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琍玫 《河北医学》2006,12(1):72-74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24h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通过分析386例心脏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其各类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结果:各种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纤颤多见于风心病,其次为冠心病和肺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24小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通过分析337例心脏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其各类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结果各种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纤颤多见于风心病,其次为冠心病和肺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小薇  王静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65-1666
目的:探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冠心病患者和同龄正常组心率、心率变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冠心病组最低心率明显高于同龄正常组(P<0.05),最高心率与平均心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冠心病患者随SDNN的降低,其所伴随的Low n’s≥3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中Low n’s≥3级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SDNN的降低而明显增加。因此,应重视对老年冠心病24h动态心电图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ABPM)及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根据ABPM的数值算出AASI.将AASI>49(中位数)分为A组,AASI≤49(中位数)分为B组,比较两组AAS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A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49(中位数)伴左室高电压是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对预防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也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ASI在监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同时对89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Holter检出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以心功能D级患者发生率高.同时在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结论:心衰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只有连续动态心电图观察才能反映心律失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 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7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并发心律失常98例,发生率62.4%,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42.86%,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年龄、缺氧、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特点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丽 《中原医刊》2006,33(18):24-25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200例老年患者临床情况和24h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几乎所有老年心脏病患者均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达66%和37%。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达11%,其中以Ⅲ型ST段压低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67%患者可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常互为因果。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早期发现老年人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存在,有助于老年冠心病的及早检出,对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PA)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其中6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又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和对照组进行亚组分析.所有患者人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宣性心律失常的数目、形态.结果:UPA组TO>0,对照组患者TO<0;UPA患者的TS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亚组分析,UPA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对比,TO、TS均有明显异常.结论:HRT降低可作为预测UPA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可作为UPA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381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分为4组,检测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级心功能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经x^2检验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除联律和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无关,但联律和持续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方法:将1453例患者分别按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组,采用美国世纪3000动态心电图系统,三通道24h心电监测,经微机回放、分析,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并结合患者日志与症状进行综合诊断。结果:频发室性早搏及室速心肌炎组检出率最高;频发室上性早搏及室上速肺心病组检出率最高;ST段改变主要见于冠心病及心梗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心肌缺血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根据ABPM数值算出AASI。将AASI>49(中位数)分为A组,AASI≤49(中位数)分为B组,比较两组AAS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A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中位数伴左室高电压是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对预防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也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ASI在监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因样本量小,应用尚需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状况。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按照患者年龄为中年组(284例)和老年组(316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包含各时段心肌缺血变化、缺血时间、心率变异、平均心率等状况,做好记录。结果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来看,老年组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发生率,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后发现,患者缺血状况多出现在凌晨,且缺血时间较长。结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属于平日心肌检测唯一一个是否存在缺血性变化的检测方式,经24h心电图监测,早期根据疾病状况给予干预,降低心血管发生可能性,对患者预后状况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39例老年心脏病无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其中肺心病缓解期(简称肺缓),高血压型心脏病(简称高心)及冠心病患者各13例.结果,肺缓组呈高基础心率、其昼夜心率无明显变化,另两组睡眠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P<0.01),示肺缓组各时相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氧致交感兴奋;各组均检出有心律失常,全部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高心、冠心两组睡眠时心律失常减少显著(P<0.05),肺缓组下降轻微,提示这类病人夜间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三组均检出有心肌缺血,且均以无症状心肌缺血为主,故临床对老年心脏病人均应行 Holter 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150例分别使用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心律失常进行归纳和统计。结果:动态心电图组室早单发,室早二、三律,室性早搏成对,室速,房早单发,房早二、三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提高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疾病的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晓迪 《当代医学》2021,27(26):116-117
目的 探究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n=37)与对照组(美托洛尔治疗,n=36),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期前收缩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ST段降低持续时间、ST段降低值、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次数与室性、房性、交界性期前收缩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可改善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指标,降低期前收缩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的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6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行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室性早搏为最常见(97%),其次是ST-T改变(60%)和室性心动过速(50%)。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多样,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MGY HOTER 12.NET 3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采用人机对话,专人测量分析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216例进行24心电监测,比较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次数、时间分布规律.结果 6~12对段是心率最快峰值期,室性、室上性,房颤及间隙性束支阻滞发生频率最高时段,同时也是ST段压低最明显时段,0~6时段是心率最慢峰值期,也是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高时段.结论 冠心病患者24h的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而避免在晨间及上午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或活动,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07名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心电图分为4个亚组:A组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n=32);B组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n=22);C组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n=29);D组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健康组(n=24).研究对象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血清TNF-α和HsCRP浓度测定.结果A组血清TNF-α、HsCRP浓度及LVDd、IVSTd显著高于B组(P〈0.05).C组血清TNF-α、HsCRP浓度及LVDd显著高于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F-α、HsCRP及LVDd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可能是诱发机制之一;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心室重构较严重;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