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探讨基础营养和疾病状态对老年M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1个中心收治的255例老年MCL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指标包括年龄、性别、MIPI评分、治疗方案及疗效, 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50例有白蛋白水平及基础疾病资料的老年MCL患者进行老年综合疾病评估, 分析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和基础营养状态, 以及老年综合疾病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纳入的795例MCL患者中, 老年MCL患者255例(32.1%)。老年MCL好发于男性(78.4%), 中位年龄69(65~88)岁, 初诊时多为晚期(88.6%)。老年MCL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3%, 完全缓解率为33.3%。3年总生存(OS)率为42.0%, 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1.2%。老年MCL患者相较年轻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与PF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21)、Ann Arbor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体质指数(BMI)与套细胞淋巴瘤(MC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指标,分析不同的BMI对MCL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进一步观察BMI与B症状、LDH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以及BMI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和常规化疗组中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确诊时中位年龄59(25-79)岁,男女比例是4.4∶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占88.89%,骨髓累及者占63.89%,脾脏浸润者占49.07%。以BMI≥24 k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BMI组和低BMI组两组。低BMI组的5年PFS和OS率分别为31.9%和47.0%,高BMI组的5年PFS和OS率分别为64.6%和68.7%。与低BMI组相比,高BMI组的死亡发生率更低(P<0.01)。在多变量分析中,BMI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82;95%CI:0.122-0.651;P=0.003),也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9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应用以培门冬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患者的疗效、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确诊和治疗的6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临床特点、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整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1,中位发病年龄为46(17-67)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30例,Ⅲ/Ⅳ期患者31例,鼻型与非鼻型的比例为4.1∶1。结外受累常见部位为皮肤及皮下组织(26.2%)、肝脏(14.8%)、肺(13.1%)及胃肠道(13.1%)。中枢受累比例为9.8%,骨髓受累的比例为11.5%。中位随访时间为22(1-53)个月,整组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51.6%和53.2%。Ⅰ/Ⅱ期患者2年OS率为87.5%,而Ⅲ/Ⅳ期患者2年OS率仅为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非鼻型患者合并不良预后因素的比例更高,其中位OS仅为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和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PFS及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3.681,95%CI 1.322-10.250; HR=4.611,95%CI 1.118-19.009)。结论:以培门冬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显著改善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Ⅰ-Ⅱ期患者已达到较好的2年总生存率,而Ⅲ-Ⅳ期及非鼻型的患者预后仍较差。年龄 60岁和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ENKL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77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分期Ⅲ-Ⅳ期(P=0.004,P=0.029)、ECOG评分2-4分(P=0.003,P=0.042)、结外受累 1处(P=0.000,P=0.031)、异常升高的LDH值(P=0.000,P=0.046)为影响患者OS与PFS的危险因素;B症状(P=0.020)、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20)仅影响患者O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44)及分期(P=0.046)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P=0.029)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年龄调整的IPI(aaIPI)评分2-3分的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P=0.000,P=0.000)与PFS(P=0.013,P=0.000)更差。结论:异常升高的β2-MG值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因素,分期是影响患者OS与PFS的独立因素。aaIPI评分2-3分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与PFS更差。  相似文献   

6.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标本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血标本检测所有患者全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绝对数(AMC)、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累及的淋巴结数目,骨髓受累(BMI)、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使用FLIPI和FLIPI-2进行预后分层,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4C)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8C)。结果:Ann Arbor分期较高、Hb120 g/L、LDH大于正常上限、累及淋巴结数目4、累及骨髓者、高β2-MG水平、FLIPI评分和FLIPI-2评分较高者,其AMC水平亦较高(P0.05)。不同因素分组的ACD4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C≥0.89×10~9/L患者较AMC0.89×10~9/L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短(P=0.010,0.002)。ACD4C0.16×10~9/L患者较ACD4C≤0.16×10~9/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P=0.016,0.012)。低ACD4C和高AMC与较短的PFS和OS相关(P=0.013,0.020)。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26)、累及骨髓(P=0.017)、升高的LDH(P=0.001)、β2-MG(P=0.014)、FLIPI(P=0.004)和FLIPI-2评分(P=0.000)与较短的PFS相关。而较短时的OS与Hb(P=0.015)、升高的LDH(P=0.003)、β2-MG(P=0.045)、累及骨髓(P=0.016)和FLIPI-2评分(P=0.003)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CD4C≤0.16×10~9/L是影响FL预后(PFS和OS)的因素(P0.05)。结论:低ACD4C水平与F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ACD4C水平可作为判断FL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因鼻部ENKTL接受放疗、化疗或放化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8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采集外周血约5 ml,使用ELISA法测定IL-17水平。记录患者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累及淋巴结、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新的预后指标(KPI)、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情况。结果:ENKTL患者的IL-17平均水平为6.48 pg/ml,对照组人员IL-17平均水平为0.56 pg/ml(P0.01);年龄60岁、合并B症状和淋巴结累及患者的IL-17水平较高,不同性别、ECOG、LDH、Ann Arbor分期、IPI、KPI、淋巴细胞数目和单核细胞数目的患者IL-17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IL-17预测预后的最佳阈值为3.49pg/ml,AUC为0.799(95%CI:0.688-0.909)(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和73.7%。年龄≤60岁、IL-17≤3.49 pg/ml的患者3年PFS和OS较长,无淋巴结累及和Ann ArborⅠ期患者3年PFS较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ENKT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血浆IL-17水平和年龄(P0.05)。结论:不同临床特征的ENKTL患者的IL-17水平不同,IL-17水平的高低对ENKTL患者的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HX  Xu J  Liu T  Xu CG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4):231-235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2岁,男女比例2.7∶1,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者l例(2.70%)、Ⅲ~Ⅳ期者36例(97.30%),有B症状者20例(54.05%),结外起病者16例(43.24%),有骨髓侵犯者24例(64.86%),脾肿大者11例(29.73%),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9例(24.32%),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9例(51.35%);22例患者进行了Ki-67值检测,Ki-67值≤40%者占68.18%、>40%者占31.82%;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总有效率92.31%,高于CHOP样方案(46.15%)及CHOP+干扰素方案(42.86%),且3年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均优于后二种方案(P<0.05).脾肿大、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及Ki-67值>40%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CL患者多为老年起病,男性多见,易有骨髓受累,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features,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7 MCL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edian age was 62,with a male predominance. 97.30% of the patients were in Ann Arbor stage Ⅲ~Ⅳ ,54.05% with B symptoms,64.86% with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29.73% with splenomegaly, 24.32% with lymphocytosis and 51.35% with elevated LDH. Ki-67 was detected in 22 cases,and patients with Ki-67 ≤40% accounted for 68.18%. Of 37 case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of ri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was 92.31%, being higher than those of CHOP (46.15%) and CHOP + IFN (42.86%) regimen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3-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between rituximab + chemotherapy and CHOP or CHOP + interferon regimens (P <0.05, respectively). Splenomegaly, elevated WBC, lymphocytosis and Ki-67 > 40% were identified as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Conclusion Most patients with MCL were older adults, with a male predominance and usually had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nd poor prognosis. Ri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could improve ORR and OS of MCL.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 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 CVAD化疗方案的CR率最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 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irc_cgga162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86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和5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血清中Circ_cgga162的表达,分析Circ_cgga16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SPSS软件,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法(Kaplan-Meier)分析Circ_cgga162的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irc_cgga162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CL患者血清中Circ_cgga16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H组(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Circ_cgga16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B症状、LDH均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C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Ann Arbor分期、骨髓浸润及Ki67的表达均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irc_cgga162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的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Circ_cgga162表达、MIPI、骨髓浸润及Ki67均是影响MCL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nn Arbor分期、Circ_cgga162表达及MIPI均是影响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irc_cgga162在MCL患者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MCL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治疗方案及疗效、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中位发病年龄50.5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35;72.3%的患者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25.5%的患者起病时存在B症状;57.4%起病时即存在结外器官侵犯,其中以骨髓侵犯最为常见,占36.2%;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阳性率为33.9%,FL 3级的患者占24.5%;起病时Ⅲ-Ⅳ期为71.3%;87例可追踪并可评价疗效的患者,ORR为92.0%,其中CR率为79.3%,复发率为35.2%,其3、5和10年OS分别92.1%,84.6%和77.4%,3、5和10年PFS分别为68.5%,61.4%和41.9%;应用美罗华组患者累积OS及PFS均较未应用组患者改善,但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L分期、ECOG评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消化道受累、初治是否达CR对患者O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CD10、ECOG评分、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数是否正常、血红蛋白、血沉、LDH正常与否、消化道受累与否对FL患者PFS有显著影响(P0.05);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L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确诊时多为晚期,骨髓受累常见。CD10阴性为FL预后不良因素。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MCL患者资料,并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8岁,男女比例3.3∶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主(42例,占89.4%).骨髓累及者13例(27.7%),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6例(12.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8例(38.3%);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28例(59.6%).年龄>60岁、骨髓受累、LDH升高及治疗方案中未加用利妥昔单抗为预后不良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1.4%和48.6%,均优于CHOP方案(41.7%和16.7%),且在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都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 MCL患者多为老年男性,易伴骨髓受累,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及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组织分型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988年9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53例PG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不同病理分型,其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53例PGL患者发病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4岁,中位年龄58岁)。本组病例组织分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占64.2%(34/5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6%(12/53)。Ann Arbor临床分期:ⅠE期22例(41.5%,22/53)、ⅡE期19例(35.8%,19/53)、ⅢE期1例(1.9%,1/53)、ⅣE期10例(18.9%,10/53)。随访资料完整的53例患者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7.2%、32.1%,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1)、年龄(P=0.028)、肿瘤大小(P=0.004)、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病理组织分型(P=0.006)、Ann Arbor分期(P=0.02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根治度(OR=3.611)、病变组织分型(OR=1.729)、Ann Arbor分期(OR=1.5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影响MALT预后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8)、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以及Ann Arbor分期(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LBCL预后与患者胃肠道炎性病变、溃疡等良性疾病史存在相关性(P=0.003)。 结论肿瘤根治度、侵犯脏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分型是影响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性别、手术根治度、侵犯脏器、Ann Arbor分期与MALT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患者胃肠道疾病史与DLBCL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增殖指数(Ki-67PI)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型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NHL病例542例,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PI。分析其中初治且病例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依据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NHL分型不同,Ki-67PI亦不同。随NHL侵袭程度升高,Ki-67PI均值逐渐增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50%为区分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临界值。82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研究显示,75%为区分DLBCL患者具有良好或不良预后的临界值,且Ki-67的表达与患者Ann Arbor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相关。按Ann Arbor分期及LDH水平分层研究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升高组中,具有B症状及IPI评分3-5分的患者、Ki-67PI≤75%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正常组中,具有B症状、Ki-67PI≤75%的患者3年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结论:Ki-67PI临界值50%有助于区分惰性及侵袭性淋巴瘤。在DLBCL患者中,应用Ki-67PI临界值75%并联合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LDH水平等相关因素可综合评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到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病例84例,中位随访21(1-123)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8.9%和5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EBVDNA拷贝数、LDH水平、IPI评分、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首程缓解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S和PF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化疗方案仅对PFS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程缓解、LDH水平及ECOG评分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的OS和PFS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DH水平、ECOG评分和首程缓解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5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与临床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代谢SUVmax、MTV和TLG与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结果:58例DLBCL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为21.45(10.26-42.38)、27.30(14.20-133.25)cm3和322.85(47.35-1 438.20)。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肿块、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MTV及TLG是DLBCL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P0.05),而乳酸脱氢酶及SUVmax仅是PF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HR=2.974,95%CI:1.803-7.225)(/HR=3.925,95%CI:1.973-8.246)及TLG(HR=2.583,95%CI:1.192-5.316)/(HR=2.874,95%CI:1.538-6.483)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国际预后指数(HR=2.490,95%CI:1.150-4.962)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V及TLG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92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以患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和增高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小板增高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预后的影响。结果该研究CCRCC患者中血小板增高发生率为9.59%(28/292),正常组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99%、97%和99%、97%、86%,而增高组分别为89%、84%、84%和86%、81%、81%,两组OS(χ2=13.023,P=0.000)和PFS(χ2=3.968,P=0.04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方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情况、病理分级、T分期、TNM分期是OS的预后因素,而且肿瘤大小和TNM分期还是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T分期和TNM分期是PFS预后的独立因素,血小板计数是OS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血小板增高是CCRCC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进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及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18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在初诊及移植前两个时间点进行IPSS-R及WPSS评分,比较两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21.9(0.5~47.5)个月,移植后2年总体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5.1±3.4)%、(71.6±3.6)%,2年复发(RR)率和无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11.9±0.1)%、(16.5±0.1)%。初诊时IPSS-R≤3.5分与>3.5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724),WPSS≤2分与>2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P=0.726)。移植前除外10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4例患者可进行IPSS-R及WPSS评估,其中IPSS-R≤3.5分组OS、PFS率显著优于>3.5分组[OS:(88.6±4.1)%对(65.8±5.3)%,P=0.003;PFS:(87.6±4.2)%对(60.5±5.8)%,P=0.002],WPSS≤2分与>2分组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P=0.565)。此外,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相比改善组OS、PFS率显著优于未改善组[OS:(83.8±4.6)%对(69.3±5.8)%,P=0.027;PFS:(82.8±4.4)%对(64.0±7.2)%,P=0.006],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TP53突变(P=0.047,HR=2.460,95%CI 1.014~5.971)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21,HR=2.510,95%CI 1.151~5.47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差及极差(P=0.008,HR=2.765,95%CI 1.305~5.856)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17,HR=2.457,95%CI 1.175~5.141)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移植前进行IPSS-R评分对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改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