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99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二次移植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31.5(3~61)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16例;30例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40例未更换供者。首次移植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45.5(26~2905)d。1例患者二次移植后原发病持续未缓解未获得粒细胞植入,其余69例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62例(88.6%)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1±4.7)%、(86.0±5.7)%(P=0.636)。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10.3)%、(37.0±7.8)%(P=0.053),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19.4±7.9)%、(31.3±7.5)%(P=0.227),移植后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9.2±5.1)%、(6.7±4.6)%(P=0.648),1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7±11.4)%、(65.6±9.1)%(P=0.031)。二次移植后中位随访767(271~4936)d,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2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52.6±11.6)%、(62.4±11.3)%(P=0.423),总生存率分别为(28.3±8.6)%、(23.8±7.5)%(P=0.64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8.6)%、(22.3±7.7)%(P=0.787)。二次移植前原发病完全缓解组(29例)、未缓解组(41例)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4±10.4)%、(11.0±5.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后早期复发(≤6个月)及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未获得完全缓解是影响二次移植后复发、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更换供者对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二次移植的主要结局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99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二次移植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中男49例, 女21例, 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31.5(3~61)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1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16例;30例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 40例未更换供者。首次移植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45.5(26~2 905)d。1例患者二次移植后原发病持续未缓解未获得粒细胞植入, 其余69例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62例(88.6%)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 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1±4.7)%、(86.0±5.7)%(P=0.636)。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10.3)%、(37.0±7.8)%(P=0.053), 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19.4±7.9)%、(31.3±7.5)...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多种血液病的治疗。植入失败是allo-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原发性植入失败是指造血未能重建,常需要二次移植;继发性植入失败是指供者细胞成功植入后再次丢失,少数患者可逐步恢复自身造血[1]。恶性血液病中,清髓性预处理(MAC)移植后植入失败的发生率为1%~5%,减低剂量预处理(RIC)移植后植入失败的发生率可达5%~20%[1-2]。目前已报道的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HLA配型不合、ABO血型不合、RIC、干细胞输注数量较少、供者年龄较大等[3-7]。本研究对298例接受allo-HSCT的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植入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危的白血病的疗效。用氟达拉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组成新的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难治、复发的急性白血病,其中非血缘供者10例,血缘供者15例,供受者HLA配型相合者15例,配型不全相合10例。GVHD防治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联合方案,非血缘供者移植和HLA不相合移植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和抗胸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结果显示,10例非血缘供者移植全部成功植活,植入成功率100%,15例亲缘移植14例植活,1例HLA4/6相合者植入失败死亡,植入成功率93.3%。造血重建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的中位时间是13(11-19)天,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时间为14(12-20)天。3例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12.5%),9例发生慢性GVHD(47.4%)。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死亡率42.1%,随访6到84个月,3年无病生存47.1%。结论: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用于高危白血病的异基因移植是安全、有效的,它减少了移植后GVHD发生率和预处理相关的毒副作用,但是移植后恶性疾病复发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8月该院行allo-HSCT的25例ALL患者,其中费城染色体阳性(Ph~+)ALL 7例,Ph~-ALL 18例;移植前处于第一次完全缓解(CR1)21例,第二次完全缓解(CR2)2例,第二次复发部分缓解(PR)1例,未缓解(UR)1例。其中同胞全相合7例,无关供者全相合3例,亲缘单倍体15例;2例骨髓移植(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23例PBSCT。预处理方案: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为主16例,全身照射(TBI)/Cy者8例,氟达拉滨(Flu)/Bu者1例。常规采用环孢菌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短程甲氨蝶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结果移植后2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随访时间为12月。随访结束有14例无病生存8.5~45.0月,1例移植后复发2次,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总生存率为60%;有10例(40%)死于aGVHD、感染、移植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等相关并发症及疾病复发;非复发病死率为24%。结论 allo-HSCT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但需进一步探索避免移植后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多中心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观察我国多中心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我国NST协作组9个中心共243例血缘相关HLA相合的血液病患者接受了NST治疗.在FAC[氟达拉滨(Flu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磷酰胺(CTX)]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阿糖胞苷或白消安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素(CsA)联合霉酚酸酯(MMF)方案.结果 移植后4周供体完全植入163例(67.1%),移植失败2例(0.8%),混合植入78例(32.1%),其中56例移植后1~16个月转为完全植入,16例维持混合嵌合(MC)状态,6例移植排斥.83例(34.2%)发生急性GVHD,其中Ⅰ~Ⅱ度26例(28.9%),Ⅲ~Ⅳ度16例(6.6%);慢性GVHD 78例(32.1%).随访3~99个月,243例中仍存活162例(66.7%),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CR1)和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5年预期存活率分别为76.5%、73.9%、70.7%和27.8%.243例中46例(18.9%)移植后疾病复发或移植排斥.58例急性白血病CR1患者中白血病复发率为17.2%,36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复发率为50%.结论 以FAC为基础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有较好的耐受性和造血恢复作用,供体植入可靠,重度GVHD减少,总体生存率较高,为血液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复发后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2004年3月至2014年10月行allo-HSCT的202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移植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影响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接受allo-HSCT的白血病患者有68例复发,累计复发率33.6%,中位复发时间4(1.5-2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P=0.035)、移植前伴有髓外病变(P=0.017)、诱导缓解疗程(P=0.042)、移植时疾病状态(P=0.007)、慢性GVHD(P=0.041)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伴有髓外病变(RR=2.622,95%CI:1.139-6.037)、诱导缓解疗程(RR=1.156,95%CI:0.682-1.957)、慢性GVHD(RR=1.728,95%CI:0.999-2.991)是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复发患者的治疗策略包括撤停免疫抑制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全身化疗、局部放疗、靶向药物治疗、二次移植等,根据复发部位个体化选择。移植后复发相关死亡率为25.2%。结论: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患者预后差,复发早期干预治疗有较好效果,移植前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预防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或白消安,氟达拉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12/2008-06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27例,按移植预处理方案小同分为两组,10例给予以氟达拉滨+白消安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6 d氟达拉滨30 mg/(m2·d),移植前3~6 d白消安3.2 mg/(kg·d);17例给予以改良Bucy为基础的坝处理方案:移植前4~6 d白消安4 mg/(kg·d),移植前两三天环磷酰胺60 mg/(kg·d)和阿糖胞苷2.0g/(m2·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其程度,复发与移植相关死亡率.结果: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在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分别为[(8.45±2,31),(8.96±2.47)d,P=0.957;(13.31±4.80),(15.89±5.21)d,P=0.662].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47%(8/17),40%(4/10),P=0.629].27例患者截至统计时间10例死亡,其中复发死亡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3例,感染死亡2例,其他移植合并症死亡1例.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1年内总生存率分别为(58.30±19.80)%和(73.00±11.80)%,1年内无病生存率为(48.60±18.70)%和(72.20±12.80)%,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Bucy组高,但两组1年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11,0.854).结论:氟达拉滨应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外毒性,但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LA配型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亲缘半相合及非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共3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其中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其中合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 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第一供者来源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0例,非血缘不全相合移植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司莫司汀、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或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8-26)d及11.5(10-24)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第一供者造血,100 d内Ⅰ-Ⅱa GVHD的累计发生率是22.3%(95%CI 9.9%-34.7%),Ⅱ-Ⅳ和Ⅲ-Ⅳa 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95%CI,10%-35.4%)和12.7%(95%CI 6.9%-15.5%)。11例1-2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4例发生Ⅱ-Ⅳ度a GVHD(13.3%),19例3-5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5例发生Ⅱ-Ⅳa GVHD(16.7%)。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c 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95%CI,1.4%-26.8%)和3.3%(95%CI,0%-12.2%),其中1例(3.3%)为广泛慢性GVHD。2年预计总生存率(OS)及2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8.2%(95%CI 51.0%-85.4%)和81.1%(95%CI 66.0%-96.2%)。结论:两种HLA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a GVHD发生率低,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10天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含10天地西他滨(20 mg·m^(-2)·d^(-1),-13 d~-4 d)预处理方案allo-HSCT的31例AML/MDS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中位年龄41(20~55)岁;AML 10例,MDS转变AML(MDS-AML)6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变AML(CMML-AML)1例,MDS 14例。②31例(100%)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和血小板植入,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2(9~30)d、14(9~42)d。③预处理期间16例(51.6%)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中Ⅰ/Ⅱ级15例(48.4%),Ⅲ级1例(3.2%);移植后13例(41.9%)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19.4%)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4例(12.9%)患者发生局部感染。④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33(12~111)d,移植后100 d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41.9%(95%CI 26.9%~61.0%),Ⅲ/Ⅳ级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2.9%(95%CI 13.5%~47.7%);轻、中度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3.5%(95%CI 12.1%~43.6%),未发生重度慢性GVHD。⑤1例患者死于复发,未发生非复发死亡;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为3.2%(95%CI 0.5%~20.7%);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9%(95%CI 80.3%~100.0%)、96.8%(95%CI 90.8%~100.0%)。结论含10天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AML/MDS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含氟达拉滨的预处理方案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单倍型HSCT,其中标危4例,高危16例,复发未缓解15例,所有患者改良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用量为40 mg·m-2·d-1,连用5 d,供者接受rhG-CSF后采集造血干细胞,1例外周血HSCT,1例骨髓移植,33例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观察预处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和无病生存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34例患者第1次取得持久植入;1例患者排斥母亲植入物后再进行父亲供髓移植后取得持久植入.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该预处理方案,无一例因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而早期死亡,无肝静脉闭塞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 4例,Ⅲ度以上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12.1%,慢性GVHD累汁发生率为31.7%.随访时间为8~25个月,死亡6例,复发死亡3例,而非疾病复发死亡3例,其中急性GVHD死亡例,真菌感染死亡1例,其余29例患者仍无病存活,Kaplan-Meier分析无病生存率达79.7%.结论 单倍型移植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安全可行,降低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且未增加复发和感染率,有利于减少严重急性GVHD、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治疗北京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供者全部为HLA全相合亲缘性同胞,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预处理方案为降低预处理强度的氟达拉滨联合马法兰及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经典的环孢菌素A(CsA)联合氨甲蝶呤(MTX),移植后3个月进行预防性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输注单个核细胞数(MNC)为0.2×108/kg,移植后观察患者毒副反应、GVHD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14.3 d及15.3 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完全供者造血,随访至2013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2-15个月),无1例合并GVHD、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目前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15个月。结论:减低强度预处理的allo-HSCT对MM是一个有效方法,该方案安全系数大、疗效确切,早期进行移植完全缓解率高,患者有可能长期生存。该方案可作为MM治疗的关键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伴活动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GVHD与GVL效应的分离.方法 分析11例接受allo-HSCT后在白血病复发时存在活动性GVHD的患者其原发病、疾病状态、复发时GVHD类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疗效及转归等对GVL效应的影响.结果 11例患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6例,其中5例曾行预防性DLI,复发时伴有活动性DLI后GVHD,包括2例Ⅱ度急性GVHD(aGVHD),1例原局限型慢性GVHD(cGVHD)加重+新发Ⅱ度aGVHD,2例广泛型cGVHD;这5例患者复发后,2例行化疗+治疗性DLI,DLI后在广泛型cGVHD反复加重情况下,1例达完全缓解(CR)后再次复发,1例未达CR.另6例患者复发前未行预防性DLI,白血病复发时亦均存在活动性GVHD,包括3例广泛型cGVHD、1例Ⅰ度aGVHD及2例Ⅲ~Ⅳ度aGVHD,复发后行化疗+治疗性DLI,之后2例达CR后再次复发,4例未达CR.结论 allo-HSCT后活动性GVHD不一定伴随可抑制白血病复发的有效GVL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中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HLA不合HSCT后复发患者进行G-CSF动员的DLI联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并观察GVHD发生、白血病缓解以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24例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DLI后8例发生Ⅲ~Ⅳ度GVHD.短期GVHD预防可显著减少重度GVHD发生(P=0.020).8例发生慢性GVHD.3例出现骨髓抑制.16例白血病患者获完全缓解.9例无病存活,随访时间1310(961~1914)d.移植后1年和2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0%和40%.复发时骨髓幼稚细胞数量影响DLI后的缓解率和生存率,DLI后发生慢性广泛型GVHD与白血病完全缓解呈正相关(P=0.046).3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部死于复发.结论 经G-CSF动员的DLI联合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可以作为HLA不合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应用含地西他滨的化疗方案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的效果及高危AML在allo-HSCT后进行预防性输注地西他滨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行allo-HSCT术后的10例MDS/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AML 4例,MDS 2例,MDS转化的AML(t-AML)4例。10例患者中移植后复发8例,高危AML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预防2例。复发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继续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预防组患者在移植后30至45 d、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前提下,给予预防性地西他滨输注。8例患者辅以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及预防性输注的剂量为5 mg/m2×(7-10)d,每4-6周为1个疗程,共3-7个疗程。结果:随访至2018年11月30日,10例患者中7例无病存活,平均生存期为15.5±1.9个月,1年总生存(OS)率为64.0%。1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GVHD及慢性GVHD者分别为6例和4例。结论:应用地西他滨+DLI治疗allo-HSCT后复发MDS/AML及高危AML患者在allo-HSCT后预防应用地西他滨,可延长无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为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细胞因子IL-2、IL-6、TNF-α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17例SAA接受allo-HSCT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总体生存率(O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细胞因子水平与OS及主要移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的SAA患者包含同胞HLA全相合allo-HSCT 78例(66.7%),非亲缘供者allo-HSCT 12例(10.2%),单倍体相合供者alloHSCT 27例(23.1%)。所有患者5年OS率为76.0%(95%CI:64.4%-87.5%)。a GVHD累积发生率为49.6%(95%CI:40.4%-58.8%);c GVHD累积发生率为31.6%(95%CI:23.1%-40.2%)。接受同胞HLA全相合allo-HSCT的患者,其5年OS率明显优于替代供者(82.3%±6.6%vs 61.3%±11.7%)(P0.05)。HLA匹配程度、供者年龄、移植后巨细胞病毒/EB病毒(CMV/EBV)血症是影响a GVHD发生的重要因素。移植前血清IL-6增高的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植入较快(14.6±1.8 vs 18.3±2.6 d)(P=0.05);血清TNF-α增高的患者,移植后CMV/EBV血症发生率较低(37.8%±11.1%vs 58.8%±16.8%)(P=0.029)。结论:HLA匹配同胞供者allo-HSCT是SAA患者有效治疗手段;供者选择仍然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移植前血清IL-6和TNF-α水平增高可能预示allo-HSCT后患者血小板植入加快,CM V/EBV血症发生率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科2003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个月行第2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42例患者均造血功能重建。其中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病生存13例(65%),复发7例(35%)。单次自体移植无病生存10例(45.5%),复发12例(54.5%)。结论双次自体移植较单次自体移植复发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以作为没有找到合适供者或经费困难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高危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allo-HSCT后复发而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5例高危白血病患者,以及期间行allo-HSCT后复发而未予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13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并对两类患者的1和3年OS率进行对比。结果:行DLI的15例患者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46.7%,1和3年DFS率分别为22.0%和11.0%,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5例),急性GVHD反应(1例)。未行DLI术的13例患者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29.9%和15.0%,1年DFS率为11.2%,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复发(9例)。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与未行DLI的患者相比,移植后复发行DLI治疗的患者的1和3年OS率均高于未行DLI患者,但两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69)。结论:DLI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移植后复发的较为有效的方法,联合其他方式或改变供者淋巴细胞的细胞输注类型或将可以提高DL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法  5 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中位年龄 34(5 .5~ 5 2 .0 )岁 ,接受了HLA配型相合或 1个位点不合的同胞供者PBSCT ,其中急性白血病 (AL) 31例 ,第 1次完全缓解 (CR1 )期 13例 ,第 2次完全缓解 (CR2 )期及以上 7例 ,未缓解或复发 11例 ,包括 2例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后复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12例 ,慢性期 5例 ,加速期 2例 ,急变期 4例 ,allo BMT后复发 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7例 ,RAEB及RAEB t各 1例 ,转为AL 5例 ;Burkitt淋巴瘤Ⅳ期 1例。采用全身照射 (TBI)或改良白消安预处理方案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采用经典环孢菌素 (CsA)加甲氨蝶呤 (MTX)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活 ,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 0 .5× 10 9 L和BPC≥ 2 0× 10 9 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14和 11天。发生Ⅱ度及以上急性GVHD 2 0例 (39% ) ,其中Ⅲ~Ⅳ度 2例 (4% )。 5 2 %的患者诊断慢性GVHD。死亡14例 ,8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 ,6例死于复发。 37例长期存活 ,中位随访时间为 399(75~ 2 176 )d ,34例持续CR ,另 3例复发。 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 6 4 % ,6 1%及 2 4 %。结论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难治性白血病未缓解期的疗效.方法 20例未缓解期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以氟达拉滨(Flud)联合小到中等剂量的全身照射(TBI)治疗为基础的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采用环孢素A加霉酚酸酯或短程甲氨蝶呤,或三种药物联合应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部分患者还加用了CD52单抗、CD25单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17例患者造血细胞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 × 109 /L的中位时间为13(11~17)d,血小板>50×109 /L的中位时间为19(11~42)d.外周血T细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检测,16例达到完全供者嵌合,中位时间为14(7~42)d.急性GVHD发生率为47.1%(17例中8例),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38.5%(13例中5例).移植相关死亡率25.0%(20例中5例),死亡原因主要为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和严重感染.7例血液学复发,目前无病存活9例,Kaplan-Meier法分析全组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35.3±14.2)%;而其巾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52.5±18.6)%.结论 以Flud联合TBI为基础的减低剂量的allo-HSCT预处理方案,耐受性好,移植相关死亡率低,能够用于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并有可能通过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提高总体生存率,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