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分别为71.95%和64.63%,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增高(均P〈0.001);COX-2和Ki67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显示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O.05)。结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乳腺癌分子标记物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乳腺癌组织中凋亡基因survivin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以期拓展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与认识,为乳腺癌防治提供新策略。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确诊且病历完整的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在survivin与NF-κB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urvivin、NF-κ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survivin与NF-κ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3.75% vs. 11.25%;56.25% vs. 8.75%,均P<0.05)。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分子分型有关,均表现为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均P<0.05);同时,两者共高表达率也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的乳腺癌组织明显升高(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或NF-κB高表达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均低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而两者共高表达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两者任何单一高表达或两者共低表达患者(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F-κB、survivin与NF-κB共表达、肿物直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其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在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明显高于其在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COX.2:71.95%(59/82)比8.54%(7/82),z。=68.56,P〈0.001;Ki-67:64.63%(53/82)比13.42%(11/82)。X2=45.20,P〈0.001]。②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cox.2:rs=O.349,P〈0.05;Ki.67:rs=0.305,P〈0.05)、淋巴结转移(cOx-2:rs=0.336,P〈0.05;Ki-67:rs=0.419,P〈0.01)、脉管侵犯(cOx-2:rs=0.235,P〈0.05 ki-67:rs=0.461,P〈0.01)及组织学分级(cox-2:rs=0.434,P〈0.01;Ki-67:rs=0.378,P〈0.05)均呈正相关;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rs=0.365,P〈0.01),而COX.2蛋白阳性表达与此无关(rs=0.135,P〉0.05);COX-2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皆与患者是否绝经无关(cox-2:rs=O.172,P〉0.05;Ki.67:rs=0.163,P〉0.05)。③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幻.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s=0.475,P〈0.01)。结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COX-2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D2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不同模式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3例乳腺纤维腺瘤及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结果: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CD24在细胞膜和细胞浆都有表达,阳性率为80.43%;乳腺纤维腺瘤CD24仅在细胞膜上局灶性表达,阳性率为53.85%。CD24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浓度明显高于纤维腺瘤(P<0.05);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D24细胞膜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0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分级、Her 2及p53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结论:CD24高表达参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CD24细胞膜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抵抗作用相关,CD24可作为乳腺不良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S2和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和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用标记的链亲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法对2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石蜡标本进行PS2和GSTπ的检测.结果PS2的表达阳性率为49.5%,GSTπ的表达阳性率为48.1%.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S2表达阳性/GSTπ表达阴性组、PS2表达阳性/GSTπ表达阳性组、PS2表达阴性/GSTπ表达阴性组和PS2表达阴性/GSTπ表达阳性组.结论PS2表达阳性/GSTπ表达阴性组患者的预后最好,PS2表达阳性/GSTπ表达阳性组和PS2表达阴性/GSTπ表达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次之,PS2表达阴性/GSTπ表达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最差.因此,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应用内分泌治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钙黏附蛋白(E-ca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0例乳腺导管内癌、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VEGF和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乳腺单纯性增生、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46.6%、72.8%,乳腺单纯性增生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乳腺单纯性增生、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3%、50.0%、65.7%,乳腺单纯性增生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在乳腺单纯性增生、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3%、43.30%、32.8%,乳腺单纯性增生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E-ca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COX-2、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P〈0.01),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26,P〈0.05)。结论:COX-2、VEGF的高表达及E-cad的低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其表达异常对判断临床进展、推测预后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本忠  裴静  张敬杰  王劲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1022-1023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妇女的月经状况密切相关。我们以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7例绝经后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癌胚抗原(human epidermal receptor2, HER-2)联合检测,分析其在绝经后女性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联合使用对于绝经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价值及术后指导治疗选择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粉刺状坏死(comedo necrosls)、组织学分级与组织蛋白酶D(eathepsin D)、Kiab7、单链DNA(ssDNA)及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日本德岛乳腺门诊与东德岛医院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连续手术切除的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蛋白酶D(eathepsin D)、Ki-67、单链DNA及c-erbB-2的表达。结果EIC阳性组,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为高表达(P=0.021),肿瘤间质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粉刺状坏死的出现,与c-erbB-2癌基因、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增殖指数相关(P分别为0.042,0.006及0.013)。结论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可能参与了EIC与粉刺状坏死的形成。EIC与粉刺状坏死的检测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其中乳腺髓样癌(medullarybreast cancer,MBC)比较少见,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个亚型,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预后都有其特殊性^[2-3]。目前关于MBC的预后存在一定争议^[4-5],我们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间本院收治23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神经轴突导向蛋白2(Slit2)在不同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lit2与乳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对24例发生脑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71例未发生脑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2例乳腺导管内癌和23例乳腺腺纤维瘤组织中Slit2的表达.结果 Slit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脑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13%)明显低于无脑转移患者(59%)(P<0.05);在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59%和48%)均明显低于乳腺纤维瘤(87%,P<0.05);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62%)明显高于50岁及以下患者(34%,P<0.05);在生存期<5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中Slit2的阳性表达率(18%)明显低于生存期>5年的患者(59%)(P<0.05).Slit2阴性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短于Slit2阳性患者(P<0.01).Slit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中Slit2的表达和乳腺癌脑转移呈负相关,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呈正相关,可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和脑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在肝内胆管癌及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肝内胆管癌、例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30织及15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CK7、CK20表达。结果:CK7在肝内胆管癌、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29/30)、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在肝内胆管癌组织、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13/3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76.7%在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6%(23/30),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13.3%(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0在肝内胆管结石旁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7%(2/30),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7和CK20可能成为肝内胆管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对壶腹周围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为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7、CK18、CK19)单克隆抗体,对45例壶腹周围癌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HE染色阴性的186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 P法)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45例壶腹周围癌根治术后HE染色阴性的186枚周围淋巴结中,有9例(20%、9/45)34枚(18.3%、34/186)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灶。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1年复发率分别是88.9%(8/9)和16.7%(6/3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单克隆抗体(CK7、CK18、CK19)检测发现,CK19在壶腹周围癌186枚淋巴结的检出率高达15.6%(29/186),CK19与壶腹周围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壶腹周围癌淋巴结进行CK7、CK18、CK19检测有助于发现微转移灶,为提高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判断临床分期、估计预后及选择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CK系列单抗联合检测可提高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5、18、19(CK5、18、19)在人胚胎前列腺发育不同阶段组织及细胞中的定位表达变化及其在前列腺胚胎发育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Vimentin、CK5、CK18、CK19在不同胎龄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胚胎前列腺上皮细胞中波形蛋白随胎龄增大其表达呈由弱到强,又由强减弱的变化趋势;CK5和CK18的表达起初分布无规律,但是随胎龄增大,CK5和CK18逐渐分别定位表达于基底细胞层和管腔上皮细胞层;CK19则在基底细胞层和管腔上皮细胞层中均有表达,且强度较一致,基本不随胎龄增大而变化。结论 胚胎前列腺上皮细胞Vimentin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上皮细胞的游走迁移,以形成早期原始腺体。CK5、CK18以及CK19阳性细胞在原始腺体中的动态分布与胚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Diagnosis of 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BSCC) currently relies mainly on histological criteria, with variable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reported in small series. We explored the use of a batter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 to elucidate this diagnosis on 45 cases of BSCC.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 of BSCC, to explore potential genetic pathway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using proliferation markers, and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link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Forty-five cases of BSCC and 34 site-matched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pathology department at our institutio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undertaken utilizing Medline. Ber-EP4 is a useful diagnostic marker for BSCC, positive in 82% (37/45) of the cases and in 68% (23/34) of SCC. An alternative is the combination of cytokeratins CK14 and CK7, known to be negative, and CK1, known to be positive, which achieves an accuracy of 73% (33/45) in BSCC and 88% (30/34) in SCC. The two diagnostic approaches were in agreement in 66% of the cases; both methods were equally accurate in the divergent case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proliferation markers supports the concept that BSCC is a rapidly growing tumor. Results of p16 stains support an etiological link between BSCC and HPV; interestingly, HPV was present significantly more in BSCC (71% (32/45)), than in SCC (59% (20/34)) in this study (P = 0.02). This data has been presented, in abstract form, at the 2008 United States and Canadian Academy of Pathology Annual Meeting, March 4, in Denver, Colorado.  相似文献   

1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乳腺癌骨髓微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原发性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状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可手术乳腺癌病例82例,术前未经化疗及放疗,抽取骨髓液,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中CK18、CK19 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 8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标本中,23例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CK18+、CK19+/CD45-细胞.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阳性率为28.05%.骨髓微转移的阳性率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高,随激素受体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结论 原发性乳腺癌可以发生微转移,骨髓微转移与某些临床病理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K20和CK5在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UTUC患者106例,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UTUC患者组织中CK20和CK5的表达情况。分析CK20、CK5与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K20和CK5对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06例患者中CK20(+)/CK5(+)组患者pTa/pT1比例及低级别比例显著高于CK20(-)/CK5(+)组、CK20(+)/CK5(-)组和CK20(-)/CK5(-)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K5和CK20均阳性表达于细胞质,在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组织(P<0.05)。CK20(+)/CK5(-)组患者2、4、6年期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20(+)/CK5(-)、肿瘤分期、微转移是影响UTUC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CK20和CK5均是评估UTUC预后的独立分子标记物,当CK20(+)、CK5(-)时,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较差、易发生转移,可作为评价UTU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CK19和CK20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19、CK20对胃癌腹膜微转移的检测价值,并探讨与微转移发生有关的因素.方法:2007年6月-2007年10月期间3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中行横结肠系膜前叶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K19及CK20的表达,并行HE染色,以腹腔灌洗检查癌细胞作比较.结果:CK19及CK20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3%和30.0%,明显高于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法(10.0%),且阳性率因肿瘤侵出浆膜层而升高.结论:术中行活组织检查检测CK19、CK20,可用于判断胃癌患者有无腹膜微转移,从而指导临床分期,为判断预后及建立个体化的术后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改良Kugel和CK补片修补成人脐疝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人脐疝23例,男5例,女18例,平均62(43~83)岁.采用改良Kugel手术17例,采用CK补片手术6例.结果 23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改良Kugel适于5 cm以下脐疝,脐疝直径大于5cm,使用CK补片修补.结论 使用这两种材料修补脐疝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修补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