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我科通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概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大肠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脾虚湿蕴型和脾肾阳虚型,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中医辨证规律。方法记录193例轻-中度缓解期U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收集中医四诊、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等信息,判定病位、病性和脏腑失调关系,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的分布特征。结果缓解期辨证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位主要在大肠,与脾、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频次较高的是气虚、湿、阳虚、热;脏腑失调中高频证素是脾气虚、大肠湿热、肾阳虚、脾阳虚;发病部位E1以大肠湿热证为主,E2脾虚湿蕴证多见,E3以寒热错杂证偏多,各证型中肠黏膜病变征象不尽相同。结论通过了解缓解期UC中医辨证规律,为UC中医药的标准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观察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诊治的5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分为大肠湿热、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肝郁脾虚、脾肾阳虚、阴血亏虚6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5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5例,占61.4%;有效20例,占35.1%;无效2例,占3.5%;总有效率占96.5%.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四川中医》2021,39(8):52-5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6.
黎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9):1972-1974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有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亏虚证,且以前四种为临床最常见证型。该科在生活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灌肠护理、情志护理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辨证给予对症护理及食疗方的应用。总结171例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施护方案,病人满意度达98.8%。  相似文献   

7.
西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肠道菌群、遗传、感染、环境以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精神心理因素与感染参与其中,启动了难以停止的、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肠道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的屏障功能受到损害、增加肠道的通透性,与此同时,肠腔内的促炎症物质如抗原、内毒素等进入肠黏膜固有层,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脾胃虚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其病因病机是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外感和内伤,导致湿热壅滞肠道,气机阻滞,损伤肠络。临床上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丰富多样。就①大肠湿热证、②脾胃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郁脾虚证、⑤阴血亏虚证和⑥血瘀肠络证6个证型,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为调节免疫紊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及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分为六个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属实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属虚证,肝郁脾虚证属虚实夹杂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6、IL-8的值。结果:1.180例U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其中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28%。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各中医证型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值升高(P<0.001)。3.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IL-6、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之间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之间,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各证型之间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在缓解期,虚证、虚实夹杂证占主导地位,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及缓解期IL-6、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其中,湿热内蕴证最多,阴血亏虚证最少。2.UC患者整个病程均存在免疫紊乱,促炎因子IL-6、IL-8水平较正常值高。3.UC患者实证IL-6、IL-8水平较虚证、虚实夹杂证高,故IL-6、IL-8可为中医辨证分型,尤其是在虚实辨证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4.UC患者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故IL-6、IL-8在UC分期方面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的关系,对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6例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分型与中医证候评分、内镜指数、结肠镜检病情严重程度、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血瘀肠络证Truelove-Richards、Roth分级高于阴血亏虚证、脾气亏虚证(P均0. 05)。六种证型内镜下黏膜象均以充血水肿、弥漫分布为主。其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结肠镜黏膜象中溃疡糜烂、脓性分泌物附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黏膜象自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黏膜象粗糙颗粒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大肠湿热证患者排便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证患者全身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证患者腹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气亏虚证患者胸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内镜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血瘀肠络证和肝郁脾虚证。结论 AUC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有明显的关系,提示结肠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凝血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1例UC活动期患者,通过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型,采集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证型与凝血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大肠湿热证组患者PLT数值高于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组,MPV数值低于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C活动期大肠湿热证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患者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6个证型,检测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及血栓烷B2(TXB2)水平,比较各证型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肠络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水平均高于各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的纤维蛋白原和TXB2,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升高趋势。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血液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中医证型的季节分布规律。方法按发病季节统计、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41例14~87岁AUC住院患者的资料,归纳出各中医证型的季节分布规律。结果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和肝郁脾虚证在不同季节出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大肠湿热证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35.89%),脾胃气虚证以秋季所占比例最高(35.85%),肝郁脾虚证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58.82%);而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的出现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但脾肾阳虚证以秋季所占比例最高(36.11%),阴血亏虚证以夏季所占比例为最高(39.13%),气滞血瘀证以冬、春季节所占比例最高(各占30.00%)。各季节AUC的发病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UC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主要分布于夏季,脾胃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于秋季,气滞血瘀证主要分布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内在相关性。方法:77例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为大肠湿热证18例,脾虚湿热证17例,肝郁脾虚证20例,脾肾阳虚证12例,寒热错杂证10例,正常组20例,观察血沉(ESR)、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证型组血沉、DAI均升高(P0.05);血清中VIP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中均降低(P0.05),脾虚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升高(P0.05);血清EGF、VEGF在各组均升高(P0.05),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升高显著。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分型与VIP、EGF、VEGF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吕永慧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春华  吕永慧 《新中医》2008,40(4):12-12
吕永慧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教授,擅长诊治消化内科疾病,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G)颇有研究,屡获效验.现将吕教授治疗UC经验介绍如下.UC分有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血瘀肠络六个证型.吕教授认为,UC病程缠绵,证候复杂多变,并非单一证型,多相兼为患,治疗时虽遵标准辨证分型,但不宜过于拘泥,应灵活掌握,辨证选方用药.从UC发病特点分析,可活动期、缓解期和恢复期三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69篇,病例共5334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的证型的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质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与阴肠燥证。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69-2571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