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63-66+70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 月~2016 年11 月共67 例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37 例使用跨伤椎固定法(4 钉组),30 例使用附加伤椎置钉法(6 钉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 天伤口疼痛VAS 评分,测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 个月)时节段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3 个月,平均(15.3±3.7)个月。与4 钉组比较,6 钉组手术切口更长、术中透视次数更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 天伤口疼痛VAS 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 钉组比较,6 钉组术后节段Cobb 角和末次随访节段Cobb 角均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加用伤椎置钉可以更好的纠正并维持胸腰段后凸角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行经伤椎双节段固定,B组22例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及疼痛VAS评分。结果:B组手术时间89.5±10.1 min,围手术期出血量246.8±63.9 mL,分别少于A组的103.7±16.4 min和281.3±51.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较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77.9±9.3)%vs(82.5±9.7)%]、伤椎后凸Cobb角(14.6°±5.7°vs 10.7°±5.1°)丢失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疼痛VAS评分A组为0.7±0.6分,B组为0.5±0.6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椎弓根轴形内固定,观察组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术后观察并随访2组的近期疗效(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占位及椎间盘退变)和远期疗效(矫正丢失情况、脊髓损伤恢复、腰部疼痛情况、侧块和螺钉断裂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和椎管占位均获得矫正(P<0.01),但术后观察组的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1),椎管占位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伤椎椎间盘上下间隙的退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伤椎前缘和Cobb’s角的矫正丢失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脊髓损伤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腰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侧块和螺钉断裂,4例螺帽松动,而观察组未发生断钉、断棒情况,仅1例发生椎弓根钉松动。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较好,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47例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根据手术前后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Cobb角,而经伤椎固定的复位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显著,但其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11月共67例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37例使用跨伤椎固定法(4钉组),30例使用附加伤椎置钉法(6钉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天伤口疼痛VAS评分,测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时节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3个月,平均(15.3±3.7)个月。与4钉组比较,6钉组手术切口更长、术中透视次数更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伤口疼痛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钉组比较,6钉组术后节段Cobb角和末次随访节段Cobb角均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加用伤椎置钉可以更好的纠正并维持胸腰段后凸角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钉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型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87例。测量手术前后,术后,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结果:共7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A组38例,B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Cobb角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压缩比和 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出血量, 疼痛评分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单侧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疗效,得出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经单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对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索本科制定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类型,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两侧椎板及椎间小关节,椎弓根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撑开复位;后严格规定卧床时间和内植物取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随访10—26mo,平均16mo,均见骨折复位后,高度无丢失,内固定器取出后,均恢复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根据受伤的暴力及方向,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类型,只要严格掌握AF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降低内植物的失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儿童肱骨髁部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均获得临床一期愈合,无感染、肘关节屈伸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0.05)。实验组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概率,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于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对19例颌骨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进行内固定术.结果除1例患者(左下颌颏孔区骨折)出现一块可吸收板断裂取出外,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在颌骨骨折的复位固定中,能提供足够的稳定和固位,是颌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试验组实施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8.21±2.6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和内固定治疗组,各43例。外固定支架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内固定治疗组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内固定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旋后、桡偏及尺偏的角度均大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41.2±3.9)°比(39.1±3.6)°,(72.5±3.5)°比(69.4±3.1)°,(14.6±2.3)°比(13.4±2.0)°,(26.4±3.1)°比(24.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3.7%(36/43),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的55.8%(24/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腕关节旋后及桡偏的程度大于外固定,且两组的骨折中愈合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18.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4月收治的34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伤椎5枚或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同时行单节段植骨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口感染,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bb角由术前的12°~42°(26.5°±7.4°)矫正至0°~16°(5.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8,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20%~50%(70%±12%)恢复至86%~100%(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12%~56%(38%±10%)恢复至0~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9,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级4例,C级3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前中后三柱稳定,畸形矫正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安明和 《吉林医学》2012,33(18):3812-3813
目的:对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7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技术和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进过手术治疗的踝关节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治疗所需总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赵坤  梁品超 《黑龙江医学》2005,29(9):649-650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胫腓骨各段粉碎性骨折病例、先行复位、螺丝钉内固定,尽量达到解剖系统以达胫骨轴线,然后以外固定架进行外固定。术后严格控制感染。结果经4~18个月随访,X线见骨折线消失,愈合时间为胫骨4~11个月;腓骨为2~5个月。肢体无短缩,踝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对于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性骨折,选择适宜病例,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疗效确切,治疗方便,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