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物种适应生存压力的结果。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其它DNA病毒相比具有很高的变异率。随着研究的深入,表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失败、HBIG预防移植后肝脏再感染、HBsAg(-)的HBV感染及疾病严重性等均有密切关系。本文就HBV S基因变异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S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与方法 为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中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基因变异及致病特点,应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27例免疫失败小儿血清HBVS区基因序列,结果 27例中14例有核苷酸改变,13例有氨基酸改变,其中12例氨基酸改变位于“a”决定簇,这12例中11例出现反复肝细胞损害,而另13例无核苷酸变异者仅6例存在肝细胞损害,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乙肝病毒变异株感染更易导致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类型、流行病学、变异的位点、可能的诱因、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毒C基因变异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过度应答,但导致免疫异常的原因并未阐明。当前我国的重型乙型肝炎大多是慢性型,HBV 长期感染、反复炎症活动、病变已不可逆的肝衰竭阶段。了解其病毒变异,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我们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重型乙型肝炎18例,对其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旨在调查其病毒变异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徐陈槐  刘克洲 《肝脏》1999,4(1):56-59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由于病毒变异后往往引起抗原性和致病性的改变,所以认为HBV感染在临床上出现的不同疾病谱与病毒变异有关。在HBV4个开放阅读框架(ORF)中,对C区和X区基因变异已作了不少报道;P区由于与其它3个区重叠,P基因变异往往表现为其它基因变异,如果变异严重影响病毒复制,病毒不能存活,所以目前对P基因变异研究较少;S区编码病毒包膜蛋白,HBVS区基因的变异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HBVS区基因的结构特点以及变异后对临床的影响作一综述。一、HBVS区基因的结构与…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石家庄二六○医院田琦琦广州南方医院骆抗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从无症状携带、慢性肝炎到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等各种临床表现,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是什么因素决定了HBV感染的不同临床...  相似文献   

7.
HBs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S基因插入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为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一特殊临床现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2例血清HBsAg(-)/HBVDNA(+)慢性肝炎患者HBV的S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时获得的15例HBsAg阳性患者序列和已发表的序列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病基金会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死亡率列世界前10位的传染病顺序为:(1)下呼吸道感染;(2)艾滋病;(3)腹泻病;(4)结核病;(5)疟疾;(6)麻疹;(7)乙型肝炎(简称乙肝);(8)百日咳;(9)新生儿破伤风;(10)肠道寄生虫病。全世界约20亿人有现症或既往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感染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在我国是感染HBV的主要途径。围产期或幼龄期感染后90%以上将发展成HBV慢性携带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但对于HBV慢性携带者母亲的婴儿尽管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主动联合免疫,仍有5%~15%免疫失败。1990年Carman等[1]首先报道疫苗诱导的HBV变异株,HBVS区“a”决定簇145位甘氨酸被精氨酸取代而使变异株不能被抗HBs中和[1]。以后发现其他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有关的“a”决定簇变异,位于144、129、126等氨基酸残基[24]。我们分析了106例免疫失败儿童中S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HBsAg和抗-HBs双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S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分别对8例HBsAg和抗-HBs双阳性(实验组)及9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的S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比较、主要亲水区变异位点数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HBV的基因型分布:实验组为B型2例、C型6例,对照组为B型6例、C型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型分布:实验组为adw 2例、adr 5例、ayr 1例,对照组为adw 6例、adr 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HBV前S1区的核苷酸替换率(2.29%比1.8%)和氨基酸替换率(2.66%比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和1.39,P值均>0.05),前S2区的核苷酸替换率(1.74%比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P<0.01),氨基酸替换率(3.18%比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S区的核苷酸替换率(2.13%比0.81%)和氨基酸替换率(4.37%比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0和5.32,P值均<0.01).主要亲水区内外均存在氨基酸的替换,"a"决定簇变异相对较高(P<0.05).结论 HBsAg和抗-HBs双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S基因变异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母婴传播后母子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经母婴传播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母子体内HBV PreS/S基因序列研究,了解来源相同的HBV在不同程度病毒血症情况下PreS/S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 选择15对母孕前为HBV感染、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均未使用过抗HBV药物的ASC母子。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PreS/S、双酶切进行鉴定,每个患者选2个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 选择15对ASC母子,根据HBV病毒血症高低分为3组,每组5对,A组母子均为高病毒血症,B组子女为高病毒血症、母亲为低病毒血症,C组子女为低病毒血症、母亲为高病毒血症。高病毒血症患者均为乙型肝炎e抗原( ),低病毒血症均为抗-HBe( )。母子HBV亚型相同,各组中有4/5对母子为B/adw2、1/5对母子为C/adrq 亚型。对每组中B/adw2亚型HBV患者的PreS/S基因进行分析显示:高病毒血症组间或低病毒血症组间HBV PreS/S基因变异数目及位点差异均无显著性,变异与年龄无关,低病毒血症患者变异数目及位点明显高于高病毒血症患者。两个低病毒血症组PreS/S基因绝大多数变异位点相同(113个),其中变异热点85个、可引起37个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的氨基酸大多位于免疫表位内或(和)其附近。结论 HBV变异可能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无关;在发生乙型肝  相似文献   

12.
隐匿性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和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慢性肝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给予 2 0例不明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病理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原 (HBcAg) ,丙型肝炎病毒NS3、NS4抗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BVS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 ,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  5例患者经肝脏病理检查表现为慢性炎症 ,3例在肝组织内HBsAg、HBcAg同时阳性 ,2例仅HBcAg阳性。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 ,1例患者S基因的 74位密码子发生终止变异 ,另 1例在HBsAg的“a”决定簇内有 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 (T13 1N ,M 13 3S) ,其他 3例患者HBsAg的“a”决定簇内未发现变异。 结论 在我国隐匿性乙型肝炎是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水平的血清HBVDNA可以引起慢性肝炎。部分隐匿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的原因是S基因变异引起的 ,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因为血清HBsAg水平过低 ,导致HBsAg检测阴性。  相似文献   

13.
Xu HM  Ren H  Peng ML  Ling N  Qing YL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388-391
目的 通过对经母婴传播获得HBV感染的子女及其母亲慢性携带者体内HBV前S/S序列研究,了解不同程度病毒血症下,来源相同HBV变异特点。方法根据HBV病毒血症高低分为3组,每组5对母子。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前S/S、双酶切鉴定并分析。结果 每对母子HBV亚型相同,各组5对母子中4对为B/adw2、1对为C/adrq 亚型。每组中B/adw2亚型HBV分析显示:高病毒血症组间或低病毒血症组间HBV前S/S基因变异数目及位点差异均无显著性,低病毒血症病人变异数目及位点明显高于高病毒血症病人。两低病毒血症组的13/16个克隆存在较多位点变异,每个克隆86—94个;11/13克隆的86个、2/13克隆的90个核苷酸变异相同,分别引起37、38个氨基酸改变、大多位于免疫表位内或附近;这两个变异序列有6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相同、可致28个氨基酸变异。变异与年龄无关。结论 HBV变异可能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无关;抗-HBe阳性的低病毒血症病人体内HBV前S/S出现较多的变异,其变异是有规律的,可能与病毒逃避免疫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部分S区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以丈夫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的4例女性携带者与妻子无HBV感染标志的6例男性携带者及子宫内感染HBV的胎儿为对象,研究子宫内传播中HBV S区的变异。方法 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儿,父儿所携HBV S区451-660位核苷酸序列。结果 母儿,父儿间同源性98%-100%,检出491,494,530,546,581位点变异致使113,114,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其  相似文献   

15.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附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无锡地区HBV感染者HBsAg缺失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探讨其形成机理。方法采用ABBOTT测定 HBV M;套式 PCR检测 HBV DNA并作S基因序列分析;荧光定量法测定HBV DNA含量。结果8例HBsAg缺失者S基因出现了变异,导致HBsAg肽63、82、89、90、91、101、115、154位氨基酸替换,且89、90位氨基酸为联合变异;该模式75%(6/8)系慢性肝炎病人,87.5%(7/8)未使用免疫制剂,其HBV DNA含量是低的,而血清抗-HBs中位数值达239.1mU/ml。结论 HBsAg缺失模式多为自然发生的变异,变异主要发生在 a决定簇以外部分,可改变HBsAg的抗原性,使其不能被现行的试剂所检出,此外HBsAg阴性也与血液中HBV DNA含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探讨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HBV前C区基因变异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和血清Ⅲ型前胶原肋,PCⅢ)检测103例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前c区基因变异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70.87%发生了HBV前C区变异,其中包括变异株与野生株混合感染的病例,而这些病例中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野生株感染者(P<0.01),HBV前C区基因变异检出率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提示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纪向虹  戚红 《山东医药》2002,42(15):18-19
为探讨剖宫产和经阴分娩对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选择 2 4 1例 HBV- DNA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 ,应用 PCR方法检测其脐血、静脉血 HBV- DNA。结果显示 ,181例经阴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 2 4小时及1个月时分别有 5 4、6 1例血液中 HBV- DNA阳性 ,而 6 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 9、11例阳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提示经阴分娩的新生儿比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有更高的 HBV感染率。剖宫产是阻断 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发生YMDD变异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徐蓓  程新建 《肝脏》1999,4(3):141-143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的检测方法,对用拉米夫定治疗52周出现耐药的病人进行检测。方法从88例治疗病人中选择10例服用该药后HBVDNA转阴(<1.6pg/ml),52周时又反跳≥20pg/ml的病人,用 PCR后直接测序的方法,分别对 0周和 52周标本进行 HBV DNA聚合酶活性区域的测序。结果 10例服药52周后HBV DNA反跳病人中7例测得HBV YMDD变异。其变异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YVDD有5例,有核苷酸A741→G,均伴有A669→C的变异。第二种类型为YIDD有2例,有核苷酸G743→T,其中1例还有T781→C。结论少数病人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可能和HBV 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HBV P基因区是病毒复制的主要功能单位,也是抗病毒药物开发的丰要靶标.P基因区变异是多位点的,发生突变以后对所用药物产生耐受,是阻碍其临床应用、降低其作用的丰要原因.HBV P基因区rtS213T作为伴随位点可与rtM204V位点联合突变,导致拉米夫定耐药,但也常可见到rtS213T位点单独变异,但rtS213T单位点变异是否与抗病毒治疗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3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对其中11例出现了rtS213T位点变异的患者进行用药史的观察分析,拟初步了解rtS213T单位点突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HBV前S/S区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外界压力选择的结果。突变株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分娩等造成HBV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慢性和隐匿性HBV感染。HBV前S/S基因突变可导致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引起免疫逃逸、疫苗预防失败、HBs Ag阴性感染和疾病重症化等,与肝硬化和肝癌的进展也有密切关系,从而影响HBV慢性感染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