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联合瑞文测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61例先心病患儿进行个性、行为、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结果先心病患儿艾森克个性问卷中E、N质个性得分14.07±2.96、13.41±4.68,明显高于对照组10.15±2.75、9.32±3.67(P<0.01)。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4.43%,男女患儿均有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此外男性患儿还多有攻击、违纪行为。患儿平均智商为107.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D、E单元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适应能力商数为100.13,对照组为109.89,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先心病患儿显示出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尽管智商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没有慢性病的对照组儿童,应加强对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2~3岁儿童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儿童实行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需由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充分配合,全面预防并且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特点.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联合瑞文测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61 例先心病患儿进行个性、行为、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结果 先心病患儿艾森克个性问卷中E、N 质个性得分14.07±2.96、13.41±4.68,明显高于对照组10.15±2.75、9.32±3.67 ( P < 0.01).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4.43 % ,男女患儿均有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此外男性患儿还多有攻击、违纪行为.患儿平均智商为107.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但D、E 单元得分低于对照组(P <0.001) .适应能力商数为100.13 ,对照组为109.89 ,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01).结论 先心病患儿显示出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尽管智商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没有慢性病的对照组儿童,应加强对先心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哮喘儿童的个性、适应行为、应付方式等心理特征.方法采用EPQ、SAB、CSQ量表,对56例哮喘儿童及对照进行个性、适应行为及应付方式的心理测试.结果哮喘儿童EPQ中E、N分量表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13.87±3.18)分vs(10.28±2.79)分,(12.95±3.75)分vs(9.76±3.42)分.适应能力商数为98.72,对照组为110.46,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在应付方式上,哮喘组在解决问题、求助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自责、幻想、退避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哮喘儿童显示出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适应、应付方式障碍,应加强对哮喘儿童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双亲学龄期儿童个性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儿童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原因.方法采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EPQ,对单亲(实验组)63例与双亲(对照组)86例在校3~5年级8~13岁学龄期儿童进行个性测试.并经统计分析.结果⑴单亲组儿童N维度显著高于双亲组(t=3.45,P<0.001),提示单亲儿童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E维度分低于双亲组(t=2.69,P<0.01),提示单亲儿童性格多偏于内向.⑵单亲中丧亲与离异分组比较,P维度丧亲组显著高于离异组(t=3.73,P<0.001).提示丧亲儿童多偏于精神质倾向.N维度离异高于丧亲(t=2.17,P<0.05),提示离异组情绪稳定性差.结论单亲(丧亲、离异)儿童个性偏异程度比双亲儿童个性偏异程度明显.单亲家庭环境要素对儿童个性的偏异有着直接影响.丧亲儿童个性发展易带有精神质倾向.离异比丧亲儿童的情绪易偏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哮喘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及其早期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及综合性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学龄期60例哮喘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社会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及行为、情绪评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干预治疗(采用按摩放松疗法、情绪疏导疗法以及实践脱敏疗法),比较治疗前后患儿心理、行为变化情况。结果:71.8%哮喘儿童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发作的恐惧,长期用药副作用的担忧及社会交往困难;35%的患儿存在行为异常,与正常儿童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干预治疗后患儿心理、行为状况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哮喘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障碍,在哮喘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心理、行为障碍进行干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哮喘儿童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6例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测试,并随机抽取28例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化疗的同时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健康人及其家属,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7)、个性情绪问题(7.1±4.2)、习惯问题(1.2±1.0)、学习问题(1.3±1.1)较健康人(1.5±1.5,1.6±1.7,0.5±0.5,0.5±0.4)显著增多(P〈0.01);其家属的强迫(1.9±0.9)、抑郁(1.9±0.8)、焦虑(1.8±0.9)情绪显著增多(1.6±0.6,1.4±0.7,1.5±0.7,P〈0.05)。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行为问题(2.4±1.9)、个性情绪问题(4.1±2.9)较非干预组明显减少(3.9±2.4,7.1±3.9,P〈0.05);其家属的强迫(1.5±0.7)、抑郁(1.5±0.9)、焦虑(1.4±1.1)情绪亦较干预前显著减少(1.9±1.0,1.9±0.9,1.8±0.6,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8.
单、双亲家庭学龄期儿童个性特征的对照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单、双亲学龄期儿童个性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儿童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原因。方法 采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幼年 )EPQ ,对单亲 (实验组 ) 6 3例与双亲 (对照组 ) 86例在校 3~ 5年级 8~ 13岁学龄期儿童进行个性测试。并经统计分析。结果 ⑴单亲组儿童N维度显著高于双亲组 (t =3.4 5 ,P <0 .0 0 1) ,提示单亲儿童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E维度分低于双亲组 (t =2 .6 9,P <0 .0 1) ,提示单亲儿童性格多偏于内向。⑵单亲中丧亲与离异分组比较 ,P维度丧亲组显著高于离异组 (t =3.73,P <0 .0 0 1)。提示丧亲儿童多偏于精神质倾向。N维度离异高于丧亲 (t =2 .17,P <0 .0 5 ) ,提示离异组情绪稳定性差。结论 单亲 (丧亲、离异 )儿童个性偏异程度比双亲儿童个性偏异程度明显。单亲家庭环境要素对儿童个性的偏异有着直接影响。丧亲儿童个性发展易带有精神质倾向。离异比丧亲儿童的情绪易偏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并探讨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对VSD患儿术后心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住院治疗的132例VSD患儿分为介入组(n=68)和外科组(n=64)。采用徐韬园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检测。选取60名与CHD患儿一般特征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结果VSD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心理行为总粗分、心理行为粗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男孩主要表现在抑郁、交往不良、体诉、社会退缩、违纪及攻击方面;女孩主要表现在抑郁、社会退缩、体诉、违纪方面。心理行为因子异常检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病程越长检出率越高。术后测试,男、女两组心理行为总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男孩介入组术后总粗分及攻击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P<0.05),女孩介入组术后心理行为总粗分及抑郁、社会退缩和违纪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P均<0.05)。结论VSD患儿存在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采用早期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可较明显改善VSD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  相似文献   

10.
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筛查10~11岁有行为问题的儿童82名,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随机抽取无行为问题儿童50名作为正常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社会技能训练,结合父母心理干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干预前后评价。结果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CBCL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干预后除多动因子外干预组CBCL总分及其余因子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30.78±9.75)分vs(26.70±7.89)分、(3.59±2.11)分vs(3.74±2.50)分、(2.37±2.40)分vs(2.00±1.83)分、(2.22±1.65)分vs(2.74±2.00)分、(6.54±3.51)分vs(6.46±3.45)分、(1.73±1.34)分vs(1.66±1.72)分,P>0.05)];而对照组和与正常组比较只有体诉和违纪因子无显著差异。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对照CBCL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干预组EMBU部分因子分值显著改善(P<0.05,0.01)。结论采用儿童与父母相结合的集体心理干预对儿童行为问题效果较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