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吲哚-3-乙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SCE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研究吲哚-3-乙酸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SCE频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应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吲哚-3-乙酸诱导微核形成率试验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结果:各吲哚-3-乙酸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微核形成率和SCE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吲哚-3-乙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观察14例肺癌患者和14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 SCE和染色体畸变。 结果发现肺癌患者的微核率、SCE频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认为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肺癌发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Budr-Giemsa 技术检测研究了接受黄芪注射液治疗的33 例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 频率,结果表明,治疗后比治疗前病人的SCE 率有显著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 P < 0. 01) ,说明黄芪注射液能诱发DNA 损伤。  相似文献   

4.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SCE频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芳  顾美皎 《癌症》1992,11(2):104-106
本文对接受PAM+HMM、VAC和ActFuCy方案1—5疗程的8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及39例化疗结束后随访者外周血进行了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观察。各疗程化疗后SCE频率比化疗前显著增高。化疗结束1年后SCE平均值与正常妇女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但从个体分布情况来看,直至化疗结束2年后全部患者的SCE频率才恢复正常。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以化疗结束2年后妊娠为宜。  相似文献   

5.
综述电化学治癌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优缺点、安全性等。实验证明电化学疗法是一种疗效高、安全性大、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的综合抗肿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电化学治癌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优缺点、安全性等.实验证明电化学疗法是一种疗效高、安全性大、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的综合抗肿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电化学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共42例,均经病理切片及细胞学检查确诊。男26例,女16例,23~72岁。肺癌13例,肝癌15例,其它为甲状腺癌、舌癌、肾癌、胰腺癌、黑色素瘤共14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2.5cm,最小直径为2.5cm。治疗结果:Ⅰ级13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13例。1例肝癌经电化学治疗后,现已生存2年。文章对该疗法和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电化学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两种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方法: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SCE)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又名彗星试验).结果:在低浓度(吡虫啉为0.05 mg/L,抑食肼为5 mg/L)时,它们对微核和SCE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浓度升高(吡虫啉为0.1 mg/L,抑食肼为25 mg/L)时,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彗星试验在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0.995, r=0.965).结论: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相比之下,吡虫啉比抑食肼具有更大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我国研制的ZAY—B型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治疗161例颌面、口腔肿瘤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肿瘤体积选择麻醉方法。经过套管针将治疗电极直接插入瘤体,保护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将电极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开始治疗。治疗电压6-8V,电流保持在60-100mA,电量按肿瘤直径每1cm给80~100C。结果 161例中CR71例(44.1%),PR56例(34.8%),NC23例(14.3%),PD11例(6.8%),CR+PR为78.9%(127/161)。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149/161)、63.4%(102/161)和36.0%(58/161)。结论 电化学疗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容貌及器官功能影响小,是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1种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白云  宗传龙  郭淼 《中国肿瘤》2007,16(11):937-939
[目的]观察金属离子和离子络合剂对博莱霉素(BLM)作用淋巴细胞SCE的影响。[方法]在含有一定量BLM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物中注入一定量的金属离子或离子络合剂,统计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终浓度为0.5mmol/L和1.0mmol/L的Fe2 、终浓度为2.0mmol/L和4.0mmol/L的Mg2 在BLM切割DNA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终浓度为2.0mmol/L的Fe2 则有极其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同为2.5mmol/L的EDTA和枸橼酸钠则有明显的拮抗作用(P<0.05)。[结论]一定量的Fe2 和Mg2 的存在对于BLM切割DNA的过程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治疗115例体表肿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7~1991年作者应用电化学治疗体表肿瘤115例,其中皮肤癌28例,甲状腺癌26例,恶性黑色素瘤21例,腮腺癌16例,口腔癌15例,横纹肌肉瘤9例。治疗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用局部麻醉,将电极针插入肿瘤内并连接到治疗仪上通电进行治疗。结果:CR47.0%、PR31.3%,NC10.4%,PD11.3%。总有效率(CR+PR)78.3%,无效率(NC+PD)21.7%。随访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70.4%,50.4%。作者认为本疗法对体表肿瘤治疗效果较好,也适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其他病例。  相似文献   

13.
选择正常健康人为对象,研究兴安升麻总皂甙对丝裂霉素C(MMc)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Exchange,SCE)频率的影响。实验分为10.94μg/ml、43.75μg/ml、175.0μg/ml3个升麻剂量组,DMSO溶剂对照组,MMC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兴安升麻剂量组,对mmc诱发体外人外周血细胞SCE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MMC加兴安升麻组SCE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01),提示兴安升麻是个潜在的抗突变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0.1mol/L浓度加入体外培养液,能够引起人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微核(MN)率的增加,可使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延迟及细胞分裂指数下降.且这些作用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亚硫酸氢钠在低浓度仅引起细胞染色单体畸变,在高浓度既可引起染色单体畸变,又可引起染色体型畸变。  相似文献   

15.
陈国权  徐万成 《癌症》1994,13(1):64-65,72
本文报道电化学治疗体表恶性肿瘤11例,治疗结果:疗效达Ⅰ级4例36.4%(4/11),Ⅱ级3例27.3%(3/11),有效率为63.6%(7/11)。电化治疗是通过直流电场作用,引起癌灶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使其组织代谢发生紊乱,蛋白质变性、沉淀坏死,导致癌细胞破灭。本疗法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是治疗体表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Budr-Giemsa技术检测研究了接受黄芪注射液治疗地33例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结果表明,治疗后比治疗前病人的SCE率有显著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黄芪注射液能诱发DNA损伤。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治疗皮肤肿瘤及其他疾病:附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8月~1996年10月期间应用ZLR-I型肿瘤电化学治疗仪治疗(简称电化治疗)皮肤肿瘤等疾病54例,疗效明显,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2~70岁。1.2病理类型鳞状上皮癌3例,基底细胞癌5...  相似文献   

18.
常规方法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吴旻、王秀琴SCD法(1986)区分姊妹染色单体,研究了不同剂量的食品红,餐具洗涤(金鱼牌)剂、萘诱发下的SCE频率,并与“自发”的SCE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食品红浓度大于0.04mg/ml.餐洗剂浓度大于0.08μl/ml时可以促使SCE频率明显升高.萘的诱变能力比较强.在0.005mg/ml时即可使SCE频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术、放疗、化疗仍是当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然而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且又不能耐受放疗和系统化疗,因而一些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癌方法:电化学疗法(又称直流电疗法)。该方法是在肿瘤...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化学治疗癌症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育龄 《中国肿瘤》1994,3(9):2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