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别对4种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和两种犬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市的62个村,现场采集犬和牛体表蜱。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比对,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应用双重PCR、双重巢式PCR、双重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牛体表蜱内病原体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和牛巴贝虫(B.bovis)的感染情况。应用多重PCR检测犬体表蜱的犬巴贝虫(B.canis canis)、佛氏巴贝虫(B.canis vogeli)和罗氏巴贝虫(B.canis rossi)的感染情况。将各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采集牛体表蜱102只。巢式PCR、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内双芽巴贝虫和牛巴贝虫均为阴性,双重LAMP的浊度仪检测结果为5例阳性,颜色观测结果阳性样本为29例,该29例包含浊度仪检测的5例阳性。采集犬体表蜱184只。巢式PCR检测出犬体表蜱佛氏巴贝虫阳性样本9例。其中4例被多重PCR检测出佛氏巴贝虫阳性。同时多重PCR检测检出罗氏巴贝虫阳性样本4例,经测序均为罗氏巴贝虫阴性。结论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未出现假阳性情况,巢式PCR检测微小巴贝虫,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未发生交叉反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无阳性样本,敏感度需要进一步评价。双重LAMP颜色观测结果阳性率15.76%,浊度仪测出阳性率2.72%,其中双重LAMP颜色观测法2例阳性样本为巢式PCR微小泰勒虫阳性(Theieria microti)。双重LAMP法直观快捷,但对其检测的阳性样本需进行进一步确认,同时由于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需注重预防实验污染。犬体表蜱多重PCR可一次鉴别3种犬巴贝虫,鉴于在本研究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多重PCR不适用,建议将病原体独立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输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2–5月对江苏省血液中心采集的95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以巴贝虫分泌抗原(BmSA1)为诊断靶标分子,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血清标本靶向巴贝虫特异性总抗体水平,对抗体阳性样品制作血涂片进行镜检,并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确认寄生虫血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献血者巴贝虫抗体阳性率。结果 江苏地区950人份无偿献血人群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为0.53%,5例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血样镜检和巢式PCR结果均为阴性。不同性别([χ2] = 0.01,P = 0.92)和年龄([χ2] = 0.11,P = 0.95)献血者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业献血者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3,P < 0.05)。结论 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有巴贝虫感染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蜱感染梨形虫的状况及基因特征。方法 于2014—2019年在闽东地区采集野生动物(野兔、山麂、野鼠、野猪)体表寄生的蜱样品,采用形态学辅以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虫DNA,采用PCR扩增梨形虫18S r RNA片段,PCR产物纯化测序后,进行BLAST序列比对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采集372只蜱,分属12种,其中成蜱338只(雌蜱181只,雄蜱157只),若蜱29只,幼蜱5只。372份蜱DNA样品PCR扩增共获得21份阳性产物,蜱的梨形虫总感染率为5.65%,其中中华硬蜱(3/9)和卵形硬蜱(4/13)感染率较高。不同发育期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成蜱5.32%(18/338),若蜱10.34%(3/29),幼蜱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P> 0.05);不同性别成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雌性7.18%(13/181),雄性3.18%(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 P> 0.05)。野兔、山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输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2–5月对江苏省血液中心采集的95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以巴贝虫分泌抗原(BmSA1)为诊断靶标分子,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血清标本靶向巴贝虫特异性总抗体水平,对抗体阳性样品制作血涂片进行镜检,并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扩增确认寄生虫血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献血者巴贝虫抗体阳性率。结果 江苏地区950人份无偿献血人群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为0.53%,5例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血样镜检和巢式PCR结果均为阴性。不同性别([χ2] = 0.01,P = 0.92)和年龄([χ2] = 0.11,P = 0.95)献血者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业献血者巴贝虫抗?BmSA1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93,P < 0.05)。结论 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有巴贝虫感染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巴贝虫(Babesia spp.)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血液寄生虫,主要由蜱传播,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外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人感染巴贝虫后,可导致贫血、高热、血红蛋白尿、黄疸、肌痛等症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由无症状感染到威胁生命,主要取决于宿主的身体状况和寄生虫.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涂片染色法、动物接种分离法、血清学检测法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该文就巴贝虫的形态学特点、生活史、基因组、致病性、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状况。方法 2014-2016年本中心在福建各地捕鼠,笼日法捕鼠,采集鼠心脏血,同时采集牛、羊和狗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rRNA基因,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全省鼠类巴贝虫的感染率7.61%。家栖鼠中仅3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68%。野鼠中26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2.87%。野鼠感染率远高于家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分布看,闽中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闽东,闽南地区感染率最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物,牛的血样未检出巴贝虫,狗和羊的血样中各1只检出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1.79%和0.55%。鼠类的巴贝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动物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分析显示鼠类感染的均为田鼠巴贝虫。而犬中检出的巴贝虫为犬巴贝虫。结论福建省巴贝虫宿主动物中鼠类尤其是野鼠,感染率最高,可能是我省巴贝虫最重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的多样性,发现可能存在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潜在媒介和动物宿主。方法 建立了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0kDa rOmpA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鉴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采用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蜱、动物和人血液标本。对扩增于越原血蜱、森林革蜱和FNH97未鉴定菌株的PCR产物采用PHYLIP软件包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为了寻找特异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检测方法,建立了针对四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半巢式PCR方法,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标本进行了分类检测。结果 采用190kDa rOmpA.701/70p引物可以从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6株扩增出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小蛛立克次体除外)。并从采自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多种蜱及野生动物、人血液标本中扩增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其中越原血蜱、卵形硬蜱、中华硬蜱、豪猪血蜱、森林革蜱、野鼠血块和人群血块的阳性率分别为15.69%、56.94%、8.70%、7.70%、43.56%、82.51%和0.98%。对来自越原血蜱和森林革蜱以及FNH97菌株的斑点热立克次体190kDa外膜蛋白A630bp左右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越原血蜱立克次体(福建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日本立克次体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89%);内蒙古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扇头蜱立克次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7%),测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最高(95%)。遗传发育分析,这两种立克次体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均为同一个分支。序列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位点也显示了对应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康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以及内蒙古立克次体(HA-91)差别较大。提示,这两种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可能是我国尚未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用初步分类引物对蜱标本、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以“福建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越原血蜱阳性率为8.49%,卵形硬蜱阳性率为20.83%,中华硬蜱阳性率为4.35%,豪猪血蜱为阴性;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卵形硬蜱阳性率24.39%,越原血蜱阳性率为5.56%,中华硬蜱和豪猪血蜱均为阴性。以内蒙革蜱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森林革蜱阳性率为43.56%。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在以下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越原血蜱、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是福建南方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的媒介或潜在媒介,其中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为我国首次证实的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福建的越原血蜱和内蒙古的森林革蜱分别携带一种未知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并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近缘;取自斑点热立克次体rOmpA基因的引物用于PCR,作为一种快速简便手段可直接用于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分类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可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多个成员及其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7,(12)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家畜动物感染巴贝虫的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西部地区12个县(市)采集家畜动物抗凝血液1 073份(牛血274份、羊血395份、犬血354份,马血33份,驴血17份)。提取基因组DNA,运用PCR检测巴贝虫18SrRNA 1 600bp长片段,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进行巴贝虫定种。结果共检出巴贝虫阳性样本50份,分属5种巴贝虫,总阳性率4.66%。其中牛血中检出11份阳性(4.01%),4份为牛巴贝虫(B.bovis),7份为双芽巴贝虫(B.bigemina)。羊血中检出38份阳性(9.62%),37份为奥氏巴贝虫样寄生虫(B.odocoilei-like parasites),1份为狍巴贝虫样寄生虫(B.capreoli-like parasites);犬血中检出阳性1份(0.28%),为韦氏巴贝虫(B.vogelli)。马和驴未检出阳性。结论云南省西部部分县市的家畜动物存在多种巴贝虫感染,给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需加强防范,当地人群感染情况值得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16S rRNA基因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结果 在石渠县4个乡共采集到蜱818只,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在818只蜱中有408只扩得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总阳性率为49.8%。经比对分析, ompA基因总共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ompB基因也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经遗传进化分析显示ompA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我国青海未定种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MG228270)亲缘关系最近;ompB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韩国未定种的Rickettsia sp.(KC888953)和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MG906675)亲缘关系最近;ompA和ompB基因的R.raoultii.shiqu2-4与对人有致病性的劳氏立克次体(R.raoulti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首次在牦牛体表寄生的西藏革蜱中检出劳氏立克次体。石渠县存在西藏革蜱和青海血蜱,蜱传劳氏立克次体感染率较高并且具有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西北部分地区人群及媒介蜱Q热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应用巢式PCR扩增蜱Q热贝氏柯克斯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血清Q热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11个蜱种2 460只蜱标本,有8个蜱种239只贝氏柯克斯体DNA阳性,总阳性率为9.72%。不同蜱种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6.69,P<0.01),其中以青海血蜱阳性率最高,为59.38%;四省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3.28,P<0.01),以宁夏阳性率最高,为17.96%。共采集当地居民血清725份,抗体检测阳性51份,不同职业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以牧民阳性率为最高。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显示,饲养牛羊、饲养的牛羊有不明原因流产、给牛羊接生时未采取保护措施等因素与血清学阳性率有关,其中前两个因素为危险因素,而接生时采取保护措施为保护因素。结论我国西北地区蜱及当地居民存在Q热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黄牛泰勒虫感染率和遗传变异。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花垣县和保靖县采集184份黄牛血液样品,用基于泰勒虫属18S核糖体RNA(18S rRNA)基因的PCR方法对所有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将部分阳性产物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应虫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以卵形疟原虫18S rRNA基因作为外群构建种系发育树。结果 共143份血液样品检测为泰勒虫阳性,平均检出率为77.7%。凤凰县、花垣县和保靖县黄牛血液样品均检出泰勒虫,检出率分别为85.0%、88.3%和61.0%;湘西黄牛和普通黄牛泰勒虫检出率分别为77.2%和79.5%([χ2] = 0.08,P > 0.05);舍饲牛群与散养牛群检出率分别为68.9%和89.7%([χ2] = 22.36,P < 0.01)。随机挑选18个PCR阳性样品进行测序与序列分析,发现所有样品与已知吕氏泰勒虫分离株同源性超过99.0%;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个样品与吕氏泰勒虫聚为同一分支,但与其他虫株所属分支相隔较远。结论 湖南省湘西地区黄牛泰勒虫感染率较高,吕氏泰勒虫可能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犬巴贝虫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在广西的玉林、北海、南宁、百色和河池等地区的17个采样点,用FTA试纸卡采集犬血.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基因,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与GenBank中的巴贝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5.1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系统发生关系. 结果 共采获87份犬血,其中阳性血样11份,感染率为12.64% (11/87).11份阳性血样的巴贝虫序列相同,与GenBank中的佛氏巴贝虫(Babesia canis vo-geli的同源性为98.1%.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犬血样中检测到的巴贝虫与佛氏巴贝虫同属一个分枝,系统发生关系近. 结论 广西犬血中检测到的巴贝虫与GenBank中的佛氏巴贝虫同源性高,为佛氏巴贝虫.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7岁,温州市鹿城区人。2021年9月28日因胸闷头晕10余天到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体查:慢性病容,意识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水肿,有瘢痕,以“胸闷待查”收住心内科治疗,后因癌性胸水在院内转化疗科。10月8日起出现反复发热。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计数2.74×1012/L,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12.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6×109/L,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尿液培养检出3种以上细菌,尿隐血持续2+。10月25日进行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查见部分红细胞内有1~4个紫红色核、蓝色胞浆环状体,考虑寄生虫感染。患者长期居住于温州市区,无国内、外旅居史,无明确蜱虫叮咬史。患者曾于2005年行左乳癌保乳术,2014—2021年因多次发现肺部转移灶入院进行化疗与靶向药物治疗;2021年6—10月先后进行12次输血治疗。取患者外周血液提取DNA,经巴贝虫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测序,所获序列与田鼠巴贝虫(GenBank登录号:MG674832.1)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43%。确诊该患者为田鼠巴贝虫感染。患者经口服磷酸氯喹片(0.5 g/d,首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诊1例国内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病例,对患者周边同事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田鼠巴贝虫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提取患者及相关人士血液DNA,共计121份,进行巢式PCR鉴定。以扩增患者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与GenBank中各巴贝虫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率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患者感染田鼠巴贝虫病,患者周边同事共40人感染,阳性率为33.06%(40/121);田鼠巴贝虫的系统分类属于感染人的巴贝虫类,与感染牛、犬的巴贝虫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田鼠巴贝虫在患者周边同事中感染率较高,对接触人员具潜在的感染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王惠萱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2,39(3):190-192
该文报道了在昆明地区发现的一例人巴贝西原虫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依据光镜和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该病例系巴贝西虫感染,并使用抗原虫、抗感染联合治疗获得了良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自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种鼠取血,腹腔注射接种3~4周龄雌性BALB/c小鼠(7只)、免疫抑制BALB/c小鼠(4只)、雄性SCID小鼠(4只)和NOD-SCID小鼠(4只)。感染后每天采血,涂制薄血片,吉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田鼠巴贝虫的生长、增殖情况,记录红细胞的感染率。解剖3只不同红细胞感染率的BALB/c小鼠,油镜下观察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髓等组织的感染情况。记录各组织中红细胞的感染率,并分析与外周血红细胞感染率的关系。取红细胞感染率大于40%的BALB/c小鼠血液,冷冻保存2个月后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小鼠,观察田鼠巴贝虫的增殖情况。结果 BALB/c小鼠、免疫抑制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接种后,末梢血液中均检测出田鼠巴贝虫。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在d7达到峰值(82.4%),免疫抑制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在d5达到峰值(73.2%),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均在d8达到峰值(86.4%和72.5%)。红细胞感染率达到峰值后,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迅速下降,免疫抑制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缓慢降低,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则出现震荡变化。感染的BALB/c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髓等组织内均可观察到田鼠巴贝虫,虫体主要位于红细胞内,各组织内的红细胞感染率随外周血红细胞感染率的升高而增高。冷冻保存的虫种复苏后可感染健康BALB/c小鼠,末梢血中出现虫体的时间与新鲜含虫血液感染鼠的比较滞后2 d,达到感染高峰的时间滞后1 d。结论成功建立田鼠巴贝虫的小鼠模型,红细胞的感染情况与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 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含田鼠巴贝虫的不同成分血对小鼠巴贝虫感染的影响。方法 以田鼠巴贝虫感染健康小鼠后眼眶采血,制备染虫全血、去除血清的成分血及纯红细胞。将27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全血组、无血清染虫组、纯红细胞组,每组9只;每组设3个亚组,每个亚组3只,每只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100 μL浓度为9.00、0.90、0.09只/μL(分别含900、90、9只巴贝虫虫体)的相应成分血。接种当天记为D0,自D1起每隔1 d于小鼠尾尖采血涂薄血涂片,吉氏染色液染色后镜检观察各组小鼠红细胞染虫率。结果 注射900只田鼠巴贝虫后,全血组、无血清组均于D3在外周血中查见巴贝虫,于D15虫密度开始升高,并于D21虫密度达高峰,红细胞染虫率分别为2.21%和1.76%;随后虫密度下降,D31染虫率趋于0;而纯红细胞组小鼠在观察期间未查见巴贝虫感染。注射90只田鼠巴贝虫,仅全血组于D3在外周血查见巴贝虫虫体,D15虫密度升高,D21虫血症达高峰,红细胞染虫率为1.35%,D31染虫率趋于0;无血清组和纯红细胞组实验期间外周血中未查见巴贝虫。注射9只田鼠巴贝虫,全血组、无血清组和纯红细胞组外周血中均未查见虫体。结论 血液成分及感染虫数可能对小鼠静脉注射感染巴贝虫有一定影响,输入成分血仍存在感染巴贝虫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诊断与病原体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首诊为疟原虫感染的巴贝虫感染者进行确诊及临床诊治情况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并对患者及其居住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骨髓样和血样,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并以巴贝虫(Babesia)18s核糖体RNA属和种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患者血样基因组DNA,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结果该患者反复发热20余天,出现贫血(红细胞2.59×1012和血红蛋白5.5 g/L),CT示肝脾肿大。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发现有疑似恶性疟原虫或巴贝虫感染。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无外出史,但有输血史和被蜱叮咬史。患者血样经巴贝虫属和种特异性引物扩增,分别出现约400 bp和1 600 bp条带。测序的序列经BLAST分析,与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同源性为99%,登录号分别为JQ609305和JQ609304。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发病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确诊为田鼠巴贝虫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