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脑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68例有血管狭窄(85%)。其中狭窄程度≥70(例(35%),50%~70%的30例(37.5%),〈50例(12.5%),10例正常(15%)。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50例,占狭窄动脉的73.5%。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盗血5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观察斑块的性质,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青年TIA发作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关系。方法选择25~49岁的TIA发作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颈内动脉TIA组,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40例;分类不明TIA组,10例。发作后全脑DSA检查,对TIA患者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62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颅内病变37例,占59.7%;颅外病变23例,占37.1%;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占4.8%。中青年TIA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仅有2例。结论中青年TIA患者病因多为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其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颈内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30例中21例(7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15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确定TIA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评估DSA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1)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病例组中有脑梗死亚组和无脑梗死亚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DSA检查发现TIA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达80.26%(61/76),根据DSA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佳.结论 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异常、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TIA具有相关性,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可依据DSA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症状性ICAO患者48例,均由头颅MRA确诊,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其血管特点决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ICAO的症状主要为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晕厥,头晕,癫痫发作等;DSA血管造影术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2例(4.2%);无名动脉闭塞1例(2.1%);颈内动脉全程闭塞45例(93.8%),其中有缓慢前向血流者9例(20.0%)。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4例(75.6%);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1例(24.4%)。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8例(16.7%);合并椎动脉狭窄者5例(10.4%),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例(4.2%)。闭塞侧颅内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初级代偿:单独具有前交通动脉代偿者18例(37.5%);单独具有后交通动脉代偿者4例(8.3%);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代偿者5例(10.4%);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代偿者5例(10.4%)。次级代偿:仅软脑膜代偿11例(22.9%);颈外动脉及软脑膜动脉2例(5.2%);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2例(5.2%)。药物治疗者1月内有5例仍发作对侧TIA或小中风;3例发生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加重;随访6月发生同侧梗死2例;小中风或癫痫反复发作者5例。支架置入术者1月内有1例发生小中风;1例偏瘫加重;随访6月均未发作TIA或脑梗死。抗凝治疗2例,随访2月,复查造影时闭塞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仅C1段血管壁毛糙或串珠样改变,无明显狭窄。结论:通过全脑动脉造影评估ICAO患者的侧枝循环及全脑血管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溃疡粥样硬化斑块.据ABCD2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级,以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于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高危TIA患者7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18、24、32个月对支架治疗患者采用ABC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支架治疗的71例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术前(P<0.05),另外7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随访期内无TIA复发.结论:高危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多见,狭窄程度更重,累及多支血管,代偿不充分是其发作的主要原因,高危TIA以颅外血管狭窄多见,前循环最好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后循环最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及早行狭窄部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高危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后循环TIA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l5侧(1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3l例(3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后循环变异59侧(43%)。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后循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动脉狭窄部位,证实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动脉狭窄存在高发段(部位),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手段提供帮助。方法:对7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高发部位。结果:75例TIA患者共发现超过50%责任病变狭窄126处,发生狭窄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CCA9处狭窄、E—ICA35处、I-ICA26处、MCA38处、ACA18处;其中几个部位的狭窄占的比率较高: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处共发现狭窄29处,占23.01%;颈内动脉虹吸部共发现狭窄18处,占14.28%;大脑中动脉主干共发现狭窄21处,占16.67%;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共发现狭窄8处,占6.35%;以上几个部位的狭窄占所有ICA狭窄的60.3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有以下几个部位发生狭窄的几率较高,分别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为颈内动脉狭窄的高发段。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造影10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100例怀疑存在脑血管病变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方法 100例患者分别为脑梗死43倒,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短暂性脑缺血(TIA)11例,脑出血6例,头晕或眩晕16例,头痛7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有高血压的患者加做肾动脉造影.结果 52%的患者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脑梗死、TIA、头晕或眩晕患者发现血管狭窄分别为47%,27%、31%,狭窄主要位于颈动脉系统及颅外段;8例(6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存在动脉瘤;脑出血患者中1例存在动静脉瘘,头痛患者中1例存在动脉夹层.5%的患者DSA术后有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 DSA能准确评估血管状况,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主动脉弓、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正常9例,异常43例,其中脑血管狭窄/闭塞病变38例,颈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严重迂曲2例,颈总动脉夹层1例;38例血管狭窄/闭塞病例中与本次脑梗死发病相关血管狭窄28例、闭塞10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约占50%,无症状血管狭窄40处;16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中,血管狭窄发生率93.75%,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占60%;脑梗死病灶侧血管狭窄率≥50%共25例,其中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者症状与体征轻、治疗后恢复快16例,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差,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9例,预后差.结论 DSA可明确脑梗死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顸后,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3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行DSA或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17.9%)、后循环血管病变23例(59.0%)、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2例(5.1%)、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结构异常7例(17.9%).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病因复杂,并非完全是由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16.
左峰  杨威  李正光  郑铁晋 《北京医学》2002,24(4):225-22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基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7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37例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半球供血减少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2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颈内动脉狭窄10例,颈总动脉狭窄4例,未见血管异常影像6例.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总、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7例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残余狭窄均<30%,随访6~23个月,无再狭窄发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37例,溶栓后脑血流明显改善3例,好转28例,无明显改善6例.37例溶栓治疗者中3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溶栓后对侧陈旧梗死灶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3年,未见治疗血管发生脑梗死者.结论 TIA患者多已存在血管器质性病变,应尽早行相应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泞珊  龚金铃  陈菲  黄雪  卓忠雄 《重庆医学》2016,(26):3655-3657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 对23例多普勒彩超发现的可疑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分别行超微血流成像(SMI),超声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种检查,比较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以及SMI与超声造影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SMI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5例,重度狭窄8例;超声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DSA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及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38、0.823、0.819.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有超声造影相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86例符合ICHD-2偏头痛诊断标准的28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TCD筛查,45例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者 (峰速度MCA、TICA>140 cm/s,ACA、PCA、V-BA>100 cm/s)行头颅MRI+MRA检查,其中18例TCD频谱可见涡流和/或湍流,并闻及血管杂音者行 DSA 脑血管造影.结果:MRI 5例异常(1例动静脉畸形,4例海绵状血管瘤),16 例 DSA 异常(动静脉畸形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2例,一侧ICA闭塞2例).结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脑血管病变基础;偏头痛患者应常规行TCD检测,以早期发现严重的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肖玲  张遥  吕健 《黑龙江医学》2011,35(2):87-89
目的 探讨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5例TIA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其狭窄程度分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各组TIA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青年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血浆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