(10.13%vs 24.6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aIMR(HR=5.887,95%CI:1.966~17.631,P<0.002)、呋塞米使用(HR=4.38,95%CI:1.595~12.026,P=0.004)、肌钙蛋白(第7天)(HR=1.011,95%CI:1.003~1.018,P=0.004)以及Killip分级(HR=1.878,95%...  相似文献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期开通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外膜闭塞血管,但半数以上患者远端冠状动脉微循环未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增加死亡率.因此,缺血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不容忽视,目前认为CMD可能主要包括微血管渗漏、微血管梗阻和心肌内出血,IMH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最严重的类型,并可维持数月...  相似文献   

14.
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干预手段有限, 传统中医药在CMVD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临床效果。该文报道3例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价芳香温通代表用药宽胸气雾剂治疗CMVD疗效的案例, 为CMV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其心外膜动脉血流正常,仍然有1/3的患者没有达到心肌微循环灌注。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是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始作俑者,可以独立预测远期死亡的发生[1]。近年来提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目前评价微循环功能相对简单的定量指标。通过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同样的设备可以测定IMR。以下就IMR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疾病的总称,通常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会升高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大量研究表明CMVD患者同时合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这对其预后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MVD的病理生理机制、简化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CMV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冠状动脉大血管不同,微血管不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直接显像,因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基于介入检查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到近年来发展出了基于X射线、MRI、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指标。现简要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适用范围、优点与缺点、评估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植入后IMR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均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致冠心病患者术后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冠状动脉血管壁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首选再灌注治疗策略。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行PPCI后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与不良预后相关。现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PCI后发生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微血管功能状态评估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微循环与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相关联。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并且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微循环的评价指标,而关于单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研究并不多,性别间治疗差异的研究尚缺乏。但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女性症状比男性更明显,且出现检测不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情况更为多见,且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本综述中,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尤其关注了女性与男性间发病率及预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