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言副神经节瘤是发生在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前列腺者临床上非常少见.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梗阻等引起相应症状,肿瘤的过度生长可引起瘤体出血、液化坏死,甚至浸润性表现.由于报道较少,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与前列腺肉瘤混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2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部分患者以腰背酸痛为主要症状就诊,常伴有血压升高。副神经节瘤切面血管丰富,镜下肿瘤细胞胞浆丰富,部分嗜碱性,免疫组化CgA、Syn、S-100、 Ki-67(2%~30%)阳性表达,Melan-A、 CK均不表达。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获随访的13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可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潜在的恶性肿瘤,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膀胱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女性 ,常表现血尿 ,头痛 ,心悸 ,多汗 ,排尿后血压一过性升高。镜下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例免疫组化示CgA ,NSE ,S - 10 0蛋白阳性 ,CK阴性。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为潜在恶性肿瘤 ,以膀胱部分切除为主。诊断需结合临床 ,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有条件者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原始神经嵴交感神经始基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仅6%左右发生于肾上腺外[1-2],其中以颈部、后腹膜多见,甲状腺发生的较少,它是起源于甲状腺内的副神经节组织,属于相当少见的肿瘤。作者收治了1例经病理证实为甲  相似文献   

5.
王坚  吴宏  吴舟  柳建军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9):1140-1140
患者,女性,61岁,因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并伴有轻度血压升高(141/78mmHg)而到我科就诊。无高血压家族史。CT增强扫描显示在膀胱的后壁有一个明显病灶。肿瘤血供丰富。其表面还有一枚结石(图1)。膀胱镜检查发现在左输尿管开口的上方2cm处有2×1.5cm肿瘤。  相似文献   

6.
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副节瘤,可发生于脊髓、膀胱、后腹膜、纵隔等部位。本院收治1例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组织具有三向分化的特点,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成熟的神经节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标记上皮样细胞表达CgA、Syn、NSE、NF、P-gp9.5;梭形细胞表达V im、NF、S-100蛋白、P-gp9.5;神经节细胞表达NSE、NF、P-gp9.5。电镜下上皮样细胞胞浆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好发于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需要提高认识避免误诊,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为副神经节瘤,发病率约10%。主要为10~29岁之间的女性,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少见,发生在膀胱的则很少见。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表现为血压高,心率快,胸闷等。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捷  惠京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118-119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黑便伴上腹不适1周,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无里急后重、脓血便等.曾出现短暂意识丧失.CT检查示:肝门区胆囊管、胆总管扩张,胰头及十二指肠周围脂肪组织密度增高并见胸腔积液.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法:搜集6例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4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大体为红色肿物,部分见包膜;镜下瘤细胞呈巢团状、条索状排列,胞质丰富,核深染。免疫组化:Syn阳性,其他S100、CgA等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p、CD34、CD31、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约<10%。结论: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2例膀胱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膀胱无功能性瘤不具有内分泌功能引起的相应症状,如头痛,心悸,多汗,排尿后血压一过性升高等。病理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巢状结构,部分呈菊形团样,周边血窦围绕形成器官样结构。免疫组化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蛋白(CHGA),突触囊泡蛋白(SYN),S-100蛋白阳性,CK,AE1/3阴性。2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结论:膀胱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是膀胱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建议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案。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1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26例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膀胱副神经节瘤极为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我院2013年3月收治1例,积极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排尿后心悸、肢体麻木4年余"于2013年3月入我院.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肺恶性化学感受器瘤多发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2):221-2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PGLs)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术后2年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60例初诊为PPGLs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骨转移灶的分布差异。结果:60 例PPGLs患者单发骨转移14 例(23.3%),多发者46 例(76.7%)。发生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 84 个月,早期骨转移者 15 例(25%)。单因素分析示PPGLs患者的年龄与早期骨转移有关(χ2=6.207,P=0.045)。早期骨转移中年龄<60岁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00,P=0.000)。PPGLs共发现骨转移灶 353处,其中胸椎转移 79 处。27例(45.0%)患者出现骨转移相关并发症,依次为骨痛(88.9%)、麻木(51.9%)、骨折(37.0%)、瘫痪(11.1%)及高钙血症(3.7%)。结论:PPGLs患者的年龄与早期骨转移有关,年龄<60岁者发生早期骨转移多见,绝大多数骨转移发生在手术 2年以后。PPGLs骨转移灶通常为多发,其中以胸椎转移最为常见。骨转移相关并发症最常见为骨痛。  相似文献   

17.
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约占膀胱肿瘤的0.06%[1]。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及病理医师认识不足,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容易被误诊,导致手术意外。现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1990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例病例,结合中外文献资料,探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供同道共识。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2 6岁 ,因咳嗽伴咯血 1h于 1994年 6月 2 3日入院。患者于 1h前因生气哭泣后突发咳嗽、咯痰伴咯血 ,咯血量约 60 0mL ,入院后胸片及CT检查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边界较清楚的类圆形阴影 ,大小为 2 0cm× 1 8cm× 2 3cm ,CT值 45Hu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有血性分泌物 ,咬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恶性细胞。术前诊断为肺结核球。于 1994年 6月 2 8日行剖胸探查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质中等硬 ,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 (左肺 )化学感受器瘤 ,瘤细胞有一定异形性 (图 1)。 1999年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PLEL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32~79岁。8例无症状。CT显示,病灶均呈单发、实性,边界多较清,最大径为1.2~6.2 cm, CT值为31~78 HU,部分肿瘤周边可见长、短毛刺或浅分叶或胸膜牵拉;增强扫描显示,大部分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5/6、p63均为阳性,6例PD-L1阳性表达。Epstein-Barr病毒编码小RNA(EBER)检查均为阳性。11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7例接受辅助化疗。截至2023年3月,11例患者均存活,10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PPLELC多为单发肿块,周围型为主,手术切除或手术联合化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标准下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PHEO)/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PGL)的临床病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为提高临床上对PHEO/PGL的认识提供相关参考,进一步评价新版分类标准下GAPP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7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PHEO/PGL患者306例,将306例PHEO/PGL患者按照2017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比较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PHEO)/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PG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NMT免疫组化染色定性结果与GAPP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6例PHEO/PGL患者中,有高血压症状者244例(79.74%),具有典型三联征(头痛、心悸、多汗)表现者76例(24.84%);PGL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的比例和体重减轻的发生率高于PHEO患者(均P<0.05)。PGL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PHEO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6例PHEO/PGL患者的GAPP评分为(3.3±1.8)分,其中高分化74例(24.18%)、中分化189例(61.76%)、低分化43例(14.05%)。PGL患者的GAPP评分高于PHEO患者[(3.5±1.7)分 vs (3.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病理评估方面,PGL患者的血管/包膜侵犯率(18.9% vs 3.9%)、分泌NE的比例(44.6% vs 30.2%)明显高于PHEO患者,分泌肾上腺素(E)的比例更低(18.9% vs 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EO及PGL患者的GAPP评分均与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PHEO/PGL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症状,PGL的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PHEO,PGL的GAPP评分高于PHEO, PHEO、PGL患者的GAPP评分与PNMT免疫组化定性评分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