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药物性肝病发病有增多趋势,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复杂化,并发症多,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传染科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药物性肝病3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2006年本院的药物性肝病病例17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生素类占首位(35.95%),其中抗结核药15.73%;其次为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17.42%);随后依次为中药(15.17%)、解热镇痛抗炎药(12.92%)、降糖药(8.43%)、抗甲状腺药(17.30%)、用药不详者占2.8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57.30%),胆汁淤积型(14.61%),混合型(28.09%)。经停药及治疗后,预后较好者81.46%,预后较差者18.54%,病死率5.05%。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10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1994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06例该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引起该病的药物种类涉及14类50余种,几乎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多见,治疗要点是立即停药,给予保肝治疗.结论:药物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药物种类不断增加有一定关系;许多中药可引起该病,尤其长期用药时.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新药及中药,一定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  相似文献   

5.
吴彬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67-6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45.23%,抗肿瘤药13.33%,抗生素11.90%,中药9.52%,解热镇痛药4.76%,,抗精神病药4.76%,抗真菌药4.76%,抗风湿药2.38%,治甲状腺药2.38%;发热8例,乏力33例,消化道症状24例,尿黄21例,关节痛5例,肝区不适1例,皮疹1例。皮肤巩膜黄染21例,皮疹1例,肝脏肿大2例,腹水3例;经停药并给予保肝解毒治疗78.57%的病例预后较好。结论: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5.23%,为雷米封、利福平,抗肿瘤药13.33%,这一结果说明,抗结核病、抗肿瘤药对肝损害严重。所有病例均立即停用有关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治疗药物性肝病无关的药物;予以卧床休息,及降酶、退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本文对19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就诊时的肝功能、症状、体症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本组DILD治愈或好转91.41%,无好转7.58%,死亡率为1.01%.结论 此类患者除及时停药保肝药物治疗外,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在抗结核及抗肿瘤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尽量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病是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伤。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临床,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变化多端,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探讨有关DILD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近年在我院住院的DILD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强临床医师对药物肝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对11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等检测指标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致病药物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中药、抗结核药等为多见;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临床应避免滥用及长期大量用药。  相似文献   

10.
董火林 《海南医学》2006,17(7):92-9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5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病的药物依次是:抗结核药、中成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物;58例中无临床症状者19例(32.8%);潜伏期在3个月内者54例(93.1%),1月内治愈者53例(91.4%).结论致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应加强对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改善药物性肝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集到的9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并分析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对如何防范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出建议。结果 9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共涉及19个品种,其中血塞通注射液发生最多,占15.1%,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产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涉及药物制剂质量、患者因素、临床使用、药物研究等多方面的因素。结论应从基础研究、临床使用、上市后再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炎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加强药物性肝炎的防治。方法:对216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患者多有明确使用损肝药物史,多发生于服药后10天—45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炎多发生于长期、联合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而又无肝功能监测的患者。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持续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医生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以及是否指导患者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害后是否及时停药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吸毒者五种常见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发生率及肝功能的改变.方法 按常规抽血检测吸毒组和正常对照组人员五种病毒性肝炎标记物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51例吸毒者感染各种病毒性肝炎共43人次,显著高于57例正常对照组(共8人次)(P<0.01),其中丙型、戊型肝炎感染情况尤为严重,感染率分别为45.1%和25.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5%,P<0.01);吸毒组肝功能指标AST、A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静脉吸毒者易合并各种病毒性肝炎感染,其肝功能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药源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0例药源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中由抗生素引起的药源性肝炎24例;消炎镇痛药引起的17例;降糖药引起的9例;性激素引起的5例;其它5例。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上述药物前必须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使用时严密检测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膜下血肿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回顾性分析从 1990年 6月至 1998年 6月应用CT ,MRI确诊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93例。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从这 93例的一般资料、病程 ,主要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血肿量 ,辅助检查 ,尤其是CT ,MRI检查的重要性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 :慢性硬脑膜血肿多见于年龄较大者 ,5 0岁以上占 6 0 2 % ,脑外伤是最重要的原因 (6 8 8% ) ,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一时性头痛。只有在颅压明显升高时 ,可出现偏瘫、失语 ,而中青年颅高压表现较明显 ,头颅CT扫描是简单、安全、较准确的诊断方法 ,MRI是最佳影像学方法。现认为钻孔、冲洗引流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对于多房分隔型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应行开颅以清除血肿。结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较易漏诊或误诊 ,凡临床疑有本病者 ,必须作CT或MRI检查 ,并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6.
蔡劲  姜绪红 《海南医学》2005,16(2):47-49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1985年-1997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93例涎腺肿瘤的年龄、性别、好发部位、诊断、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93例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3例,占68%;恶性肿瘤30例,占32%。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76.7%。结论 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西布曲明致药物性肝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因乏力、纳差3月余,加重伴尿黄10 d于2003年9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4月开始服用减肥药西布曲明,6月份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活动后加重,无呕血、黑便、发热、意识障碍等.入院前10 d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尿呈浓茶色,9月3日呕吐出胃内容物3次.9月3日院外查肝功能ALT 1 100 IU/L,AST 546 IU/L,GGT 115 IU/L,TBIL 200 μmol/L;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胰腺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手术情况、CA199指标、是否化疗等情况,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3例胰腺癌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median disease free survival,mDFS)为1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  相似文献   

19.
俞冰  刘志承  童光东 《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20-121,12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并上报的抗菌药致ADR报告2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37例ADR报告共涉及27种抗菌药,其中,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占33.76%),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29.96%);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引起ADR最常见(占86.9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50.21%),消化系统损害次之(占13.92%);新的严重ADR报告共6例(2.53%),其余231例ADR中,好转69例(29.11%),治愈162例(68.35%),无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ADR的监测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贾长河  袁媛  刘博伟  兰玲  张昊  于静 《中原医刊》2011,(7):68-69,71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胆汁瘀积型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胆汁瘀积型药物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给予保肝降酶治疗,实验组在传统方法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期间每周监测患者肝功能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8周后实验组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下降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周时总胆红素(TBIL)实验组平均降至51μmol/L以下,对照组平均降至102μmol/L以下。2例应用激素治疗效果差,3例停用激素后有轻度反弹,1例治疗6周后发现有激素引起的轻度面颊肥胖,未发现股骨头坏死、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有效,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