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家庭养育环境与1~3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婴幼儿早期屏幕暴露及构建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于武昌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随访的208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屏幕暴露调查问卷及“城市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1~3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及家庭养育环境等现况,由儿科保健医生指导调查对象的父母或抚养人现场完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06份,其中男110人(53.4%),女96人(46.6%),儿童平均月龄(26.09±6.21)个月,57.28%的儿童暴露2种以上类型屏幕产品,暴露电子屏幕的儿童平均17.4月龄。婴幼儿性别(Z=4.164)、年龄(H=10.619)、是否为独生子女(Z=6.190)、是否拥有独立电子设备(Z=8.820)、母亲文化程度(H=6.697)、父亲文化程度(H=9.155)、家庭养育环境(H=6.920)对于婴幼儿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视屏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1~3岁儿童屏幕暴露较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4~6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9-10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山东省5市共20所幼儿园的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及屏幕暴露相关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屏幕时间≥1 h的影响因素。结果 山东省4~6岁儿童工作日屏幕时间低于周末[(1.40±1.48) h vs (1.88±1.3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1,P<0.05)。男童与女童日平均屏幕时间分别为(1.57±1.37) h、(1.50±1.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P=0.203)。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后4月内中等比例母乳喂养、家长允许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家长经常对儿童屏幕内容限制频率为偶尔/有时/经常、家长每日屏幕时间长、儿童睡前屏幕时间长是儿童日平均屏幕时间≥1 h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426(1.087~1.966)、3.806(1.904~7.608)、2.692(1.397~5.188)、1.929(1.326~2.807)、2.165(1.611~2.911)、1.484(1.167~1.887)、1.069(1.033~1.107)、2.183(1.740~2.740)。结论 过度屏幕暴露在4~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儿童的屏幕时间应给予科学干预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所有在园中班儿童25 26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监护人填写)于2019年4月对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 407份,其中男童12 593人(53.80%),女童10 814人(46.20%);年龄分布以5岁儿童居多,共17 188人(73.43%);参与调查儿童中,电子屏幕过度暴露(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含看电视累计超1h)率为37.72%,6.40%的学龄前儿童每天累计电子产品暴露超2h。过度暴露组与非过度暴露组儿童在性别、户籍、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总收入、是否有专属电子产品、看护人是否限制使用电子产品、、是否与长辈同住、是否为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未与长辈同住、主要看护人是父母或保姆/其他、无专属的电子产品是儿童电子产品过度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常住人口(非户籍)、非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不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是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祖辈参与教养和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选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的儿童,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问卷填写,收集儿童屏幕暴露、祖辈是否参与教养以及儿童和父母的一般资料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婚姻状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不同人口学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屏幕暴露的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每日屏幕暴露时间段、屏幕活动类型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53名学龄前儿童,55.0%的祖辈参与儿童的教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其他照顾者教养,祖辈参与教养的儿童上学日屏幕时间、周末屏幕时间及一周平均每天屏幕时间分别高出7.9、12.9和9.4min(P<0.05)。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选择在周末20:00以后观看电子屏幕设备的风险显著高于主要教养者为非祖辈的学龄前儿童(OR=1.43,95%CI:1.01~2.04,P=0.047),但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屏幕活动类型与非祖辈教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和睡眠情况,探讨二者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10—12月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166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并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户外活动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 共调查学龄前儿童166例,其中有138例(83.1%)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 h, 86例(51.8%)每日总视屏时间≥1 h。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电子(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显著相关(β=-0.298,95%CI:-0.603~-0.021);而看电视时间与睡眠时间无显著关联(β=-0.144, 95%CI:-0.382~0.089)。调节效应模型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对不同类型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均无显著调节效应(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视屏时间可能会影响其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并不降低屏幕暴露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电子视屏接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弋江区1 911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电子屏幕接触状况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为(2.45±1.85)h,每日平均视屏暴露时间2 h及以上的儿童占52.07%,不同类型视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1.61±1.12)h、手机(0.35±0.57)h、平板(0.28±0.67)h及电脑(0.14±0.42)h;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童(OR=0.789)、妈妈年龄40岁及以上(OR=0.478)及妈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52)是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暴露过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现象普遍,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母亲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特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婴儿及家庭相关因素和婴儿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婴儿屏幕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4月在济南市某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儿,由其母亲进行问卷填写,收集婴儿屏幕暴露以及婴儿和家庭相关资料如婴儿月龄、性别、家庭养育环境等。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2名婴儿,其中有55.8%存在屏幕暴露。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月龄(OR=1.27,95%CI:1.16~1.38)、母亲受教育程度(大专vs.本科及以上,OR=1.89,95%CI:1.09~3.28;高中及以下vs.本科及以上,OR=3.09,95%CI:1.64~5.82)和母亲焦虑(OR=2.89,95%CI:1.11~7.52)是婴儿期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婴儿期屏幕暴露现象普遍,母亲受教育程度低和母亲焦虑会增加婴儿屏幕暴露的风险。建议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筛查高危婴儿,对母亲及其他主要扶养人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婴儿期...  相似文献   

10.
足量的体育活动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有报道显示儿童期持续屏幕暴露可能对儿童运动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综述了电子屏幕暴露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及机制,并总结干预方法,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电子屏幕暴露相关的运动问题,为进一步在中国儿童中开展电子屏幕对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睡眠作为儿童身心状态的重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屏幕成为日常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不断有报道显示儿童期持续屏幕暴露可能对睡眠造成影响.本研究综述了儿童电子屏幕暴露对睡眠的具体影响及机制,总结相关原理和干预方法,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电子屏幕暴露相关的睡眠问题.为进一步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的常见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自信人格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4市城区学龄前儿童464名,进行家庭一般情况、家庭养育环境、儿童气质和自信水平测查与分析。 【结果】 女童自信水平高于男童;自信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气质的趋避性、适应性、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等维度与自信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认知、情感温暖、社会适应、活动多样性、环境气氛等儿童自信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结论】 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受性别、年龄、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家庭养育环境是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03名3~6岁儿童进行现况调查,根据儿童近半年行为表现情况,由父母(或调查员指导教养人)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结果六安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32%。男童、女童行为因子品行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8.02%、11.1%;因子学习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3.01%、4.97%;因子心身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17.1%、15.61%;因子冲动-多动的检出率分别为0.35%、0.23%;因子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0.18%、0.68%;因子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38%、1.36%。管教态度、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杨帆 《中国校医》2019,33(7):546-547
目的 了解东海县3~6岁在园儿童的龋齿现况,为龋齿防制提供预见性资料。方法 随机抽取东海县580名3~6岁在园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580名3~6岁在园儿童的龋齿现况进行了解,并对儿童的家长及保健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儿童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研究对比相关统计结果。结果 580名3~6岁在园儿童中,180名儿童出现龋齿,患病率31.03%,其中男童98名,患病率54.44%,女童82名,患病率45.56%,比较发现,男、女童龋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4~5岁、6岁组儿童龋齿患病率分别为23.48%、31.88%、35.47%,患龋率随年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喜吃甜食、吃零食儿童的患龋率分别为37.86%、31.52%,与饮食无嗜好儿童的患龋率(19.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饭后漱口、刷牙的患龋率分别为27.75%、25.27%,与无任何干预儿童的患龋率(38.46%)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海县3~6岁在园儿童的患龋率较高,应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对其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研究社区1~3岁儿童语言发育与屏幕暴露的相关性,为儿童屏幕暴露现状提供改进意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于本院儿童保健门诊随访的1~3岁幼儿共827例,男童406例,女童421例,平均年龄为(24.5±5.3)月。采用自制式调查问卷,由本科保健医生指导调查对象的父母或抚养人现场完成,并结合Gesell 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调查对象语言发育情况。结果 827例儿童中,93例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734例语言发育正常。两组儿童接触屏幕年龄段、儿童性别、家庭情况、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屏幕暴露时间、入睡是否规律、接触屏幕时家长陪同和限制屏幕暴露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混杂因素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屏幕暴露时间>2 h(OR=1.687,95%CI:1.022~2.236,P<0.001)、接触屏幕时无家长陪同(OR=2.035,95%CI:1.588~2.634,P=0.002)、未限制屏幕暴露时间(OR=1.475,95%CI:1.087~2.156,P=0.035)为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长时间的屏幕暴露会影响家庭语言环境和儿童睡眠,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发育,建议家长禁止小于18月的儿童接触屏幕,大于18月的儿童在家长陪同讲解下接触屏幕,时间控制在2 h以内,严格避免睡觉前观看电子屏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孕妇二手烟暴露现况,分析孕妇家庭二手烟暴露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二手烟对孕妇健康的危害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以在上海市3个区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早孕建册的非吸烟孕妇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星平台,收集孕妇的二手烟暴露等信息。结果 孕妇二手烟暴露率为51.0%,孕妇家庭二手烟暴露率为21.0%,孕妇在室内工作场所、餐馆、公交车等候区域的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48.7%,33.6%和2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同住成员吸烟人数(1人:OR=11.206,95%CI:8.437~14.884;2人及以上:OR=16.534,95%CI:11.218~24.368)、来客会敬烟(OR=1.412,95%CI:1.057~1.887)是孕妇家庭二手烟暴露的危险因素,非上海户籍(OR=0.608,95%CI:0.491~0.754)、家庭室内不允许吸烟(OR=0.062,95%CI:0.040~0.095)、孕妇年龄≥35岁(OR=0.555,95%CI:0.377~0.818)是孕妇家庭二手烟暴露的保护因素。结论 孕妇家庭二手烟暴露受家庭室内吸烟规定的影响;为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