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不同类型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选取1997—2015年有初潮信息且具有基线膳食调查数据并至少参与了一次随访调查的1 240名6~13岁女童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基线年龄为(8.3±1.8)岁。调整出生年代、居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 SDS)后,膳食总脂肪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最高组女童出现初潮提前的风险分别比最低组高30% 和34%[HR值(HR值95%CI)分别为1.30(1.01~1.68)、1.34(1.05~1.70)];未发现膳食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量与初潮发生的关联[HR值(HR值95%CI)分别为1.24(0.98~1.58)、1.25(0.97~1.62), P值均>0.05]。  结论  初潮前较高的膳食总脂肪及PUFA摄入可能导致女童初潮发生提前;未发现SFA及MUFA摄入与初潮发生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九省2004-2009年成人含糖饮料中添加糖的消费现状。方法利用美国农业部添加糖数据库中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数据和"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软饮料和含糖果汁饮料的消费"数据估算中国含糖饮料消费添加糖的摄入量。结果含糖饮料消费基本呈上升趋势。我国成人居民来自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为13.4 g。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地区。来自软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高于含糖果汁。结论中国添加糖摄入量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较低,也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值,但总体消费率呈上升趋势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中国女童初潮前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摄入与初潮年龄的关系,为预防儿童性早熟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由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获取750名中国女童初潮前膳食信息及初潮年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及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女童初潮前膳食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摄入量对初潮年龄的影响,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替代碳水化合物摄人量进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对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4,2006,2009和2011年4轮调查中儿童青少年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1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由2004年的76.5%增加到2011年的91.5% (P<0.01).调整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年份以及BMI等因素后,SBP和DBP水平随含糖饮料摄入频率的增加而升高(P值分别为0.026和0.012).与含糖饮料低摄入组(<1次/周)相比,高摄入组(>3次/周)儿童青少年的SBP和DBP分别升高1.1和0.8 mmHg.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降低含糖饮料摄入对降低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学生含糖软饮料的消费现况,并研究含糖软饮料(SSB)摄入与中学生超重/肥胖流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市某区两所中学11~15岁初中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和连续3天的24小时膳食回顾调差。结果家中储备SSB的种类在2种以上的人平均每日SSB摄入量较高(P<0.001);在男生当中,家长对孩子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可以显著降低SSB的摄入水平(P=0.012),含糖软饮料摄入高水平的人发生超重/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2.042。结论在北京的中学生人群当中,含糖软饮料已经成为最经常消费的饮料的品种,且在男生当中高摄入量的含糖软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与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1997—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根据腰围划分为正常组和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结果  1 9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含糖饮料摄入频率≥3次/周、1~2次/周、1~3次/月和<1次/月分别为389人(20.3%)、712人(37.2%)、563人(29.4%)和252人(13.2%)。共计731例(38.2%)发生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次/月组相比,≥3次/周组增加68.0%的肥胖风险(95% CI:1.194~2.346,P=0.003);年龄、性别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无统计学影响。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高会增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潮前蛋白质及动物性食物摄入对中国女童初潮年龄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女童初潮年龄提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7-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的数据,选取初潮年龄、身高、体重、家庭人均年收入、母亲文化程度信息完整且初潮前1~4年内至少具有1次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683名≥6岁女童作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所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比较城区、郊区小学生液体乳制品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及摄入量.结果 共调查学生1686人,经常饮用(≥4次/周)牛奶及其制品1192名(占70.7%)...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趋势及与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及趋势,并探索儿童青少年消费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比例由2004年的73.58%上升至2011年的90.49%,平均消费量由1.2 L/周上升至1.5 L/周,超重/肥胖率由10.19%上升至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零食偏好等因素后,含糖饮料消费量高(OR=1.231,95%CI:1.118~1.354)仍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含糖饮料消费比例和消费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含糖饮料消费量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建议儿童青少年适当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总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泸州市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减少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9—10月抽取泸州市4所小学4~6年级919名9~13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现状进行描述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919名学生中,有67.9%的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为<1瓶,27.3%为1~2瓶,4.8%为≥3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周围朋友喝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3.00,95%CI:1.21~7.47),在学校购买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9.46,95%CI:2.71~32.97),父母提供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6.32,95%CI:1.60~24.98),在家购买含糖饮料频率(总是:OR=18.23,95%CI:5.92~56.21)及日均电视/视频时长过长(≥2h:OR=2.14,95%CI:1.35~3.39)均和含糖饮料摄入量呈正相关。结论 泸州市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水平较高,有32.1%的小学生每周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情况及特征。方法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方法,对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中上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共25657人的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的摄入率分别为34.42%(95%CI:32.33%~36.51%)和37.85%(95%CI:35.37%~40.32%),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趋势性P<0.001),随文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趋势性P<0.001),在校学生的摄入率最高,分别为65.28%和69.82%,男性含糖碳酸饮料摄入率(37.31%)高于女性(31.37%),果汁/果味饮料摄入率(36.14%)低于女性(39.65%)。摄入含糖碳酸饮料(6 254人)和果汁/果味饮料(6 701人)的人群中,摄入频率为每周1~3次的分别占52.20%(95%CI:49.41%~54.98%)和54.04%(95%CI:51.09%~56.98%),日均饮用量分别为98.64 mL(95%CI:88.92~108.37)和88.85 mL(95%CI:73.73~103.97)。45岁以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男性、在校学生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的日均消耗量较高。结论2013年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含糖碳酸饮料和果汁/果味饮料摄入量较高,且年轻群体(<45岁)、男性、高文化程度人群(高中及以上)、在校学生的摄入率和摄入量高于平均水平,是减少含糖饮料消耗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学龄前儿童液体奶制品和软饮料消费现状。方法 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对来自全国7个城市、2个农村的977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现场调查,比较城市、农村学龄前儿童液体乳制品、软饮料的消费频率及消费量。结果 城市儿童经常喝(≥4次/周)液体奶的比例为79.3%,明显高于农村的38.5%(P<0.001);约有30%的农村儿童基本不喝(<1次/周)液体奶,高于城市儿童的6.6% (P<0.001);城市儿童液体奶消费量为228 mL/d,高于农村儿童的57 mL/d(P<0.001)。67.5%农村儿童经常喝含糖软饮料,高于城市儿童的40.7%;农村儿童软饮料平均消费量为1400 mL/周,高于城市儿童587 mL/周,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置型乳饮料和乳酸菌饮料是城乡学龄前儿童消费最多的饮料类型,其他依次为茶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碳酸饮料。结论 农村儿童液体奶摄入不足,含糖软饮料摄入较高;配置型乳饮料是学龄前儿童中消费最多的饮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学生饮料摄入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减糖教育提供思路。 方法 以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1 912名学生(8~14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零食饮料消费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学生饮料行为、家庭零食饮料相关因素、营养成分表认知使用情况等,测量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 结果 233名(12.2%)学生在调查前一周未摄入饮料;在摄入饮料的1 679名(87.8%)学生中,日均饮料摄入量为(319.8±364.4)ml/d(中位数201.4 ml/d)。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学生零食频率增加、营养成分表得分及家庭零食饮料占食物总花费比例增加,其摄入饮料的可能性提高(OR值分别为1.63、1.23、2.1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男生、郊区学生容易摄入更多饮料(β值分别为0.18、0.19,P值均<0.05);年龄越大、BMI越大、学生零食频率越高、家庭零食饮料花费占比越大、主要照护者上周摄入饮料次数越多者,学生饮料摄入量越高(β值分别为0.09、0.01、0.24、0.39、0.04,P值均<0.05);主要照护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学生饮料摄入量较低(β=-0.29,P<0.05)。 结论 北京市学生减糖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应为年长、男生、郊区、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以及BMI高者,降低家长饮料消费频率、减少家庭零食饮料方面的花费、降低学生零食频率等是可能的干预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为社会认知理论在儿童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两所小学共1487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上述5种因素得分,分别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中相关因素与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结果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次数为6.0(3.0,10.0)次,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为117.9(50.7,200.7)mL;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得分为3.0(2.0,4.0)分,含糖饮料摄入的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1.0(1.0,3.0)分、-1.7(-2.7,-1.0)分、7.0(5.0,8.0)、4.7(4.0,5.0)分。不同含糖饮料摄入次数分级的被调查小学生在上述5种因素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5种因素得分均对被调查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习惯强度、结果预期、自我效能。结论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影响均较为显著。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意考虑这几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深圳市6~16岁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发育现况进行横断面调查, 为儿童卫生保健、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深圳东、中、西三个行政区中随机分别抽取中、小学各2所。采用现况法获取第二性征发育(男童睾丸和阴毛发育,女童乳房发育和阴毛发育)数据,询问女童本人月经初潮年龄,共纳入10 674名6~16岁儿童。采用概率比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中位年龄及对应的95%CI间表示。结果 男童睾丸容积达4ml和出现阴毛的年龄分别为10.1岁(10.0~10.2)和12.2岁(11.9~12.6)。女童乳房发育和出现阴毛的年龄分别为8.5岁(7.4~9.4)和10.6岁(10.5~10.7),初潮年龄为12.1岁(11.8~12.4)。与2005年全国流调数据相比,男、女青春期启动年龄分别提前0.4岁及0.7岁,女童初潮年龄提前0.1岁。结论 深圳地区6~16岁中小学生青春期启动年龄、女童初潮年龄与2005年全国九大城市儿童性征发育调查研究结论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不同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在安徽省34个县区内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1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含糖饮料的偏好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偏好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67.75%报告在过去1周曾摄入含糖饮料,含乳饮料为学生摄入最频繁的饮料,39.91%的学生摄入≥1次/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种含糖饮料摄入偏好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模式1(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模式4(咖啡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模式1=1.09,95%CI=1.07~1.11;OR模式4=1.04, 95%CI=1.02~1.05)、模式3(含乳饮料)与风险降低相关(OR=0.97,95%CI=0.95~0.99)(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高,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  相似文献   

17.
李星  何国鹏  苏宜香 《营养学报》2007,29(6):556-56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基因多态性与钙摄入量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L1~L4腰椎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PTH基因BstBⅠ位点多态性。结果:BB基因型女童L1~L4腰椎骨矿含量增长率、左侧近端股骨、粗隆间和L1-L4腰椎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含b等位基因女童(P=0.022~0.047)。BB基因型女童在高钙摄入(>950mg/d)时,粗隆间骨矿含量(ITBMC)增长率较中等和低钙摄入时分别高29.4%和35.0%,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分别高66.7%和46.2%。而含b等位基因女童的ITBMC和FNBMD增长率在不同钙摄入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TH基因BstBⅠ多态性与钙摄入量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BB基因型女童高钙摄入可促进其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11~14岁儿童甜食摄入状况,及其与近视患病率、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 在2019—2021年实施“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城乡调查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12 397名11~14岁青春期儿童纳入分析。通过问卷收集个人基本情况和近视状况,以及糕点类、蜜饯、糖果类、巧克力、冰激凌等甜食摄入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甜食摄入与近视的关系。结果 11~14岁男、女童每天甜食(糕点类、蜜饯、糖果类、巧克力、冰激凌等)摄入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1.4 g和11.2 g,有33.9%的男童、34.2%的女童每天甜食摄入量≥22 g。每天甜食摄入量为<2 g、2~21 g和≥22 g的男童近视率分别为36.0%、39.2%和41.6%,女童近视率分别为45.9%、51.8%和55.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地区、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每天视屏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和每天含糖饮料摄入量后,相对于每天甜食摄入量<2 g的男生,每天甜食...  相似文献   

19.
了解成都市7~16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为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膳食行为因素提供初步线索.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1 656名7~16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的方法调查饮食行为和青春期发育状况.结果 已首次遗精(简称首遗)的男生摄入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2.70和1.46次/d,高于未首遗男生的2.00和0.87次/d(H值分别为5.58,5.61,P值均<0.01);已月经初潮(简称初潮)的女生摄入油炸食品、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1.53,2.89和1.29次/d,高于未初潮女生的1.24,2.44和0.86次/d(H值分别为2.62,3.66,5.77,P值均<0.01).男、女生中,未发育组经常吃早餐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发育早期组和发育晚期组(x2值分别为7.83,26.66,P值均<0.05);随青春期发育程度的升高,零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频率逐渐增高(男生H值分别为43.97,44.27,女生H值分别为29.47,42.90,P值均<0.01).结论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与青春期发育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高校新生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现状,探讨新生HUA是否与含糖糕点、含糖饮料(SSBs)摄入频次有关。方法 于2022-09-10-10-09采用整群抽样选择北京某高校部分2022级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过去1年内生活方式信息,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HUA与含糖糕点、SSBs摄入的关系。结果 共2 077名新生被纳入研究,年龄为19~31岁,其中男生616名,女生1 461名。整体HUA检出率为38.7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几乎不吃含糖糕点的新生相比,含糖糕点摄入≥4次/周的新生血尿酸水平(β=0.042,95%CI:0.013~0.072,P=0.011)与HUA发生风险(OR=1.522,95%CI:1.040~2.226,P=0.005)均升高。SSBs摄入频次与尿酸升高(β=0.030,95%CI:-0.001~0.059,P=0.051)及HUA发生风险(OR=1.299,95%CI:0.887~1.903,P=0.179)无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学新生含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