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的最大流速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的最大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较好,可使患者脑血流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针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5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成气血亏虚组、肝肾阴亏组、痰湿阻滞组3组,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积分的改变情况与观察每个患者治疗前后TCD数值的改变。结果:观察3组患者的有效率,气血亏虚组最高、痰湿阻滞组最低,两组对比P〈0.05,具统计学意义;从积分的改变来看,3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对比都具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TCD检测数据,发现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加快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减慢,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减慢的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对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都有效,尤以气血亏虚型为佳;腹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的72例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治疗意愿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地芬尼多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汤联合围刺悬灸大椎穴。观察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12):1734-1735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6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病例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维生素B6片加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归脾汤加减颗粒剂冲服,两组均治疗10d,对比两组临床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cm/s)大小。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3.3%,高于对照组73.3%(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p较治疗前均有增加,观察组治疗后Vp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归脾汤加减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腹针和普通体针干预1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综合疗效及首次治疗后眩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50.0%,总有效率86.1%:试验组治愈率55.5%,总有效率88.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针治疗后VBI患者眩晕症状早期缓解更显著.结论:腹针对VBI患者眩晕症状的早期缓解有明显优势,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顾梅红  黄宠强  徐俊 《新中医》2023,55(10):48-52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润肠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气血两虚型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血两虚型F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润肠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便秘程度、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xner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Wexner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5.88%,对照组复发率25.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莫沙必利治疗气血两虚型FC基础上加用益气养血润肠汤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定眩汤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定眩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厦门市同安区汀溪卫生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ESC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方联合项三针温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最终治疗组完成63例,对照组完成62例。对照组予项三针温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脑通络方颗粒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椎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A、RVA、LV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在项三针温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脑通络方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痰湿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腹针治疗脾肾两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腹针治疗脾肾两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7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按就诊次序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眩晕症状,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腹针组改善眩晕症状和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能改善脾肾两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状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相似文献   

14.
蔡奕  李智  刘羽 《中医药导报》2010,16(8):28-29
目的:评估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3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敏使朗联合养血通脉汤治疗,中医治疗组仅采用养血通脉汤口服治疗,西医治疗组仅采用敏使朗口服治疗,疗程为3周,评估各组的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亦优于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结论:敏使朗与养血通脉汤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剧仲华 《中医药研究》2009,(12):1423-1424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升清通脉活血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脑血灌注量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符合条件的110例VBI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升清通脉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中医症候积分及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量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2.73%(51/55)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43/5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DARS、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基底节区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量(CBV)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通脉活血汤治疗VBI性眩晕疗效明显,可通过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及脑血流灌注量,恢复脑部供血,起到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养血息风汤治疗帕金森病(PD)早期运动症状的疗效。方法: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予养血息风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UPDRSⅢ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DNF血清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息风汤能有效改善PD早期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补肝养血清心汤治疗肝血亏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证属肝血亏虚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补肝养血清心汤治疗,1剂/d,分两次服用。治疗8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PSQI评分、PSG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指标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肝养血清心汤可缓解睡眠障碍疾病,联合西药治疗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