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惊厥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惊厥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清NSE的水平。结果:惊厥组(VE、EP和FC)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惊厥严重组患儿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血清NSE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52-54
目的 探讨复杂性热性惊厥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60例,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24例(复杂组),单纯型热性惊厥36例(单纯组)。分析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躯体功能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的相关性。结果 复杂组患者体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为(14.53±4.21)ng/L,单纯组为(20.22±6.65)ng/L,复杂组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将患者体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复杂性热性惊厥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与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HOMA-IR(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sCRP(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体内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1)、IL-10(interleukin-10)呈负相关,与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iPTH(intactparathyroidhor mone)、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6(interleukin-6)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可影响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躯体功能,可作为判断该疾病是否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郭洪科  刘莎莎  张红梅  杨尧舟  沈成   《四川医学》2023,44(12):1280-1285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脑电图(EEG)参数、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与患儿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2例癫痫患儿作为癫痫组,选取健康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ECG参数、血清S100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差异,并比较两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癫痫患儿WIS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癫痫组患儿血清S100B、MDA、8-OHdG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血清SOD、CAT、GSH-Px测定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的α波功率、θ波功率测定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β波功率、δ波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WISC量表评分(94.4±12.0)分,其中36例患儿WISC量表评分<90分,平均(83.2±5.0)分;56例患儿的WISC量表评分≥90分,平均(98.5±7.9)分。癫痫患儿认知受损组血清S100B、MDA、8-OHdG测定值高于未受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受损组血清SOD、CAT、GSH-Px测定值低于未受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受损组α波功率、θ波功率测定值低于未受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受损组和未受损组的β波功率、δ波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患儿血清S100B、MDA、8-OHdG测定值与WISC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SOD、CAT、GSH-Px测定值与WISC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癫痫患儿α波功率、θ波功率测定值WISC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癫痫患儿EEG中α波功率、θ波功率降低,氧化应激功能受损,并且与患儿发生认知功能受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武文娟  韩伟 《陕西医学杂志》2023,(10):1371-1374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572C-G(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与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CFS)及发作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热性惊厥FS患儿和50例健康志愿小儿(对照组)为对象,依据FS发病类型将其分为单纯组和复杂组。测定比较各组IL-6-572C-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表达频率。比较CFS发作后脑损伤患儿与无脑损伤患儿IL-6-572C-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差异,分析影响CFS发作后脑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复杂组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单纯组,单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复杂组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单纯组,单纯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复杂组和单纯组CG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FS发作后脑损伤患儿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无脑损伤者,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无脑损伤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基因型CG+GG是CFS发作后脑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FS患儿IL-6基因型异于单纯型FS...  相似文献   

5.
热性惊厥患儿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在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24例复杂型热性惊厥和32例单纯型热性惊厥以及20例上呼吸道感染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的AVP水平,并同时测定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结果 复杂型热性惊厥组和单纯型热性惊厥组血浆AVP水平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高于单纯型热性惊厥组(P<0.05).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水平均表现为复杂型热性惊厥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AVP水平与体温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测定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水平有助于鉴别热性惊厥的类型.精氨酸加压素可降低热性惊厥的阈值,提高惊厥的易感性,在热性惊厥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发作后脑损伤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2例单纯型FS、19例复杂型FS和20例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IL-2、IL-7和NSE进行测定。结果复杂型和单纯型FS组脑脊液IL-2、IL-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杂型FS组较单纯型F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IL-2)、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牛臻   《中国医学工程》2021,(1):51-54
目的 探讨复杂型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FC患儿117例,其中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SFC组)57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C组)60例,同期选取健康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FC患儿于入...  相似文献   

8.
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检测8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并以同期住院的75例呼吸道、肠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热件惊厥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62.13%,对照组为43.26%,血红蛋白、血清铁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复杂型热性惊厥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占86%,与单纯型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铁与小儿热性惊厥密切相关,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引起热性惊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68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降钙素原(PCT)、热休克蛋白70(HSP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抽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CT、HSP70、NSE、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羊角口服液联合地西泮治疗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效果确切,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损伤,降低血清PCT、HSP70、NSE、IL-6水平,效果优于单用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惊厥组(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3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发育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丙二醛(MD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发育期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高热组(n=49).高热组又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热未惊厥组(惊厥次数<1,n=15)、一般惊厥组(1≤惊厥次数≤5,n=17)、反复惊厥组(惊厥次数>5次,n=17).采用热水浴法反复诱导发育期大鼠惊厥,记录每组惊厥潜伏期、惊厥开始发作时肛温、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发作级别;采用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24 h血清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反复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MDA、EPO水平均高于一般惊厥组(P<0.05);髓鞘碱性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血清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发育期惊厥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反复惊厥更容易造成脑损伤,可通过其观察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来了解发育期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早期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行关节置换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病人术中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观察组静脉输注丙泊酚。比较2组病人术后6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POCD发生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白细胞NADPH氧化酶(NOX)活性]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MMSE评分、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OCD发生率和血清MDA、8-OHdG、NOX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发生POCD病人与非POCD病人麻醉维持药物应用和术后血清SOD、MDA、8-OHdG、NOX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维持应用丙泊酚和术后高SOD水平均为关节置换术病人POCD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术后高水平MDA、8-OHdG、NOX均为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与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惊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惊厥患儿,根据病因分为病毒性脑炎组(33例)、热性惊厥组(37例)和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35例),以入院时怀疑有神经系统疾病,最后经各种检查除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各组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结果惊厥发作后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明显升高,显著高于热性惊厥组、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组及对照组(P<0.01),3组间NSE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惊厥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NSE水平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惊厥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 ①惊厥组(VE、EP和FC)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三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h内血液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NSE水平越高.结论 小儿惊厥性疾病(VE、EP和FC),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以确定热性惊厥与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分组检测热性惊厥患儿及对照组的高热非惊厥患儿血IgG、IgM、Ig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热性惊厥首发组血清IgG、Ig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热性惊厥复发组血清IgG、Ig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热性惊厥复发组血清IgG、IgA明显低于热性惊厥首发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热性惊厥首发及复发组血清IgM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液免疫功能异常与热性惊厥发病密切相关,不仅是热性惊厥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且可能是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江姗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4):4817-4818
目的 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分析11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惊厥发作类型、程度、体温、脑电图及围生期异常等相关因素.结果 惊厥的发病率在单纯型组显著高于复杂型组、首发组显著高于复发组、体温≥38.5℃显著高于体温<38.5℃、伴有脑电图异常或有围生期异常的复杂型组显著高于单纯型组.体温<38.5℃组内,复杂型组显著高于单纯型组且惊厥复发组显著高于首发组.复杂型组内惊厥复发显著高于首发.结论 儿童热性惊厥以单纯型、首发为主,高热时易出现.复杂型惊厥与低热惊厥、脑电图及围生期有异常相关;其复发还与低热惊厥、复杂性惊厥、脑电图有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和钠离子(Na^+)在儿童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的病例48例。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CFC)20例,单纯型热性惊厥组(SFC)28例,上呼吸道感染组(URI)20例,对照组15例。测定血清BNP水平、Na^+水平。各组检测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血清BNP和Na离子水平:CFC组BNP水平高于SFC组、URI组和对照组;CFC组Na^+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NP与N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4,P〈0.01)。结论热性惊厥刺激BNP的分泌,高水平BNP抑制醛固酮系统,使血钠水平下降,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生热性惊厥和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因此,测定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的BNP和Na^+水平对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精神类药品在预防、治疗小儿热性惊厥中的应用情况,试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热性惊厥(FS)患儿的一般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复发情况和治疗费用。结果:239例热性惊厥患儿中单纯型热性惊厥(SFS)患儿预防用药率为92.4%,复杂型热性惊厥(complicated feverseizures,CFS)患儿预防用药率为100%。主要使用药物为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与地西泮在防治小儿热性惊厥的有效率、治疗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地西泮较苯巴比妥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9例热性惊厥患儿中,92.4%的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预防用药率偏高,止惊、预防用药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热性惊厥的院前急救措施及其护理干预。方法选取小儿热性惊厥患儿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急救临床分析。结果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所有患儿均恢复健康,临床治疗及护理有效率为100%,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为(2.18±0.41)h,患者的抽搐持续时间为(25.6±7.8)min。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次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分为两种,复杂型和单纯型,小儿热性惊厥都和患儿的体温突然升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并给予细致的护理,能够降低小儿惊厥的反复发作,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51例患儿体温、抽搐时间、抽搐次数、抽搐后意识恢复及有无异常神经征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单纯性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初期体温骤升时出现,一次发热过程中很少连续发生抽搐,且抽搐持续时间短,抽搐后意识恢复快,无异常神经征;所有病例经治疗体温正常后1周脑电图检查正常.结论:小儿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