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加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方法为10例、1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羊膜,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并发症,随访3~5个月.结果术后炎症反应轻,眼压控制良好,术后眼压为14~19mmHg,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以往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球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致滤过泡下瘢痕形成,阻断滤过作用.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囊肿,术后浅前房、脉络膜驱逐性大出血,脉络膜脱离及眼内炎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 CNKI, 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全部比较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OAG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3月31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447例,462眼,其中EX-PRESS组234眼,小梁组228眼。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1)有效性:两种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IOPR%分别为[WMD=-7.67, 95%CI(-14.85,-0.50), P=0.04]和[WMD=11.38, 95%CI(1.55,21.22),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IO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后1年完全成功率[OR=2.29, 95%CI(1.27, 4.13), 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不全成功率[OR=1.59, 95%CI(0.73, 3.44), P=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在术后随访结束时抗青光眼药物应用数量比较[WMD=-0.10, 95%CI(-0.36,0.17), P=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后2年视力比较[WMD=-0.12, 95%CI(-0.23,-0.00), 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两种手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包囊型滤泡、伤口漏、脉络膜渗漏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小梁切除术相比,EX-PRESS植入术后前房出血[OR=0.13, 95%CI(0.04, 0.42), P=0.000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在术后6个月不如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压,但在术后12个月却比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降低眼压,但长期疗效并没有显著差异,且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手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更少,1年完全成功率更高,然而小梁切除术后2年视力恢复更好,而对于术后仍需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者,其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并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反折小梁组织垫入在预防和减少滤过道阻塞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青光眼患者36例(36眼),即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将小梁巩膜条一端切断,一端部分保留并反折合于深层巩膜上,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者33例33眼,平均为(15.86±3.01)mm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水平(29.62±5.49)mmHg(t=7.398, P<0.001)。手术成功率为94.45%。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反折小梁组织垫入术能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滤过道瘢痕阻塞,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2例、60眼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治疗效果不显著,有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近视度数加深者或高度近视者应警惕是否伴有青光眼,并应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0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结果 UBM检查结果显示,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及其他参数无改变。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4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中植入羊膜,并对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羊膜植片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20例、24眼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视力提高12眼,不变12眼,所有病例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chlemm管外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17例、18眼行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0.2mg/ml.结果16眼术后眼压控制在1.36~2.51kPa,2眼术后眼压为2.98~3.24kPa,点0.5%噻吗心胺眼水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Schlemm管外壁切除加应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65例、68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5眼行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手术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68例、202眼的病历.手术成功的指标为眼压大于0.533kPa,低于2.80kPa,比术前眼压下降20%.平均随访20.1±1.8个月.结果:202眼手术成功率为96%,术后早期浅前房,角膜上皮损害及结膜房水渗漏发生率低,术后无1例发生晚期滤过泡渗漏和与滤过泡感染有关的眼内炎.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合并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隧道式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及后房型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1,2].我们用此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8例、38眼,术后恢复了有用视力,有效降低了眼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9年2月至2001年5月我院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38例、38眼行联合手术,随访4~24个月.男20例、20眼,女18例、18眼,37~71岁,平均61岁.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15例、15眼,白内障合并开角型青光眼4眼,外伤性白内障青光眼2眼,术前视力为光感至0.3;眼压为28~60mmHg,平均33.18±4.63 mmHg,患者均为一期植入后房型IOL,晶体为Stroze公司产的一体式晶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玻璃酸钠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共37例(37眼)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经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而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玻璃酸钠0.2mL;以同期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29例(29眼)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作为对照,术中于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0.2mL平衡盐溶液.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滤过泡情况,随访9~15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比率较高,滤过瘘口开放较好,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视力改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行复合小梁手术,应用玻璃酸钠能减少滤过道黏连,明显提高手术质量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表面麻醉下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30例、188眼经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行小梁切除术.结果188眼中156眼单纯采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32眼需联合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完成手术,无1例由麻醉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丁卡因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必要时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具有足够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细胞凋亡发生率及与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采用Apo2.7分子探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正常人及27例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正常人小梁细胞Apo2.7分子检出率为(2.01±0.68)%.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检出率为(5.25±0.89)%,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正常人小梁细胞Apo2.7因子检出率与年龄增长无相关性(r=0.29).闲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Apo2.7因子检出率与眼压升高呈显著性正相关(r=0.77).结论正常人小梁细胞存在细胞凋亡发生,与年龄增长无相关,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眼压升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梁切除加玻璃体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持续高眼压状态64例、64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64眼,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经常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仍呈持续高眼压状态者,男18例,女46例,右36眼,左28眼,45~76岁,持续高眼压时间1~10d,平均3.8d。术前眼压4.05~12.57kPa,平均6.44kPa,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12眼,手动18眼,指数16眼,0.02~0.1 12眼,视力在指数以下者占8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泡弥散程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女59眼,男41眼,平均57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4眼。对照组:女58眼,男42眼,平均59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5眼。采用日产TOPCON裂隙灯观察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滤泡弥散程度,探讨缝合方式与滤泡弥散程度的关系。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和小梁切除部分省略):做切口时用2%利多卡因紧贴结膜下浸润麻醉,角膜缘上7.5?mm剪开球结膜,向角膜缘方向钝性分离约2?mm,剪开筋膜,勿损伤上直肌鞘膜,缝合时先行将筋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对位连续缝合,后将结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达到筋膜瓣和结膜瓣错层缝合。结果两组术后1~6个月均有良好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在滤泡弥散程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时间延长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治疗组(球结膜筋膜瓣错层缝合)能有效防止滤泡的局限,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眼压的远期控制。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前部视神经病变,伴有典型的视杯凹陷和视野缺损,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基因的变异与遗传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已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关基因约20个,但与POAG明确相关的基因仅有三个:肌纤蛋白基因(MYOC)、视神经病变诱导基因(OPTN)、WDR36基因(WDR36)。小凹蛋白基因(CAV1/CAV2)以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CYP1B1)已成为青光眼遗传和基因研究的热点。综述就以上五个POAG相关基因的定位、结构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对41眼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平均眼压13.8 mmHg(9.6 ~17.8 mmHg),术后平均视力好于0.5(0.06~1.0).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小梁切除联合睫状体冷冻术与单纯睫状体冷冻术对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2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单纯睫状体冷冻术或小梁切除联合睫状体冷冻术。观察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短期内行单纯睫状体冷冻术组平均眼压明显高于联合组,疼痛程度亦较重,但是前房反应较轻。远期效果两组在眼压、前房反应、疼痛程度等观察指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降压效果明显,疼痛程度轻,疗效较单纯睫状体冷冻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