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经口咽通气道结合球囊面罩、手法加压给氧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预氧合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入ICU心肺复苏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实验组行简易呼吸球囊结合口咽通气道辅助通气计划,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开放气道结合球囊面罩加压给氧,比较两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前气道有效开放时间及预氧合(SpO2≥95%)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预期氧合(SpO2≥95%)所需时间及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低于于对照组者(P〈0.05)。结论实施行气管插管前予简易呼吸球囊结合口咽通气道预氧合可以快速提高SpO2,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75-876
目的:探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CPR)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心搏骤停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复苏(50例),对照组用徒手心肺复苏术(48例)进行复苏.两组患者的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复苏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人存活率。结果: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CPR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徒手CPR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徒手CPR组。两组病人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相对徒手心肺复苏,应用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建议临床提倡使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院前急救病人行心肺复苏术时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2例在院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病人,在急救现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现场处理.结果 2例患者中,在转院救护车中突发心脏骤停1例,进行心脏复苏(CPR)后存活.在10 min~15 min内到达现场进行心脏复苏(CPR)存活1例.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时、正规、有效的心肺复苏及恰当的心肺复苏护理配合,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有效人工通气建立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西宁地区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呼吸心跳骤停至成功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分两组,即A组《5min;B组》5min.比较两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间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别(P<0.05或P<0.01).结论:西宁地区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5min内行有效人工通气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进行院前救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气管插管人工辅助通气,观察组实施球囊人工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建立通气所需的时间、复苏5 min后血氧饱和度和复苏成功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建立通气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5 min后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心肺复苏的急救中,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的效果基本一致,球囊辅助呼吸所需的时间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方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CPR技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参与CPR培训的急诊科护理人员4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培训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模式培训,培训组采取CPR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的方式,培训结束后,统计2组护理人员对复苏体位、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等CPR技能各方面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期间发生护理差错和收到患者表扬信的例数。结果:培训组护理人员在CPR相关技能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培训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收到患者表扬信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方式可在短期内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CPR技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状况 , 探讨针对性策略,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院前急救452 例CPR 的出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CPR成功率及随访中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2例CPR 中有95例复苏成功,占21.0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复苏成功组室颤/室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1),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CPR成功与未成功组在发生心搏骤停(CA)至开始CPR 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别,超长CPR(即CPR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与CPR是否成功无关联(P > 0. 05),目击者即刻CPR可提高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很低.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尽早开始实施CPR、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或自缢、电击、溺水、意外事故而引发的CA要积极抢救生命.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及CPR技术.  相似文献   

8.
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 (CPR)中的作用。方法 对 3 6例心脏骤停的患者 ,在紧急CPR中给予复苏药物肾上腺素加血管加压素 ( 0 .8~ 1.0 )u/kg)静推 ,观察其 1小时生存率和有效复苏成功率 ,并与对照组 (单用肾上腺素组 )相比较。结果 治疗组 1小时生存率较肾上腺素组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5 ) ,而有效复苏成功率较肾上腺素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 ,在标准CPR中 ,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 ,可有效提高患者 1小时存活率 ,远期复苏成功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张洁  王志娟 《吉林医学》2010,(26):4500-4500
目的:探讨喉罩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优越性及安全性。方法:150例心肺骤停患者应用喉罩盲插技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人工气囊或简易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喉罩盲插前后生命体征和血氧的变化。结果:137例患者均在15~40s内插管成功,使用人工气囊或简易呼吸机辅助通气后,其中45例患者PaO2、SpO2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结论:使用喉罩盲插技术在急救时能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对院前心搏骤停(OHC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通气方式不同,将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对照组(n=303);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观察组(n=309)。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救治前后血气指标、心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心肺复苏(CPR)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率、脑复苏率、救治成功率、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15.21%、7.77%、15.21%、6.80%,均高于对照组的10.56%、3.63%、10.56%、2.64%(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CPC 1~2级患者占31.92%,高于对照组的12.50%(P<0.05)。两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后1、6 h, LVEF、E/A、PaO2、PaO2/FiO2均高于入院即刻,PaCO2均低于入院...  相似文献   

11.
郑俊 《海南医学》2013,24(7):1029-1030
目的探讨球囊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我院100例进行院前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人工辅助通气,观察组患者实施球囊人工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建立通气时间、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以及复苏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建立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效果近似,球囊辅助呼吸所需时间低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失败原因,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分析我院内科及急诊科近10年来32例心肺复苏病例抢救护理过程,对抢救成功与失败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中共32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28例复苏失败,失败的原因与实施CPR不及时、是否存在有效通气和静脉通道有直接关系。结论:尽早实施CPR术、建立有效肺通气和静脉通道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霍光  邓美蓉  麻华武 《吉林医学》2009,30(13):1289-1290
目的:探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术(CPR)中的作用。方法:将67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对照组)32例和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35例,观察自主心律恢复时间、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分别为(21.5±4.5)min、(9.5±3.5)min;1h有效率分别为41%和77%;24h有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3%和43%。治疗组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标准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可有效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提高1h有效率和24h有效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应用效果。方法对82例患者行复苏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为两组,机控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简称人工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实施标准心肺复苏。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情况以及按压有效率等五项指标。结果机控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两项指标明显优于人工组;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术联合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心肺脑复苏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心肺脑复苏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复苏后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 <0. 05);自主循环恢复后1d、3d时,研究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术后联用山莨菪碱可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提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复苏后24h存活率,改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董涛  宋修响  王素庆 《吉林医学》2013,(33):6910-6910
目的:讨论密闭通气型口咽通气道接面罩结合呼吸机、喉罩结合呼吸机、仰头抬颌法面罩结合呼吸机对低氧血症患者进行急救给氧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需要机械通气患者135例,其中心肺复苏(CPR)患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3例,颅脑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行密闭通气型口咽通气道接面罩结合呼吸机给氧,B组行喉罩接呼吸机给氧,C组行传统仰头抬颌法面罩结合呼吸机给氧,比较三组患者气道建立时间和预氧合(SpO2≥98%)所需时间。结果:A组气道开放所需时间和氧合(SpO2≥98%)所需时间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不良反应例数A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密闭通气型口咽通气道结合面罩可以迅速安全的开放气道,给氧效果优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理想的气道开放方式及比较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月诊治的呼吸、循环骤停需紧急心肺复苏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5±4.8)岁,给予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即普通面罩-气管插管或喉罩-气管插管治疗.对照组6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29±5.2)岁,给予非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即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气道有效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1),治疗组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中使用普通面罩与喉罩治疗能使气道及时且有效地早期开放,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开放方式在院内心肺复苏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对我院85例呼吸、循环暂停患者给予紧急心肺复苏,其中45例给予序贯性气道开放处理(序贯组),而其余40例仅给予常规气管插管处理(常规组),比较两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并观察两组气道开放后1h和2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序贯组气道开放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1.12±2.75) s和(95.88±15.73) s,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序贯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95.56%和62.22%,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在气道开放后1 h和2 h内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可有效开放气道,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代替手动式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40例,其中48例复苏成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间、胸骨下限距离、压力方向、节奏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气道等多方面因素对有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起到关键作用。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式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钟红元  钟丽霞 《吉林医学》2014,(24):5325-532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与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以提高CPR后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方法:选择实施心肺脑复苏抢救的猝死患者共124例,其中进给予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观察组共71例,给予常规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对照组共53例。急救前后对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抢救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45.1%(32/71),存活入院率为28.2%(20/71);对照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32.1%(17/53),存活入院率为22.6%(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选择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值得在急救过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