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用妥泰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儿单独应用妥泰治疗,并追踪观察4个月,治疗起始剂量是0.5mg/kg/d,每周增量0.5mg/kg/d ,目标剂量为4mg/kg/d,增量期8周,然后维持用药。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发作次数,发作表现形式,不良反应等,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根据2月平均月发作频率与用药前月平均发作频率比较,总有效率为74%,有效剂量为2.0~3.5mg/kg/d,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单用妥泰治疗儿童癫痫是有效的和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奥卡西平治疗癫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治疗癫疒间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PS/SGTCS)或特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61例PS/SGTCS或GTCS患者,其中40例新诊断癫疒间和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进入OXC单治组;而21例长期先后应用过多种抗癫疒间药治疗者进入OXC加治组。成人OXC起始量均为150 mg每晚1次,维持剂量(600~2 400)mg/d,分2次服用;儿童起始量(4~5)mg/kg每晚1次,维持剂量(30~40)mg/(kg.d)。进行自身对比开放性观察,同时分析单治组与加治组24周内的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62.3%和54.1%,控制率为49.2%,累积退出率为24.6%,3例(4.9%)失访,因不良反应和经济原因退出12例(19.7%),其中2例(3.3%)因皮疹退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乏力6例;头昏、头痛、嗜睡各5例;恶心、皮疹各2例。结论OXC治疗PS/SGTCS或GTCS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部分发作性癫痫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用国产奥卡西平单药治疗80例部分发作性癫痫患儿,分析治疗后1、2、3、6、9、12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奥卡西平起始剂量5~10 mg/(kg·d),最大剂量30~40 mg/(kg.d),维持剂量中位值20 mg/(kg·d),bid。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7.50%,服药12个月时累积控制率为73.75%,有5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调用其他药物,余75例均能耐受。结论国产奥卡西平为治疗儿童部分性发作性癫痫相对理想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4.
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用药方法、剂量及副作用.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中成人30例,小儿20例)进行添加托吡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总有效率达58%,22%的患者发作停止.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效率达69%,对其他发作类型亦有一定疗效.本组中成人的疗效好于儿童.平均有效剂量成人为(123.9±47.9)mg/d,小儿为(3.6±1.2)mg·kg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例癫痫儿童因丙戊酸钠治疗引起的夜尿症。例1:女孩6岁,发育正常。3岁时即能自控小便。因癫痫小发作一日10~20次,并伴有阵挛动作和自动症,给予丙戊酸钠200mg一日三次,症状明显控制,但用药第二天后每天出现夜尿,清晨血浆丙戊酸钠浓度为52.2μg/ml。将丙戊酸钠减为200mg一日二次(血浆丙戊酸钠浓度33μg/ml)后夜尿消失。例2:女孩,出生3月后即有痉挛发作。有癫痫家族遗传史。曾给予苯巴比妥5mg/kg无明显疗效。患儿3岁半时开始给予丙戊酸钠100mg一日三次,20mg/kg治疗,因用药后第三天出现夜尿而自行停药。患儿3岁时能自控小便。6岁时因服苯巴比妥每日80mg仍癫痫大发作一月1~2次,而再次给予丙戊酸钠一日三次150mg(19mg/kg)。用药后第三天夜尿复发。清晨血浆丙戊酸钠浓度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奥卡西平(Oxcabazepine,OXC)治疗4岁以下儿童症状性癫痫的疗效、耐受性及长程保留率,以期为儿童症状性癫痫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89例儿童症状性癫痫患者,给予OXC首用或添加用药治疗。OXC的起始剂量为10 mg/(kg·d),经3~4周加至目标剂量,最大剂量≤60 mg/(kg·d),平均剂量为(34.00±8.59)mg/(kg·d)。分别于3、6、12个月,2、3年随访患儿的服药情况、发作频率、药物不良反应及脑电图(EEG)情况。结果 89例患儿服用OXC后6、12个月,2、3年总有效率(发作频率较基线期减少≥50%)分别为56.5%、55.3%、44.7%、24.7%,完全缓解率(发作频率较基线期减少≥100%)分别为36.5%、34.1%、29.4%、16.5%。在服药期间,16例(18.0%)患儿至少出现了一种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8例(42.1%)、皮疹3例(15.8%)。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其中8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3、6、12个月,2、3年的保留率分别为95.5%、87.6%、75.3%、56.2%、25.8%。主要停药原因有缺乏疗效36例(54.5%)、时间终点10例(15.2%)、不能耐受8例(12.1%)、控制可5例(7.6%)、失访3例(4.5%)。COX回归分析示患儿起病年龄与停药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OXC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在治疗4岁以下症状性癫痫患儿的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远期有效性和长期保留率较低。症状性癫痫患儿使用OXC后若疗效欠佳,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调整用药,以提高远期的效果及保留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癫部分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部分发作的癫患者采用奥卡西平治疗。成年患者的起始剂量为300mg/d。根据病情逐渐加量,3d后增至基本维持量600mg/d,仍有发作者继续加量,2周后达最佳效果或可耐受的最高剂量1 800mg/d;儿童患者起始剂量8~10mg/(kg.d),根据病情每周增加1次剂量,每次加量在10mg/(kg.d)以下,直至维持量30~40mg/(kg.d)。观察治疗后癫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奥卡西平治疗5个月后,本组总有效率67.3%,完全控制率24.5%。用药1月内,本组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因剥脱性皮炎而停用此药。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癫部分性发作疗效较好,但有时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托吡酯在儿童头痛治疗中的疗效、有效剂量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6例头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托吡酯起始量0.5mg/(kg·d),分1~2次口服,4~8周为加量期,头痛缓解后停止加量,剂量最大控制在4mg/(kg·d);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睡前一次口服,总疗程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托吡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西比灵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1.531,P>0.05);(2)托吡酯治疗儿童头痛的中位值剂量为1.67mg/(kg·d),用量明显少于治疗癫;(3)托吡酯治疗儿童头痛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托吡酯是治疗儿童头痛发作较为有效及安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单药和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91例门诊癫痫患者进行左乙拉西坦开放性治疗;其中少儿组54例,成人组37例;简单部分性发作(SPS)1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CPS)20例,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32例,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sGTCS)20例;采用单药治疗66例,添加治疗25例。左乙拉西坦起始剂量即为治疗剂量,儿童为10 mg/(kg.d),成人为0.5~3.0 g/d;治疗6个月时根据发作频率自身对照评价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时本组癫痫控制率为52.7%(48例),总有效率为75.8%;少儿组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8%及90.7%,明显高于成人组(35.1%,54.1%;均P<0.01);单药治疗组分别为62.1%及81.8%,明显高于添加治疗组(28.0%,60.0%;均P<0.01);SPS、CPS和GTCS的控制率分别为68.4%和55.0%及53.1%,明显高于sGTCS(35.0%,均P<0.01);SPS控制率明显高于GTCS(P<0.05)。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5%,多较轻微,2例因明显脱发而换药。结论左乙拉西坦对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儿童及单药治疗的患者疗效更好;儿童及成人患者均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51例部分性发作的癫癎患者采用奥卡西平治疗.成年患者起始剂量300mg/d,根据病情逐渐加量,3d后增至基本维持量(600mg/d),仍有发作者继续加量,2周后达最佳效果或可耐受的最高剂量(1800mg/d);儿童患者起始剂量8-10mg/(kg·d),根据病情每周加1次剂量,每次加量不超过10 mg/(kg·d),直至维持剂量30-40mg/(kg·d).观察治疗后癫癎发作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奥卡西平治疗5个月后,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完全控制率为30%.用药1个月内,本组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因全身皮疹停用奥卡西平.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较好,但有时可产生较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须谨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老年脑梗死后迟发性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新诊断的老年脑梗死后迟发性癫癎18例,起始剂量250mg,每日2次。根据疗效调整剂量,每日最大量不超过3000mg。观察癫癎发作的频率、类型及不良反应。结果:18例迟发性癫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500~1500mg·d-1后有16例(88.9%)未再有癫癎发作。3例(16.7%)有嗜睡,2例(11.1%)有头昏表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8%(5/18例)。上述不良反应均未经特殊处理,在l~2个月自行消失,无一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结论:左乙拉西坦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迟发性癫安全、有效,而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痫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作为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62例不同类型癫痫患儿进行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左乙拉西坦起始剂量为20 mg/(kg.d),分两次服用,每两周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30~40 mg/(kg.d)。稳定期:维持加量期12周,每个月观察1次,以治疗前3个月的发病频率为基础,完成了6个月的观察期,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8个月),观察发作频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62例入选患儿,完全控制发作38例,占61.3%,显效8例,占12.9%;有效9例,占14.5%;无效4例,占6.5%;加重3例,占4.8%。总有效率为88.7%,两年治疗保留率为72%。左乙拉西坦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作为单药治疗小儿各型癫痫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匹罗卡品单次腹腔注射对诱发小鼠癫痫及对海马损伤的影响,为癫痫建模提供参考。方法将100只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个不同剂量匹罗卡品(250 mg/kg、290 mg/kg、350 mg/kg)腹腔注射组。比较3组的建模成功率、死亡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分析海马区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 匹罗卡品250 mg/kg组小鼠的Racine评分4级以上发作率为12%,无死亡; 290 mg/kg组小鼠的4级以上发作率为70%,死亡率为32%; 350 mg/kg组小鼠的4级以上发作率为86%,死亡率为5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不同剂量匹罗卡品组小鼠诱发癫痫后,神经元数量均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但250 mg/kg组小鼠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其他两组显著增多。结论 匹罗卡品290 mg/kg单次注射诱发小鼠癫痫模型的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且海马区损伤明显,可以作为癫痫小鼠建模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发作药物阶梯式加量治疗新诊断成人癫痫的长期结局及影响长期结局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癫痫库2009年3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就诊的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水平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单药治疗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获得3年无发作的可能性,并探讨影响长期结局的临床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6例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单药治疗3年无发作152例(48.1%),其中每日剂量≤25%DDD组(A组)9例、25%DDD<每日剂量≤50%DDD组(B组)89例、50%DDD<每日剂量≤75%DDD组(C组)44例、每日剂量>75%DDD组(D组)10例,3年无发作率分别为2.85%(9/316)、35.04%(89/254)、44.90%(44/98)和30.30%(10/33),B组3年无发作率明显高于A组(P=0.000),B组与C组3年无发作率无明显差异(P=0.088),C组与D组3年无发作率也无明显差异(P=0.142)。93.42%(142/152)的患者在75%DDD内获得3年无发作。单因素分析显示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部分发作性癫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用国产奥卡西平单药治疗80例部分发作性癫患儿,分析治疗后1、2、3、6、9、12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奥卡西平起始剂量5~10 mg/(kg·d),最大剂量30~40 mg/(kg.d),维持剂量中位值20 mg/(kg·d),bid。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7.50%,服药12个月时累积控制率为73.75%,有5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调用其他药物,余75例均能耐受。结论国产奥卡西平为治疗儿童部分性发作性癫相对理想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托吡酯(TPM)单药对慢性癫痫幼鼠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将3~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各12只,A组: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TPM低剂量组(20 mg/kg);D组:TPM中等剂量组(40 mg/kg);E组:TPM高剂量组(80 mg/kg);F组:合药组(TPM 40 mg/kg+丙戊酸钠200 mg/kg),其中B~F组为慢性癫痫组,于给药前腹腔注射戊四氮.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幼鼠体重、行为学表现、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病理改变.结果 (1)E组对幼鼠体重的影响比C组、F组显著.(2)D组、E组戊四氮诱发痫性发作的时间延长,痫性发作的程度减轻.(3)TPM各剂量组NSE水平显著低于B组,F组与TPM单药组无差异.(4)E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和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减轻明显.结论 TPM可减轻幼鼠痫性发作后的神经损伤程度,且存在剂量效应,但与丙戊酸钠联合可削弱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2014年以来,该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扩大受试研究(Expanded-access program,EAP),对难治性癫痫(Treatment-resistant epilepsies,TRE)患者添加使用了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药物。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关于CB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期结果。研究纳入了25个位于美国的医学中心,这些中心招募了服用稳定剂量抗癫痫药物(AEDs)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在4周的基线期内,患者1监护人记录所有可计数的癫痫发作类型和次数。患者口服CBD的起始剂量为2~10 mg/(kg·d),最大剂量定为25~50 mg/(kg·d)。在初始的16周内每2~4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访视,此后每2~12周进行一次访视。研究数据包括每月惊厥性癫痫和总癫痫发作频率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以及与基线相比癫痫发作减少≥50%、≥75%和100%的患者百分比。最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OCF法)来分析丢失的数据。每次访视均记录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安全性分析囊括了607例患者,其中有146例(24%)退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乏疗效[89(15%)]和AEs[32(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岁(范围为0.4~62)。联用AEDs的数量为3种(范围为0~10)。CBD的中位剂量为25 mg/(kg·d);中位治疗时间为48周。联用CBD后,在第12周时,每月惊厥发作的中位数减少了51%,总癫痫发作减少了48%,结果与随访96周后的发作次数相似。在第12周,惊厥性癫痫发作减少百分比≥50%、≥75%和100%患者比例分别为52%、31%和11%,此结果与96周时相似。CBD的耐受性一般;最常见的AEs为腹泻(29%)和嗜睡(2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作为添加剂,采用剂量递增法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的43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患者(男25例,女18例,年龄8-56岁),进行氟桂利嗪添加治疗的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原服用的抗癫痫药种类和剂量不变,氟桂利嗪剂量递增给药方法为:8-12岁儿童,第1周口服5mg/d,以后每周增加5mg/d;成人第1周口服10mg/d,以后每周增加10mg/d;至第4周时,儿童以20mg/d、成人以40mg/d维持量给药,分2次口服,连续观察半年。结果2年失访,3例因不能耐受的副反应,在剂量递增期间退观察。38例完成氟桂利嗪剂量递增添加治疗。总有效率为63%,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SPS)有效率75%,38例完成氟桂利嗪剂量递增添加治疗。总有效率为63%,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SPS)有效率为75%,复杂部分性发作(CPS)为62%,继发性全身性发作(SGS)为56%。同添加治疗前比较,总的发作频率减少69%,其中SPS为73%,GPS为66%,SGS为57%。脑电图呈中度或重度异常的患者比例,由76%下降到47%,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及肝、肾、血、尿等化检验检查均无明显变化。16例患者出现轻度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结论:氟桂利嗪作为添加剂,用剂量递增法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国产三唑仑(triazolam)与安定分别治疗焦虑性神经症,对其疗效和副作用进行对照观察。三唑仑组(以下简称甲组)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73±3.64岁。三唑仑片剂开始量为0.25mg,每日2次,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2mg/日,平均每日剂量为1.67±0.28mg。安定组(以下简称乙组)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1±14.31岁。安定片剂开始量为2.5mg,每日2次,亦逐  相似文献   

20.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儿童青少年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61例发病年龄为10~18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其中喹硫平治疗者31例,利培酮治疗者30例。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有效性,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一些重要生理指标包括血压、体重等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期限为4周。结果喹硫平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835±281)mg,平均加药时间为(8.35±5.89)d。利培酮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5.83±1.13)mg,平均加药时间为(10.9±3.82)d。治疗4周后同组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BPR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P=0.876);但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χ2=4.510,P=0.034)。结论本研究提示两种药物对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其中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