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肿瘤病人化疗周期长,消耗大。后期病人一般病情较重,输液量大且时间长。外周静脉因化疗药物、高渗透性药物的刺激,导致脆性增加,循环差,易造成重复穿刺、外渗等。随着静脉留置针技术的开展,减轻了肿瘤病人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减轻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所致的无效工作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我科自2000年1月开展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英简称:PICC)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简称PICC)是国外较新的、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心静脉输液技术 ,它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 ,既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又可适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我院于 1999年开始在长期禁食、需胃肠外营养支持、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和需长期治疗的病人应用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6例中 ,男 42例 ,女 14例。年龄 12~ 76岁。置管留置时间 10~ 16 6天。其中肠瘘 4例 ,短肠综合征 5例 ,重症胰腺炎 6例 ,大手术后营养支持 2 6例 ,化疗 15例。2 方法2 1 我们选用美国B—D…  相似文献   

3.
唐颖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281-282
PICC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操作成功率高,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本文就PICC针对新生儿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发展、导管和置入血管的选择、PICC操作方法、PICC的适应征和禁忌征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PICC安全管理制度,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方法:对186例PICC置管患者实施充分告知,重点教育,对参与置管和维护的护理人员从资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并加强对并发症的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结果:本组186例中,因并发症引起非计划性拔管4例(2.15%),其余患者所留置导管均达到了预期的使用目的.结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使PICC导管的置管、维护更加规范,保证了PICC的安全使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后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led cenral calheler PICC),是1992年在X线辅助下由德国医生首次完成,现已发展成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临床上已普遍使用。于普通静脉穿刺相比,PICC能更好的保护浅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于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长期化疗及长期深静脉营养病人。但各种原因所致的穿刺困难病人在穿刺失败后的处理鲜见报导,我院从2003年至今有19例穿刺失败病人,另有5例因血管条件差未行穿刺病人,采用静脉切开技术置入PICC导管获得成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病人导管维护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统计2011年8月—2012年2月该科室70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为65%,根据"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这一主题,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品管圈的循环方法和各种品管圈工具,进行现状调查、鱼骨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通过实施品管圈管理手法后(2012年4月—2012年10月),比较导管维护依从性状况。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后维护依从性由改善前的65%提高至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没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从而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因非计划拔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团队合作凝聚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行PICC患者80例,分为B超引导组(n=40)和传统盲穿组(n=40)2组.B超引导组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置入PICC治疗,传统盲穿组患者接受传统盲穿置入PICC治疗,对2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和置管成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时间、疼痛程度及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B超引导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80.0%(32/40)、100.0%(40/40)均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的52.5%(21/40)、87.5%(35/40)(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的35.0%(14/40)(P<0.05);置管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盲穿组(P<0.05),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P<0.05),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较传统盲穿用于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一般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7天以上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用于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的药物.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由专业护士操作,无须麻醉科医生操作.近年来,PICC已经在各大医院中广泛应用,下面就PICC在新生儿护理、NICU,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736例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856例分成3组,其中采用PICC置管化疗共1736例(A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B组)及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C组)各60例,比较3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分别为24、3、8,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8%、5.00%、13.33%,A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1)。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但置管前必须对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留置期间须加强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黎芳  陈璇  张秋香  王慰 《华夏医学》2013,(5):939-942
目的:对使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PICC插管肿瘤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归类分析,探讨影响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结果:300例使用PICC的患者中,PICC相关并发症125例(41.7%),其中28.3% (85/300)患者因为出现并发症而终止插管,在因并发症终止插管的患者中,介入放射组发生率为22.6% (38/168),静脉穿刺组发生率为35.6%(47/132),二者无差异.导致PICC拔管的感染风险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PICC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感染率,对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是其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照分析放置PICC的早产儿。其中口服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口服氟康唑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预防组患儿的基本临床特点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类似。72例预防组患儿中无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39%,而54例中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的发生率为7.41%,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4.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用药后2周、4周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氟康唑可有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相关真菌感染,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AP组为100%, PICC组为66.7%;留管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齐全有效的输液方法,其安全留置和成功穿刺同样重要。文中旨在探讨PICC导管维护的方法,提高维护质量。方法对225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四步法"导管维护评估流程、"五步骤"导管维护的处理流程及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结果 225例患者中除1例因皮肤过敏拔管、3例因中途放弃治疗拔管外,其他未出现因维护不当引起导管移位、导管断裂、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维护流程口令化可增强导管维护操作性,利于标准流程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10-113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64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4年收治的68例为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穿刺静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选择头静脉:观察组7例(10.3%),对照组28例(43.8%);选择贵要静脉:观察组61例(89.3%),对照组36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5例(17.9%);贵要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时间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置管2周: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0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2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关系。一次置管到位:观察组65例(95.5%),对照组53例(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调整后到位:观察组67例(98.5%),对照组61例(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调整后血栓发生例数: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陶莲德  张莉  袁志平  王静  邹翰琴  王培忠 《西部医学》2011,23(7):1362-1363,13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