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与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初步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方法对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患者32例(40只眼)随机分组,观察组20只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对照组2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碎核,两组均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角膜内皮减少数量低于对照组。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劈核后手法娩核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颞侧角膜缘直线形切口、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硬性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和优点。方法 对96例(10 5只眼)白内障在颞侧角膜缘处作一3.2 m m×2 .0 mm大小的隧道切口,行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超声乳化术,扩大切口至5 .5 mm,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记录手术平均超声能量和时间。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 平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与晶状体核硬度和角膜水肿成正相关。术后1周、1、6个月的视力≥0 .5者分别为76只眼(72 .4 % )、92只眼(87.6 % )和93只眼(88.6 % )。只有1只眼术中发生后囊破裂。术后1~7天角膜轻中度水肿2 2只眼,并迅速吸收。后囊混浊11只眼。结论 角膜缘切口、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白内障小切口水平手法劈核与超声乳化摘除手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2007-11/2009-08间210例249眼行小切口水平手法劈核白内障手术,199例227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散光、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术后1mo小切口非超乳和超乳的视力≥0.5分别为205眼(82.3%)和191眼(84.1%),术后3mo散光分别是(0.95±0.51)D和(0.89±0.78)D,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反应术后1mo全部消退。无术后感染或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同样具有安全、视力恢复快、术后散光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对硬核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效果。方法作角膜缘后反眉弓5.5mm巩膜隧道切口,采用晶状体硬核手法碎核技术对70例(70眼)白内障摘出,并植入折叠式或PMMA人工晶状体。结果 69眼成功完成手法碎核,劈核器对力不均造成晶状体2眼翻转致后囊破裂。术后1周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92.86%,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23±0.75)D。结论反眉弓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其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术媲美,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降低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85岁以上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拦截劈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十字架法超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分别记录2组的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AVE、E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8、3.175,P<0.01)。术后l d拦截劈核组的视力与十字架法超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6,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0.176、0.216,P>0.05)。术后l d、1周、1个月、3个月拦截劈核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十字架法超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3、6.076、2.202、2.133,P<0.01)。2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 对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缩短了术中超声乳化的时间,减小了平均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小,术后视力恢复快,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平面劈核手法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面劈核方法在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用穿刺碎核镊及拦截型劈核刀劈开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完成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除术。结果:对86例86眼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进行平面劈核,一次性劈开率为100%。86眼的晶状体核经6mm长切口均安全娩出。术后3,7d视力≥0.5者分别为70眼(81%)和79眼(92%)。术后角膜散光度为0.85±0.55D。结论:穿刺碎核镊及拦截型劈核刀平面劈核法适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硬核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理想的劈核方法。  相似文献   

7.
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8例(68只眼)硬核白内障通过6mm小切口用劈核器碎核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称非超声乳组);随机抽取3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简称超乳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一周视力≥0.5,非超乳组50只眼(78.09%);超乳组26只眼(81.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均较小。非超乳组主要并发症为:可逆性角膜内皮混浊,后囊膜破裂。结论:硬核白内障用劈核器碎核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创伤小,技术难度小,费用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与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126例(136眼)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54例(58眼)与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72例(78眼),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视力.结果 超声乳化组和手法碎核组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法术中并发症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超声乳化组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高眼压,分别占70.69%、20.69%和6.90%;手法碎核组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高眼压比例分别为26.92%、50.0%、21.79%.角膜水肿x2=25.688,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碎核优于超声乳化组;前房反应x2=12.193,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乳化优于手法碎核;高眼压x2=5.65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乳化优于手法碎核.结论 超声乳化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都是安全、可靠、高效的手术方法.由于超声乳化仪价格昂贵,并且用于Ⅲ级以上硬核的白内障,术后角膜反应较重;而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只需显微手术器械并适用于白内障所有各期,尤其是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所以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观察组:对我院78例95眼老年性白内障行3.2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照组:对同期82例10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比较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中有2眼(2.1%)后囊膜破裂,3眼(3.2%)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切口方位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18眼(18.9%),1wk内前房闪辉22眼(23.2%)。对照组术中有3眼(3.0%)发生后囊膜破裂,4眼(4.0%)局限性悬韧带离断。术后角膜轻中度水肿混浊21眼(21.0%),1wk内前房闪辉26眼(26.0%)。两组均无后弹力膜脱离、前房出血、伤口渗漏及感染发生。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3.2mm切口手法碎核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安全、简便,具有小切口手术的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表麻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表麻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方法 102例(102只眼)白内障,术中表面麻醉后,采用圈垫式劈核技术,手法碎核,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结果 术中:虹膜脱出12只眼,虹膜根部离断1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7只眼。术后:角膜内皮条样浑浊30只眼,片状浑浊10只眼,前房纤维素样渗出10只眼,继发青光眼1只眼。结论 表麻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避免了球周、球后麻醉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对晶状体核的处理较关键,亦是易产生并发症的步骤。  相似文献   

11.
陈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914-1917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的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及其术后视力恢复、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于2009-02/2010-03选取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79例84眼,年龄60~80岁,患白内障时间为8~15a不等,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化分成超声乳化组42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42眼,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d;1wk;1mo时的视力、角膜散光程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84眼随访0.5~24(平均15)mo。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3d视力较超声乳化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两组间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wk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mo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wk和1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并发症中的角膜水肿、房水闪辉方面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较快。该手术安全、实用、经济、创伤小、技术难度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和形态的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角膜散光值>1.00D的白内障患者43例52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为位于上方10∶30~11∶30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采用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散光值为1.00~2.00D的患者,切口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长度为6.0~7.0mm,角膜散光值>2.00D的患者,在上述直线形切口对侧角膜缘处,另作一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分别于术后2wk,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2wk,3mo裸眼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在术后2wk,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6.0~7.0mm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及此切口联合作对侧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 mm和5.5 mm透明角膜不缝合自闭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散光情况,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老年性白内障60例(63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3.2 mm和5.5 mm透明角膜切口.除切口大小、人工晶状体类型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不同外,其余手术方法均相同.术前及术后定期观察视力、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2 mm切口组术后散光明显小于5.5 mm切口组(P<0.05)且术后视力优于5.5 mm组(P<0.05),两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间统计学差异进行性减小.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丧失程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小,手术效果优于5.5mm组.  相似文献   

15.
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80眼白内障行3.2mm小切口,6.0mm中切口超声乳化和12mm大切口ECCE,并植入IOL,术后1年内观察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 中,小切口组术后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大切口组,而术后散光明显低于大切口组;术后1月中,小切口组视力和散光无明显差异;小切口组更优越,术后几乎不产生新的散光,裸眼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6.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两种不同术式的效果。方法共95例(103眼)中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出组37例(38眼),超声乳化组58例(65眼),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散光及并发症。结果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好、成本低、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技巧和效果。方法对Ⅳ级和Ⅴ级硬核白内障39例(39眼)施行超声乳化联合手法娩核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及角膜水肿等并进行分析。结果超声乳化时间为0.3~0.8min,平均0.5min。切口无热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39例均顺利一期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视力≥0.5者29眼占74.36%,术后1月视力≥0.5者34眼占87.18%,其中视力≥1.0者8眼占20.51%。视力≤0.1的3眼(7.69%)中2眼为老年性黄斑变性,1眼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手法娩核技术可以降低超声能量,具有损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和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是硬核白内障的可供选择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2.2 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白内障一科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4例(105眼),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和角膜地形图数据。视力记录为logMAR视力,使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并从术后随访时间(术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晶状体核硬度(分Ⅱ、Ⅲ、Ⅳ级核3组)、角膜散光类型(分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眼别(左眼组、右眼组)4个方面分析SIA。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84例(105眼)患者UCVA术前为0.65±0.24,术后1、3、6个月为0.07±0.02、0.06±0.01、0.06±0.0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4,P<0.01);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SIA分别为(0.28±0.11)D、(0.25±0.13)D、(0.24±0.10)D;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晶状体核硬度分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3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组与左眼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2 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SIA稳定,术后UCVA显著提高,且SIA与UCVA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对白内障超声乳化32mm水平切口、60mm反眉状切口的69只眼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至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超声乳化32mm切口组和60mm组术后1周至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囊外摘除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至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1)。结论:采用6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水平缝合一针,同样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比较32mm切口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的实用性。
  方法:选取经MSICS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经超声乳化( Phaco组)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比较。
  结果:MSICS 组术后7 d 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3眼(10.78%);术后3mo 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76眼(24.8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8.7%,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 .75 D。 Phaco组术后7 d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63眼(20.59%);术后3mo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92眼(30 .0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21.67%。MSICS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5DC,Phaco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45DC,3mo 时两组角膜散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Phaco组因要使用超乳机,成本高,且超乳头的机械刺激、损伤、超声能量及灌注液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慢。 MSICS不使用超声乳化仪、手工作、成本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