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认为结直肠炎-癌转化病机以正虚邪实为主,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要。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炎-癌转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从中医“虚、瘀、毒”的角度结合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炎-癌转化的认识,以扶正、活血、解毒为治疗原则,扶正补虚,提高机体免疫抗邪能力,在炎症期切断炎-癌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思路。在病因病机方面,脾属阴,脾病多虚,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因虚生邪,形成病理产物,贯穿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故“阴道虚”是“炎癌转化”的根本。胃属阳,胃病多实。阳明经多气多血,久则入血入络成瘀。外邪如幽门螺杆菌(Hp)等犯胃,加之气机郁结等因素,诸邪阻胃,互相搏结,可见邪实的症状。炎症因子浸润发展,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故“阳道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在防治方面,针对“阴道虚”,虚者补之,从根本上补脾之虚;针对“阳道实”,实者泻之,在补脾之虚的基础上泻胃之实,化瘀、解毒、解郁,扶正祛邪,使阴阳调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CAG“炎癌转化”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孙洁纯  潘以丰 《新中医》2024,56(1):200-2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辨证论 治。笔者通过浅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之关”的中医理论来探讨CAG 的病因病机,总结得出其病 机为本虚标实,可从脾肾亏虚角度进行论治,兼顾瘀、毒、湿等标实之邪。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 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 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 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 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 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 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 “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总结临床疗效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域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的病机;脾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基础,血瘀夹毒是中晚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之核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不仅虚、瘀、毒并见,更重要的是虚、瘀、毒之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健脾化瘀解毒法在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虚血瘀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健脾化瘀解毒是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作者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健脾化瘀解毒法对萎缩性胃炎细胞凋亡与增殖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健脾化瘀解毒法在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中医健脾化瘀解毒法防治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是指在萎缩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其病机较为复杂,脾虚是其病机之基础,血瘀是其病机之核心,毒邪是其病机之关键,虚、瘀、毒并见,互为因果,据此确立了益气化瘀解毒法为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基本大法,从而为其治疗提供一种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间者并行”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贯穿应用于后世医家的诊疗之中,其理论得到丰富和创新。“间者并行”的辨治理念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能够帮助医家把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发展传变之规律、邪正之盛衰、寒热之变化、病理之兼夹,归纳了湿热阴伤、脾虚胃壅、虚瘀毒结、寒热错杂四种复杂病机证候,临证灵活运用理气、化湿、清热、解毒、调血、养阴、补虚等多法,同时兼顾多方面的矛盾,兼而治之,实现清湿热与养阴津、理胃气与补脾气、补气血与化瘀毒、调寒热与通壅滞的综合调理,以达升降相因、气血同调、攻补兼施之效。处方用药在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时,对多种治法分层次、有序地组合,有先后、有缓急、有轻重的“并行”调治,以使众药杂投,繁而不乱,面面俱到。以期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截断逆转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杨晋翔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临证经验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摄等方面的认识。杨教授指出气阴亏虚、胃络瘀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大基本病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并应针对不同情况,合理准确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是一种罕见难治性皮肤病,从中医“毒、瘀、虚”理论出发,认为该病病机为风湿热邪首犯肌表,厚积成毒,久病入络,化为瘀血,正气亏虚,抗邪无力,形成“毒、瘀、虚”相互影响的状态。治疗上,针对患者疾病发展特点,予解毒、化瘀、扶正补虚,使顽毒得解,瘀血得消,正气得护,为中医药治疗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提供较为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癌前状态之一,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视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进行胃癌前病变的防治,逆转其癌变,阻断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脾虚毒损胃络"是CAG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将健脾通络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为临床CAG、PLG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伴发癌前病变,甚至导致胃癌。我们认为"毒邪"贯穿于CAG病变之始终,"毒损胃络"为CAG的重要病机之一,从"毒"论治CAG,以解毒为治疗大法,具体施以扶正解毒(益气解毒、养阴解毒、温中解毒)、祛邪解毒(活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解毒),一法单用,或数法合用,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为中医药防治CAG及胃癌前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瑞平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肺癌术后病理变化归结为正虚与邪实相争,正虚责于脾肺气虚,邪实则为术后残留之癌毒与用药稽留之药毒,二者常与血瘀、痰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交结攻伐人体,而致正气虚,邪气盛。王教授认为一病多期是肺癌术后的基本病理状态,根据术后临床表现与癌毒动态变化可分为毒留期、毒郁期、毒恋期,并与肺癌术后瘀阻毒炽、痰热毒聚、正虚毒结证相合诊疗。治疗时权衡标本虚实之轻重,遵循“急攻缓补”的治疗原则,酌情施以化瘀、清热、补虚之法并将补脾益肺与抗癌解毒贯穿治疗始终,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炎-癌转化”“免疫抑制”相关肿瘤微环境,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介绍谌宁生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为毒、虚、瘀,提出解毒、补虚、化瘀的基本治疗原则,解毒可以祛邪,补虚可以扶正,化瘀可以通络,根据解毒化瘀补虚这一基本治疗原则,自创参仙乙肝汤运用于临床,随证加减,临床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谢晶日教授认为气阴两虚、夹瘀夹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从病机出发确立治法,以益气养阴、健脾养胃,疏肝和胃、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清利湿热为基本治法,临床取得显著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总病机为正虚邪实,并以此确立扶正治癌的临床大法。从代谢的角度,将正气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癌毒联系,将肿瘤“正虚邪实”病机拓展为“整体元气虚损,局部毒聚邪实,瘤周虚实夹杂”,以此病机指导治法,由“扶正治癌”拓展为“调元扶正,解毒治癌”。文章尝试对“正虚邪实”总病机及其“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或可为肿瘤多学科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药综合调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指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一种胃黏膜病理变化,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和炎-癌转化的“黄金转折点”。因此,及时、有效地截断或逆转PLGC对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纲和基本指导原则,即扶助衰弱之正气,祛逐强盛之邪气,以使正盛邪弱、正胜于邪、疾病向愈。PLGC归于中医的“胃痛”“痞满”等范畴,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发生发展之根本为正衰与邪盛长期作用的结果,正衰(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贯穿疾病始终,是感邪和虚实夹杂的基础,反复感邪,出现不同的邪实(滞、痰、瘀、湿、热、毒等)为致病之标,为病理基础,多种邪实互为因果,致使疾病冗杂多变。邪盛与正衰共存于本病不同阶段,治疗应采用扶正祛邪原则,即“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温中散寒”以扶正与“理气、祛湿、除痰、化瘀、解毒”驱邪等治则,根据病机组合,动态施治。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胃黏膜萎缩、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文章基于“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