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治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红  王芳  陈秀梅 《光明中医》2004,19(1):50-51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粘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 ,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 空肠吻合口和含有胃粘膜的Mecket憩室。由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约占胃肠溃疡的 98% ,近年来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 ,食物与不良饮食习惯、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实验与临床研究显示 ,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诊治和抗复发治疗都有显著疗效。现将中医分型与治法方药总结如下 :1 肝胃不和型…  相似文献   

2.
陶国水 《世界中医药》2011,6(4):329-331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以胃痛、嗳气、泛酸等为主,易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病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本病属中医脾胃病诊治范畴。张师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病"范畴.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胃黏膜破坏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结果.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有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这些认识为现代中医诊治溃疡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对溃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欠全面和深入,诊断方法较单一,治疗措施不够完善,理论探索和临床研究也不够深入,因而有些认识还是沿袭传统观念,从而阻碍了溃疡病诊治水平的提高.目前对溃疡病的临床研究,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促进,但如何既保留传统中医的特色,又有现代科学的新内容,笔者认为应以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为重点,融合中西医认识为一体,在论治方法上要多角度认识病因病机,多层次诊断病证,多方位综合治疗,提高中医对溃疡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阴火学说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特色、取象比类的思维、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应该全面、多层次的认识阴火,从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来看,不仅指引发诸多疾病的病理之火,也是促进脏腑经络功能发挥的生理之火,病理之阴火不仅可指气虚、阴虚之虚热,也是湿热痰郁等有形实热。而火与气的相生相克关系又维持着人体的稳态平衡。广义上讲,阴火甚至可引申为内伤杂病的统称,在病理及生理过程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征论治。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单纯西药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在1个月后对怖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00%,显效率为36.00%,有效率为24.00%,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12.00%,显效率为24.00%,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湿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转阴率为72.00%,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治方法优化。方法:对我院69例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诊断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9%,治愈率95.8%。结论:三联法药物治疗对快速控制小儿消化道炎症及溃疡面有利。  相似文献   

7.
王雪峰教授基于“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探讨了糖皮质激素与少火、壮火的相关性以及激素应用的不同阶段体内阴阳的变化,提出清热益气养阴为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的基本治则,辨证施治,组方精练,用药精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9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5例,根据临床证型予中医治疗,对照组44例,使用西药治疗,以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镜溃疡直径以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81%,观察组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2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理想,可以提高溃疡愈合率,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志花  黄培容  何芳 《光明中医》2011,26(11):2305-2306
本文简要论述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辨证论治的认识,通过收集各家论述,进一步明确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为今后加强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PU)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发病多与七情刺激、饮食失节、疲劳过度等有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良好的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现将我们对该病的护理体会浅述如下。1情志调护PU属于典型身心疾病范畴,心理—社会因素对发病起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我们利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治疗该病,收效甚佳。本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保护因素失调所致。调控各种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神经、体液(包括消化道激素)经常处于动态平衡是常人不发生溃疡的主要原因。若攻击因子超过防御因子,就可出现黏膜损害而形成溃疡。攻击因子包括胃酸、精神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炜 《江苏中医》1998,19(12):46-47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发生是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的防卫力和损伤粘膜的侵袭力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2型糖尿病的诊疗谈"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不论是肥胖或消瘦,亦不论是初期或末期,病机本质总不离"火"."壮火食气,气食少火"揭示了阳气、壮火以及元阳少火之间的关系,即阳气亢盛,则积而生壮火,火热鸱张则耗散元阳少火.阳气、壮火、少火三者之间的病理关系既反映于2型糖尿病的病机,又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程发展阶段.本文即以"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理论阐释2型糖尿病的病机及病程发展,并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临床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中药。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西医的观点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以建立更完善准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解痉平喘等作用,然而对糖皮质激素GC治疗不敏感的患者,需长期依赖口服大剂量激素才能实现对症状的控制,易发展为激素依赖型哮喘(SDA)。过量使用激素药物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严重限制了其长期使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从中医学角度看,激素与肾脏同源,皆是“水中之火”,兼具正、邪两种属性,传统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观点认为运用药物调节机体,将病理之火(壮火)转化为生理之火(少火),可有效改善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和。基于“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论述了SDA的中西医诊疗机制,分别对SDA发病机制、西医治疗手段及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分析了中医诊治的出发点和功效,为SDA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是现代人面对的高发疾病,各大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日渐增多,如何预防、诊治此类顽疾,是医者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中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给出的方法疗效显著,备受人们青睐。文章探究历代医家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理论和疗法,从病因病机、证型分布、经典方剂、专方专药、针灸及其他外治法等方面进行文献比较研究,为消化性溃疡提供诊治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可发于任何年龄,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属中医“胃脘痛”、“胃气痛”、“心下痛”等范畴。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诊治和抗复发治疗均有显著疗效。笔者试就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分型论治和辨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琳 《江苏中医药》2010,42(4):78-7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的慢性病,临床实践证实,西医治疗存在溃疡愈合质量欠佳与复发等问题,而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溃疡愈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症状改善好。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分为:(1)辨证分型治疗;(2)专方加减治疗;(3)中医其他方法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之单用中药或西药好很多,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复发卒。应在各自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优势互补;或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