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国妇幼保健》2017,(4)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电子视屏接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弋江区1 911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电子屏幕接触状况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为(2.45±1.85)h,每日平均视屏暴露时间2 h及以上的儿童占52.07%,不同类型视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1.61±1.12)h、手机(0.35±0.57)h、平板(0.28±0.67)h及电脑(0.14±0.42)h;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童(OR=0.789)、妈妈年龄40岁及以上(OR=0.478)及妈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52)是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暴露过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现象普遍,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母亲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4~6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9-10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山东省5市共20所幼儿园的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及屏幕暴露相关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屏幕时间≥1 h的影响因素。结果 山东省4~6岁儿童工作日屏幕时间低于周末[(1.40±1.48) h vs (1.88±1.3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1,P<0.05)。男童与女童日平均屏幕时间分别为(1.57±1.37) h、(1.50±1.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P=0.203)。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后4月内中等比例母乳喂养、家长允许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家长经常对儿童屏幕内容限制频率为偶尔/有时/经常、家长每日屏幕时间长、儿童睡前屏幕时间长是儿童日平均屏幕时间≥1 h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426(1.087~1.966)、3.806(1.904~7.608)、2.692(1.397~5.188)、1.929(1.326~2.807)、2.165(1.611~2.911)、1.484(1.167~1.887)、1.069(1.033~1.107)、2.183(1.740~2.740)。结论 过度屏幕暴露在4~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儿童的屏幕时间应给予科学干预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祖辈参与教养和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选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的儿童,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问卷填写,收集儿童屏幕暴露、祖辈是否参与教养以及儿童和父母的一般资料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婚姻状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不同人口学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屏幕暴露的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每日屏幕暴露时间段、屏幕活动类型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53名学龄前儿童,55.0%的祖辈参与儿童的教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其他照顾者教养,祖辈参与教养的儿童上学日屏幕时间、周末屏幕时间及一周平均每天屏幕时间分别高出7.9、12.9和9.4min(P<0.05)。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选择在周末20:00以后观看电子屏幕设备的风险显著高于主要教养者为非祖辈的学龄前儿童(OR=1.43,95%CI:1.01~2.04,P=0.047),但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屏幕活动类型与非祖辈教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OR=1.79,95%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OR=2.61,95%CI:1.90~3.60)及>2h(OR=2.10, 95%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59, 95%CI:1.17~2.15),儿童临睡前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和睡眠情况,探讨二者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10—12月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166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并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户外活动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 共调查学龄前儿童166例,其中有138例(83.1%)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 h, 86例(51.8%)每日总视屏时间≥1 h。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电子(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显著相关(β=-0.298,95%CI:-0.603~-0.021);而看电视时间与睡眠时间无显著关联(β=-0.144, 95%CI:-0.382~0.089)。调节效应模型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对不同类型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均无显著调节效应(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视屏时间可能会影响其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并不降低屏幕暴露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8.
足量的体育活动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有报道显示儿童期持续屏幕暴露可能对儿童运动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综述了电子屏幕暴露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及机制,并总结干预方法,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电子屏幕暴露相关的运动问题,为进一步在中国儿童中开展电子屏幕对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睡眠作为儿童身心状态的重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屏幕成为日常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不断有报道显示儿童期持续屏幕暴露可能对睡眠造成影响.本研究综述了儿童电子屏幕暴露对睡眠的具体影响及机制,总结相关原理和干预方法,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电子屏幕暴露相关的睡眠问题.为进一步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铜陵市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的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为电子产品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17年12月通过问卷对铜陵市10所幼儿园1 91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收集相关的人口学特征信息、出生史、家庭情况、电子产品暴露时间、父母态度等。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暴露类型以电视最多,为91.7%;使用2种以上类型的为81.3%。暴露目的顺位依次是:看动画片(86.3%)、听歌或故事(54.8%)、玩游戏(33.9%)、使用学习软件(16.8%)。玩游戏多见于男童,女童则倾向于听歌听故事,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听歌听故事、玩游戏、使用学习软件的目的上有差异(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电子产品暴露时间>2 h的危险因素有母亲学历、双胎、袓辈带养、父亲喝酒。结论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暴露现象相当普遍,应全社会参与、医教结合,家长监督。在制订干预措施时需考虑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带养人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苏州市学龄前儿童铅暴露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市2015年1月-2018年10月学龄前儿童2 486名,检测受试者血铅水平,以调查问卷了解受试者基本信息,分析受试者铅暴露特点。结果被调查儿童中129例血铅水平≥100μg/L,高血铅检出率为5.19%(高铅血症85例、轻度铅中毒41例、中度铅中毒3例)。男童的高血铅检出率略高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铅检出率为5.19%。血铅正常组与异常组儿童在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家庭收入、吃爆米花、吃皮蛋、吮吸手指或咬指甲、使用彩色蜡笔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年龄、父母从事铅暴露工作、饭前洗手、使用奶制品、补充钙/铁/锌剂、是否清洗玩具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洗玩具、饭前洗手、使用奶制品、补充钙/铁/锌剂均是儿童铅中毒的保护因素(P0.05);儿童年龄、父母从事铅暴露工作不是儿童铅中毒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苏州市学龄前儿童的血铅水平相对偏低,铅暴露情况相对较轻,日常生活、卫生及饮食习惯是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现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月3日至27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南山区4个社区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 134份有效问卷,男童2 144人(51.9%),女童1 990人(48.1%),3岁以下儿童2 412人(58.3%),3~6岁儿童1 722人(41.7%)。最近1年中,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4.30%。跌倒或坠落(65.2%)、钝器伤(11.8%)和烧烫伤(10.1%)是目前导致深圳南山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的性别(OR=0.566)、年龄(OR=1.822)和照料者的伤害预防态度得分(OR=0.671)是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伤害预防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应结合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现况、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华区4~6岁儿童近视状况,分析其近视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方向.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深圳市龙华区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近视筛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抽取调查儿童23007名,其中近视儿童95名,近视检出率为0.41%.男童近视患病率为0.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镇江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产品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镇江市城区及郊县2 90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频产品使用状况问卷调查。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使用视屏产品的影响因素。结果 2 834(97.5%)名儿童使用视屏产品。平均每天视屏产品使用时长中位数为124.29 min。男童与女童视屏产品使用时长无统计学差异(F = 0.009,P = 0.924)。 2 207名(75.9%)儿童>60 min。3岁、4岁、5岁、6岁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长分别为(122.59±104.63)、(151.08±116.37)、(152.44±120.45)、(148.72±112.4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218,P<0.001)。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P = 0.016,OR = 0.687)和目前家庭成员中有生母(P = 0.036,OR = 0.570)与儿童视屏产品使用时长呈负相关,家庭所在地为乡镇(P = 0.040,OR = 1.387)、妈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P = 0.046,OR = 1.793)、爸爸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P<0.001,OR = 3.197,高中/中专P<0.001,OR = 2.969、大专P<0.001,OR = 2.123,本科P = 0.007,OR = 1.567)、儿童卧室有电视机(OR = 1.463)与儿童视屏产品使用时长呈正相关。结论 镇江市3~6岁学龄前儿童使用视屏产品现象普遍且时长较长,与儿童年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干预措施应从儿童及其家长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发育迟缓儿童屏幕暴露现状,了解影响屏幕暴露时间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6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就诊的217例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资料,年龄范围2~5岁,家长完成了屏幕暴露调查问卷.描述发育迟缓儿童屏幕暴露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日均屏幕暴露时间>1h的因素.结果 ... 相似文献
16.
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免疫球蛋白IgE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低水平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免疫球蛋白 Ig E的影响。方法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 2 1 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血铅浓度筛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检测不同血铅水平对学龄前儿童免疫球蛋白 Ig E的影响。结果 :高铅组 (血铅≥ 0 .48μmol/L)学龄前儿童Ig E水平与低铅组 (血铅 <0 .48μmol/L)比较具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高铅组血铅浓度与 Ig E水平呈正相关 ( r=0 .5 0 ,P<0 .0 1 ) ;女童高铅组 Ig E水平与低铅组比较显著升高 ( P<0 .0 5 )。结论 :铅中毒具有刺激学龄前儿童 Ig E的产生 ;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 Ig E水平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作用,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对情绪问题的联合作用。方法 2017年10-11月以江苏、湖北、安徽省11座城市109所幼儿园的27 2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调查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户外活动情况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情绪问题。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的关联强度,同时分析户外活动时间与视屏时间的联合作用。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的比例为17.9%(4 868/27 200)。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1 h的比例为62.4%(16 983/27 200),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 h的比例为65.7%(17 873/27 200)。调整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BMI、父母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过长(>1 h/d)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15,95% CI:1.08~1.24);户外活动不足(<2 h/d)与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08,95% CI:1.01~1.16)。联合作用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合并视屏时间过长与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呈现更强的正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十分普遍,与情绪问题呈正相关,户外活动不足联合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更强。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江苏省扬州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现状,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的影响,为正确指导使用电子设备,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方法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在园儿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结果98.00%的儿童每天使用1种以上电子产品,时间>1 h/d的占63.53%。触屏电子产品每天使用总频率为67.05%,>1 h/d的为15.2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总时间为(1.68±1.45)h,最主要的是电视机,其次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且周末较工作日使用时间更长。单因素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主要与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主要带养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6.45)及祖辈及其他人带养(OR=1.63)为其危险因素。结论扬州城区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频率较高,尤其是父母文化程度低、祖辈及其他人带养的人群,家长应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与教育,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