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s)总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免疫反应的机制,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40只颅内荷瘤F344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作为实验组:(1)树突状细胞组(DC-9L):注射转染贴壁9L细胞RNA的DC组;(2)DC-9LTS组:注射转染9L肿瘤球RNA的DC组;(3)DC组:注射未经转染RNA;(4)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组:注射100 μL PBS。非荷瘤F344大鼠10只设为对照组,仅在右侧尾状核注射10 μL DMEM/F12培养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总RNA致敏DC,制备DC-9LTS,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对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模型进行免疫治疗,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期,同时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治疗组肿瘤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PBS组21 d,DC组为21 d,DC-9L组为31 d,DC 9LTS组为36 d。DC-9LTS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9L组与DC组、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C组与PB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89),DC-9LTS组的IFN γ浓度为(157.08±7.25) ng/L,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大鼠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组织均有大量CD8淋巴细胞浸润。DC-9L组中,在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也可见CD8淋巴细胞浸润, DC-9LTS组CD8的平均光密度值(D)明显高于DC-9L组(P<0.001),DC-9LTS组及DC-9L组均未见CD4淋巴细胞的表达。在DC组和PBS组中,肿瘤组织中未见CD4或CD8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总RNA体外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能明显延长荷瘤大鼠生存期,为靶向性杀伤脑肿瘤干细胞的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窦长武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6):452-455
脑胶质瘤是人体颅内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手术加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仍难以根治。树突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体外冲击致敏DC制成疫苗,回输或免疫接种于载瘤宿主,可诱发特异性CT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就DC疫苗在脑胶质瘤治疗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脑胶质瘤是人体颅内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方法:现有的手术 放疗 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仍难以根治。结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结论:本文就DC疫苗在脑胶质瘤治疗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s与CIK及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杀伤作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出DCs、CIK细胞和LAK细胞,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CTLs,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CTLs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F=6.42~8.26,q=8.02~10.18,P〈0.01);CIK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q=8.43~9.24,P〈0.01)。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和CTLs(F=5.36~7.69,q=7.23~9.56,P〈0.01),LA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TLs(q=8.83~9.15,P〈0.01)。结论 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为临床应用DCs瘤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治疗脑胶质瘤母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传统的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放化疗后,实验组完全缓解者17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病变4例,有效28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完全缓解者13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病变11例,有效21例,有效率为65.6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7,P=0.0389),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8.9%,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52.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231,P=0.014);实验组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4.38%,对照组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0)。结论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疗效较好,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胶质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研究不断的深入,免疫疗法已经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但其尚不能明显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胶质瘤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现阶段,免疫治疗方案众多,但真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仅为少数。本文综述了目前胶质瘤免疫治疗的进展情况。1胶质瘤患者的免疫耐受目前研究认为脑组织并非免疫特免器官,胶质瘤的肿瘤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且浸润的淋巴细胞以杀伤性T淋巴细胞为主,但浸润细胞数目较少,尤其是存在低CD8 /CD4… 相似文献
7.
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进一步研究体外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瘤苗主动免疫诱导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观察其抵抗野生性肿瘤攻南听免疫保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骨髓树状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并在体外经灭活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后直接作为疫功苗。 相似文献
8.
《实用医技杂志》2015,(7)
目的研究NCI-H1975人肺腺癌细胞株相关抗原RNA转染的人树突状细胞(DCs)在体外诱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活力。方法使用血细胞单采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细胞培养瓶贴壁获得单核细胞,添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为未成熟DCs,提取NCI-H1975细胞总RNA转染DCs后诱导为成熟DCs。转染诱导后成熟DCs与PBMCs培养的CIK细胞混合培养后诱导,再次与靶细胞混合培养以观察杀伤活力。实验分转染肺癌相关抗原RNA的DC-CIK组、未转染DC-CIK组及转染空脂质体DC-CIK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DC及CIK细胞表面抗原表达、采用CSFE/碘化丙啶(PI)荧光双标法检测3组杀伤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转染相关抗原RNA组、未转染组及转染空脂质体组的DC及CIK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相关抗原RNA组与其他2组对肺癌原代细胞杀伤活力明显增强。结论肺癌相关抗原RNA转染DC诱导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力明显增强,可为临床应用个体化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抗原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杀伤Lovo细胞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其为树突状细胞(DC),负载直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冻融抗原,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探讨其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rhGM-CSF、rhIL-4、rhTNF-a及rhsCD40L等细胞因子,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并进行诱导扩增,培养出DC,用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实验分3组:冻融抗原致敏DC组(Ⅲ组),未致敏DC组(Ⅱ组),T细胞组(Ⅱ组),观察CTL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冻融抗原致敏DC激活CTL的能力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s组,两组CTLs对Lovo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9% vs 24.7%,P〈0.05)。结论:冻融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后活化CTLs,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和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在 ~ 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 62例 ~ 级脑胶质瘤组织 VEGF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 3 0 .7%、40 .0 %、73 .7%和 86.7% , ~ 级脑胶质瘤阳性率明显高于 ~ 级脑胶质瘤 ,差异显著 ( P<0 .0 1 )。原位杂交显示 VEGFm RNA表达 ,与 VEGF蛋白表达结果相近。提示VEGF高表达与脑胶质瘤组织分化程度低、侵袭强等恶性表型密切相关 ,并可能对这些恶性表型起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p53基因转染CD34+造血干细胞采集物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DC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观察其对表达P53抗原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采用化疗和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动员肝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CD34+造血干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IL-4)、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刺激CD34+细胞分化为DC.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携带人p53基因的质粒pEGFP-C3/p53转染培养7 d的DC,MTT法检测对不同人肝癌细胞HMCC97和HepG2的特异性杀伤效果.结果:经细胞冈子刺激诱导培养的DC具有典型的分枝状突起,高表达CD1a、CD11c、CD80、CD86和HLA-DR分子.转染p53基因后可见到转染DC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转染p53基因的DC发出红色荧光,而未转染DC无荧光表达.MTT法检测结果表明,p53基因转染后的DC可诱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杀伤表达P53抗原的HMCC97细胞,p53基因转染组、空载体组和未转染D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49.3±4.6)%、(25.4±4.1)%和(24.8±3.8)%,转染组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DC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不表达P53抗原的HepG2细胞,转染P53的DC诱导的CTL反应未能产生明显的杀伤作用,p53基因转染组、空载体组和未转染D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30.8±4.6)%、(27.3±4.3)%和(28.5±5.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转染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可诱导特异性CTL反应杀伤表达P53抗原的肝癌细胞,提示P53可能成为DC细胞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临床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变化、卡氏评分(Karnofsky,KPS评分)和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免疫学指标(CD3+、CD4+、CD8+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45%,对照组有效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总提高率为8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联合CIK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携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基因的重组人腺相关病毒(reconstructive human ade-no-association virus,rh-AA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获得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体外检测其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分离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刺激培养获得T淋巴细胞。含CEA基因的rh-AAV感染培养DC,诱导成熟后将DC和T细胞混合培养获得CTL细胞。流式分选MCF-7和MA-MDB-231细胞系中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MTT法检测CTL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MCF-7和MDA-MB-231中CD44+/CD24-/low亚群比例分别为5.1%和76.3%。CEA基因转染DC诱导的CTL细胞对表达CEA抗原的MCF-7杀伤率为46.5%±15.0%,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对MCF-7细胞中分选的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率为44.7%±28.2%,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对非乳腺癌干细胞杀伤率为50.6%±22.2%,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表达CEA基因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CEA转染诱导的CTL细胞对未分选细胞、分选的CD44+/CD24-/low亚群和非干细胞亚群的杀伤率与未转染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CEA基因rh-AAV转染DC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可杀伤表达CEA的乳腺癌细胞,对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提示免疫治疗可能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潜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用于胃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s)即是体内最有效的专业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摄取、加工、递呈抗原至T淋巴细胞的能力,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和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以DCs为基础的各种疫苗在胃癌免疫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特定大小聚苯乙烯微粒作为抗原载体介导树突状细胞(DC)摄取和提呈抗原,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与DC-微粒-卵清蛋白(OVA)及DC-E7抗原表位的诱导能力进行比较。方法 用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白细胞介素(IL)-3从小鼠骨髓黏附细胞培养制备DC,流式细胞术分析表型,细胞经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的微粒-OVA或微粒-E7饲育,或用OVA抗原表位(SIIFEKL多肽)或E7抗原表位(RAHYNIVTF多肽)负载,流式细胞术分析DC对微粒-OVA和微粒-E7的摄取能力,B3Z细胞活化试验检测DC提呈微粒-OVA和OVA抗原表位的能力。分别用DC-微粒-OVA、DC-微粒-E7、DC-OVA抗原表位、DC-E7抗原表位经双侧足掌免疫小鼠,36h后取髂部引流淋巴结,流式细胞仪分析微粒阳性细胞的表型,10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干扰素γ(IFNγ)形成单位。结果 小鼠骨髓黏附细胞在GM-CSF和IL-3条件下培养5d后大部分细胞呈树突状形态和表型,经微粒-OVA或微粒-E7饲育后,能高效地摄取和提呈抗原,用DC-微粒-OVA或DC-微粒-E7免疫小鼠后引流淋巴结微粒阳性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分别为87.06%(MHC-I),63.57%(MHC-Ⅱ),73.40%(CD80),58.43%(CD86),37.62%(CD40)。第10天血清IgG和IgM水平显著升高,脾脏IFNγ形成单位与未免疫小鼠相比显著增多,DC-微粒-E7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DC-微粒-OVA差异无显著意义。用负载E7抗原表位或OVA抗原表位的DC免疫小鼠后也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但应答强度与DC-微粒-OVA和DC-微粒-E7相比显著减弱。结论 DC-微粒-E7免疫小鼠后,细胞能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并诱导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提示DC-微粒-抗原可能是一较理想的肿瘤疫苗形式。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对CIK细胞中CD+4CD+25 T细胞数量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 IK)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同时分析树突状细胞(DC)在逆转Tregs细胞免疫抑制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利用培养前分选去除CD4+CD25+T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常规PBMC,分别培养C IK,检测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同时在培养前去除Tregs组(C IK-Tregdel)中加入CD4+CD2+5T细胞,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利用DC诱导C IK细胞,分别检测DC+C IK及单纯C IK组中Tregs细胞的比例、细胞杀伤活性和TGF-β、IL-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培养前去除Tregs组中增殖细胞比例、细胞杀伤活性均高于常规C IK组,在C IK-Tregdel组加入分选的CD4+CD25+细胞后,C IK的杀伤活性降低。DC诱导前后C IK中CD4+CD2+5细胞含量分别为13%±5%和10%±4%(t=3.977,P=0.001),证实经DC细胞诱导后C IK细胞中的Tregs数量减少,同时,观察到CD8+、CD3+CD5+6细胞增加;DC+C IK组对肺癌细胞系A549、乳腺癌细胞系MCF-7、结肠癌细胞系HCT-8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9.47%、32.78%、40.28%、47.11%,均高于单纯C IK组(P均<0.05);另外,C IK及DC+C IK组TGF-β分泌分别为546 pg/m l±134 pg/m l、489 pg/m l±132 pg/m l,IL-10分别为107 pg/m l±32 pg/m l和92 pg/m l±32 pg/m l,证实经DC诱导后C IK细胞TGF-β和IL-10分泌水平低于DC诱导前;同时,观察到DC+C IK组IFN-γ和IL-6分泌高于单纯C IK细胞(P<0.05)。结论DC细胞可以增强C IK的抗肿瘤活性,而其对Tregs细胞的影响很可能是DC活化C IK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肿瘤源性外切体负载的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并纯化BALB/c小鼠肝癌恶性腹水来源的外切体及同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将外切体负载经γ干扰素(IFN-γ)刺激活化的间允质干细胞,探讨其抗肝癌细胞活性改变.方法:利用超滤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纯化BALB/c小鼠肝癌恶性腹水来源的外切体;利用贴壁培养联合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体外培养同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切体负载活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小鼠肝癌H22细胞共孵育,72 h后观察H22细胞增殖状态.结果:外切体负载的IFN-γ刺激活化的间允质干细胞与小鼠肝癌H22细胞共孵育72 h后,活化组H22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负载肿瘤源性外切体的间充质干细胞抗肝癌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肿瘤源性外切体有可能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外切体疫苗诱导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8.
SKOV3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载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Ag)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SKOV3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12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常规诱导出DE及CIK细胞,以SKOV3冻融Ag负载DC,经Ag负载与未经Ag负我的DC分别和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C、Ag-DC、Ag-DC-CIK 3组DC细胞表型,CIK、DC-CIK、Ag-DC-CIK组CIK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CIK组、DC-CIK组、Ag-DC-CIK组对SKOV3杀伤活性.结果 Ag-DC-CIK组中DC细胞成熟表型高于DC及Ag-DC组(P<0.01);Ag-DC-CIK组中CIK细胞成熟表型高于CIK及DC-CIK组(P<0.01);Ag-DC-CIK组对SKOV3杀伤率高于CIK及DC-CIK组(P<0.01).结论 负载SKOV3冻融Ag的DC与CIK共培养可促进DC、CIK的成熟,且可提高对SKOV3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