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文章对盆底肌训练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患者盆底肌训练方案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评价患者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金冬爱  叶志弘  顾芳萍   《护理与康复》2021,20(11):40-43
本文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相关概念、主观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改善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1概述目前在直肠癌根治术式中,低位前切除术应用最为广泛[1]。但在术后,大多数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切除综合征(ARS)[2]。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治疗ARS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1.1前切除综合征临床表现长期临床观察显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保肛术1年后的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进行调查。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9例患者,其中57例(17.9%)直肠癌患者在保肛术1年以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的距离、预防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是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849(95%CI:0.790~0.90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0.784~0.901),均显示该模型区分度较好,Brier得分和校正曲线均显示校准度较好,H-L检验(χ2=9.313,P=0.231)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直观、简便地甄别保肛术1年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高危患者,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最新发布的《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8》显示,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3位和第2位,在中国的发病率居于第2位,死亡率居于第5位,其中直肠癌约占70%[1-2].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加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方式,其可保留原有肛门,减轻造口带来的不便,但70%~90%的患者术后可出现排便频率增加、排便紧迫感、排空障碍、气体和大便失禁等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甚至有患者经历了大便从干硬到糊状的周期性肠道症状,即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有长期纵向研究[5-6]发现近50%的患者变得"依赖厕所",在手术后7~16年仍存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严重限制了社会生活、工作和身体功能.因此,预防或减轻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防止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评估工具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肠道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人直肠癌好发于腹膜反折平面以下(约占70%),属低位直肠癌。近年来,临床病理研究证实切除癌肿远端2cm的肠管和远端4—5cm的系膜即已能达到根治要求,因此对低位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器根治性保肛、直肠低位前切除和直肠全系膜切除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对无条件使用双吻合器、采用低位前切除后手法一层吻合术仍存有疑虑。本院1998至2005年间作低位前切除手法一层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45例,均获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70%[1],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有60%[2-3]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失调,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LARS是一种以便急、便频、大便失禁和排便困难等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这种类型的排便失调很难治疗,一些病人最终行永久性肠造口[4-5].经肛门灌洗(transanal irrigation,TAI)是指在肛门内植入导管,液体通过导管流入肠道,向近端进行灌洗,达到排空结肠、直肠的治疗方法[6].它是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永久性肠造口[7-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评估的随访数据,探究其术后症状评分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共122例。收集患者术后4个时间点的症状评估数据,利用Mplus工具构建2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拟合模型,确定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时间不变潜变量增长模型,观察协变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变化轨迹的影响。结果 除社会心理症状以外,一般症状、排便症状、排尿症状、性生活相关症状和症状总评分都呈非线性二次增长趋势,但二次增长时间不同。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发展轨迹,将排便症状与性生活相关症状作为术后12个月内患者的症状管理重点,建立相应管理方案,进行预见性护理及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瘘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0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加强术后管理.结果术后每例24 h排尿50~3 300ml平均术后9.5 d拔除造瘘管,仅1例发生微小吻合口漏.结论正确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瘘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开发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症状管理平台并进行可用性评价。方法 :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直肠癌患者LARS症状管理平台。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10名患者和14名医护人员对平台试用并进行访谈,结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建议对平台进行优化,优化结束后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01名保肛术患者和113名胃肠外科医护人员再次试用后填写系统可用性问卷。结果 :抽取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修订后平台的有用性、信息质量、界面质量和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直肠癌患者LARS症状管理平台可用性较强,可为患者提供专业性、针对性指导,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12.
王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0):2876-2876
近年来随着吻合器的运用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直肠癌手术保留肛门的比例明显提高.我科于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2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经腹低位直肠癌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即parks术.术后16例出现“前切除术综合征“.通过相应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瘘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瘘术病人的护理。方法 对10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加强术后管理。结果 术后每例24h排尿50~3300ml平均术后9.5d拔除造瘘管,仅1侧发生微小吻合口漏。结论 正确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瘘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排便障碍专科门诊随访的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表(LARS)及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进行调查.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LARS评分表得分为(25.67±9.24)分,FACT-C评价量表得分为(98.45±17.83)分.LARS评分表总分及各排便问题与FACT-C评价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324~0.680,P<0.01).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提示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排便问题,并指导患者采取措施正确应对,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老年直肠癌患者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造口组(n=21)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非造口组(n=37)仅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比较2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造口组为造口排气时间)、耐受半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首次化疗开始时间。比较2组生活质量评分及前切除综合征评分。结果造口组吻合口距肛门距离、排气时间、耐受全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开始时间均短于非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造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2%(7/37),造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4/21),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造口组术后第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绪功能评分、腹泻评分及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均显著优于非造口组(P 0.05)。结论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吻合口位置低的患者应常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  相似文献   

16.
低位直肠癌是指发生于距肛缘3~6 cm的直肠上皮源性恶性肿瘤[1].低位前切除或超低位前切除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简称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常用的术式[2].  相似文献   

17.
低位直肠癌是指发生于距肛缘3-6cm的直肠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低位前切除或超低位前切除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简称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常用的术式。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吻合器的应用及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前放化疗)的应用,保肛手术成功率显著增高。2003年1月-2006年3月我院对28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9年7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行经腹前切除术的4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骶前静脉破裂岀血1例,术后吻合口漏2例,均治愈。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经腹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倪红霞 《护理研究》2014,(11):1375-1376
<正>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在中低位直肠癌病人中的普遍应用,加上吻合器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了保肛手术,既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又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部分超低位直肠癌病人在低位前切除术经腹吻合时仍存在闭合器放入困难、无法直视下操作等问题。2008年,英国外科医生提出一种新的保肛术式——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perineal 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1,2]  相似文献   

20.
王琴  王群敏  王飞霞  潘喆  钟紫凤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68-1270
<正>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跃居癌症排行榜第三位~([1])。其中以中低位直肠癌最常见,占70%~75%~([2])。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及器械的改进,低位保肛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直肠癌保肛手术后25%~9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