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小红  徐永敏 《吉林医学》2022,(9):2362-2364
目的:探讨产后6周发生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于福州市第一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并于产后6周复查的初产妇,统计分析产后DRA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妇共500例,其中DRA者329例,无DRA者171例,DRA发生率为65.8%(329/500)。正常龄(年龄24~35岁)产妇分娩者相对于大龄产妇(年龄>35岁)发生产后DRA的风险较小(OR=0.334,95%CI为0.223~0.731)。产后高体重指数(BMI)是DRA分离发生的保护因素(OR=0.811,95%CI为0.721~0.867),新生儿出生体重大(>400 g)是DRA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为1.000~1.003)。结论:大龄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及产后低BMI是产后DRA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产后腹直肌分离实施早期自主训练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产后康复治疗的86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均行自主训练,观察疗效。结果:本次参加的患者经训练总有效率达100%(86/86),其中显效57例(66.28%),有效29例(33.72%)。早期自主训练能有效地预防孕晚期、产后妇女易发生腹直肌分离症,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结论:孕晚期、产妇早期进行自主训练能有助于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恢复腹直肌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  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  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对改善产后腰背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同时合并腰背痛的产后42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家庭康复治疗.通过测腹直肌分离程度以及腰背痛情况对比两组产妇的疗效.结果 1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平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研究组43例,分别进行自主训练康复、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康复,对比两种康复护理方式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腹直肌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更小、腰背疼痛程度减轻,腹部松弛症状改善,脊柱生理弯曲恢复,骨盆前倾症状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DRA)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产后DRA合并SUI患者4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组进行盆底康复联合DRA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阶段盆底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各维度评分提升幅度、腹压漏尿点压、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提升程度、DRA距离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盆底康复联合DRA电刺激治疗产后DRA合并SUI患者,有利于DRA恢复及性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分娩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2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96例。A组患者接受NMES治疗,30 min/次,3次/周;B组接受Flexi-bar运动训练,1次/d; C组进行Flexi-bar运动训练,然后行NMES;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腹围和腹直肌间距,利用表面肌电仪检测腹直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振幅的均方根(RMS)值,利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及Ⅱ类肌纤维平均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腹围和腹直肌间距均降低(P<0.05),腹直肌RMS值升高(P<0.05),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和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升高(P<0.05);C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NMES可有效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85例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点与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85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统计产后1周及产后42 d高频超声检查的腹中线状况、超声回声情况,比较产后1周及产后42 d的腹直肌间隔、腹直肌厚度数值.结果 85例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超声检查显示:腹中线连续性好腹直肌间距增宽74例,腹中线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11.
王娟  梁旭霞 《广西医学》2021,43(6):681-684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瑜伽锻炼.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以及治疗后8周的有效率.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  相似文献   

12.
李秀美  刘燕青  陈惠婷 《海南医学》2022,(22):2933-2936
目的 分析二胎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症(DRA)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惠州中心人民医院建档、规律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产妇200例进行研究。所有产妇均分娩后6周、6个月、12个月进行腹直肌检测,观察DRA的发生状况,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均完成产后6周时的测量,其中DRA 102例,发生率为51.00%(102/200);产后6个月时,DRA 79例,发生率为39.50%(79/200);产后12个月时,DRA 54例,发生率为27.00%(54/200)。以产后12个月诊断为DRA的54例产妇为DRA组,146例无DRA产妇为无DRA组。DRA组产妇的年龄、孕期腹围、存在腹部手术史例数、生产方式为剖宫产例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双胞胎例数均大(多)于无D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孕期腹围增加较高、新生儿出生质量较大、双胞胎、两次均为剖宫产以及存在腹部手术史是导致DR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医疗体操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4例)、B组(早期医疗体操+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4例).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功能指导基础上给予腹肌Phenix USB 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围、腹直肌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脐上3 cm、肚...  相似文献   

15.
腹直肌分离是指两侧腹直肌在腹中线位置向两侧分开,是产后妇女常见症状。目前国内外对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指分离距离超过2 cm[1-3]。产后腹直肌分离可影响产妇形体美观,持续长期存在还可能影响骨盆脊柱的稳定性,改变盆腹动力学,增加慢性盆腔疼痛、盆底功能障碍及腰疼等风险[4]。目前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方法有期待治疗、电刺激治疗、中医疗法、锻炼疗法、手术治疗等,但其治疗效果尚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腹直肌分离的规范有效治疗也更为迫切。本研究对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腹直肌分离产妇的快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谢双  杨明荣  蔡迁  周厚华  张珍 《西部医学》2023,35(4):609-6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用于评估电刺激治疗后产后腹直肌分离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后6周电刺激治疗的52例腹直肌间距离>2.0 cm的产妇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孕次、生产方式等匹配的产后6周行保守治疗的51例腹直肌间距离>2.0 cm的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检查所有产妇的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腹直肌分离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257、6.448,均P<0.05);静息状态下,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间距离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t=2.924、3.482,均P<0.05);屈曲状态下,治疗组脐上3 cm、脐部腹直肌间距离差值高于对照组(t=2.094、t=2.504,均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有效显示孕妇产后电刺激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程度和恢复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评估产后女性腹直肌超声成像中应用全景超声成像(panoramic ultrasound imaging,pUSI)技术检测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成像(conven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cUSI)和pUSI获取50名产后女性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IRD的二维超声图像,探头放置在脐上缘水平。两种成像技术分别在两种状态下在每位受试者脐上缘各获取3张二维图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性,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r)和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评估一致性。采用标准测量误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检验pUSI成像的测量精度。使用ICCs确定每种技术的重测可靠性。结果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pUSI获得的IRD与cUSI获得的I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休息状态P=0.604,卷腹状态P=0.749)。pUSI获取图像与cUSI获取图像测量的IR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