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在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n=292)为骨折组,以骨折组为标准,按性别、年龄配对,招募相同地域的社区居民为对照组(n=292)。2组均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股骨颈骨密度(BMD),收集骨折危险因素,采用FRAX中国模式分别预测2组受试者在有无BMD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骨折组在有无BMD的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BMD时FRAX预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无BMD时(0.905、0.701,P0.01),但有无BMD的FRAX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BMD测定。结论采用FRAX预测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但预测骨折风险值较低,需要进一步矫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对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适用性,探索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314名绝经后中国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采集所有入选者FRAX预测工具中所包含的各危险因素资料,将包括股骨颈BMDT值等数据输入FRAX,计算10年骨折风险。从所有危险因素数据中得出针对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的回归方程,将该方程得出的骨折风险值与FRAX预测值相比较。对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吸烟和饮酒外,FRAX预测风险与各危险因素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骨折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引起的主要骨折概率(临床性椎体、髋部、肱骨和前臂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均随着股骨颈BMD的下降而升高。根据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回归方程计算的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FRAX预测结果一致,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骨折风险预测,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R)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 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R)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X)评估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方法分别检测老年及非老年RA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RA组患者均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清C-反应蛋白(CRP)、Ca2+、P3-、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老年RA组患者双手关节X线正位片并分期;根据FRAX测定三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 1老年RA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及健康老年对照组;老年RA组男性、女性的腰椎BMD14BMD与T值;RA组患者均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清C-反应蛋白(CRP)、Ca2+、P3-、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老年RA组患者双手关节X线正位片并分期;根据FRAX测定三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 1老年RA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及健康老年对照组;老年RA组男性、女性的腰椎BMD14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健康老年对照组;2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值明显低于非老年RA组、健康老年对照组;2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占67.70%和62.79%;3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占67.70%和62.79%;3老年RA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性(r=0.421,0.572);4老年RA组双手X线正位片第Ⅳ期的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第Ⅳ期的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性(r=0.421,0.572);4老年RA组双手X线正位片第Ⅳ期的双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第Ⅳ期的腰椎14BMD值明显低于第Ⅰ期值,也低于第Ⅱ、Ⅲ期值。5应用FRAX评估老年RA组10年内的髋部骨折概率高于非老年RA组和健康老年对照组。结论老年RA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BMD的降低,导致继发性OP或骨量减少,FRAX测评结果显示老年RA患者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7年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492例(T2DM组),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398名(NC组)。运用超声骨密度仪(QUS)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分别测量两组骨强度指数(SI)、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计算10年任何重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PMOF)、髋部骨折概率(PHF),比较两组SI、BMD、PMOF、PHF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MOF、PHF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BMD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相比,T2DM组SI、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血清1型胶原交联β-C-末端肽(β-CTX)降低(P0.05或P0.01),HbA1c、PMOF、PHF和甲状旁腺素(PTH)升高(P0.05或P0.01);(3)NC组DXA和QUS两种方法T-值(≤-2.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QUS法T-值(≤-2.5)发生率低于DXA法(P0.05);(4)T2DM组QUS法较DXA法针对FRAX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更强(37%vs25%,98%vs 9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及PINP、β-CTX是PMOF的影响因素,SI和β-CTX是PHF的影响因素。结论跟骨定量超声和骨代谢标志物可能是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与髋部骨密度、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髋部(全髋、股骨颈)骨密度(BMD)值,并通过胸腰段X线侧位片评估椎体形态,计算出反映脊柱椎体骨折总和的脊柱畸形指数(SDI)。对椎体骨折组和无椎体骨折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DI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及髋部BMD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213例患者入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组114例(53.52%),无椎体骨折组99例(46.49%),骨折涉及278个椎体,发生频率前5位的椎体依次为:L1(51次,18.35%)、T12(48次,17.27%)、T11(45次,16.19%)、L4(29次,10.43%)、T7(28次,10.07%)。根据髋部BMD进行骨量评估,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50例(43.86%),骨量减少63例(56.14%),无椎体骨折组骨质疏松23例(23.23%)。椎体骨折组较无椎体骨折组具有较高的年龄、较低的身高及较低的全髋和股骨颈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体质量及BMI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BMI及全髋和股骨颈BMD与SDI显著相关,其r值依次为0.361、-0.334、0.179、-0.409、-0.364,P均0.001。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SDI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全髋BMD、身高、股骨颈BMD、年龄及BMI。结论骨量丢失、增龄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 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最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300例绝经后低骨量女性测定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将受检者基本信息录入FRAX问卷中,计算和比较未录入与录入股骨颈骨密度数据时的髋部骨折风险系数(FRF),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FRF与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根据受检者的FRF,将3%作为FRF的临界值,当FRF≥3%时,存在高危骨折风险,建议受检者接受治疗,统计受检者的治疗建议,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计算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绝经后低骨量女性在无股骨颈骨密度与有股骨颈骨密度时的F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RF与股骨颈骨密度间无线性相关。(3)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71%、96.23%、93.33%。(4)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94)。结论采用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风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方法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的绝经后女性103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1±9.8)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计算骨折风险(不应用骨密度)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结果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43例,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骨质疏松组OSTA指数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0年髋部骨折风险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OSTA指数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P=0.000),准确性中等。10年髋部骨折风险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P=0.000),准确性中等。结论FRAX工具同样可用于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但并不优于OSTA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与比较未调整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及调整后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于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 730例, 采用FRAX中国模式计算参与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 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及电话访谈收集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髋部骨折事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评估FRAX和调整后的FRAX在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利用Cox回归模型来研究糖尿病相关因素与髋部骨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中位随访10年期间, 39例(2.3%)参与者经历过髋部骨折。未调整FRAX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0, 但校准能力较差[校准χ2为75.78,P<0.001;校准比(观察/预测)为3.97(95%CI 2.76~5.17)], 调整后的FRAX校准能力无明显改善。经校正(未调整或调整后FRAX计算出的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后, 病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胰岛素使用、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与髋部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患者骨密度(BMD)和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的居民和我院老年病科及骨质疏松门诊中通过BMD的检查筛选出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研究对象,询问病史,完成实验室检查。根据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正常组2组,以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分别估算骨折风险值。对2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所有研究对象每日补充1粒钙片,缺乏组加用骨化三醇0.25μg/d。随访1年后,复查BMD值及估算骨折风险值。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维生素D正常组45例,缺乏组73例。2组在随访前后的年龄、身高差(最高身高-目前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BMD、骨折风险值都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比较干预前后,2组的BMD差值(P=0.005)及维生素D缺乏组的骨折风险值(P=0.003)均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正常组较维生素D缺乏组在预防骨量进一步减少和降低骨折风险方面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转换指标、体质指标与骨密度(BMD)和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48~74岁POP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_(1~4)(正位)、股骨颈及髋部BMD,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空腹血后测定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1年龄与CTX、ALP、身高和BMI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334、-0.229和0.325。2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BMD间均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280、-0.364和-0.390。3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PINP与股骨颈和髋部BMD间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34和-0.304;ALP与股骨颈BMD存在负相关,r为-0.209。4脆性骨折组腰椎BMD、体重和BMI较无骨折组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5脆性股骨颈骨折组PINP和ALP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脆性非股骨颈骨折组。结论年龄是影响BMI、BMD和骨转换指标的重要因素,骨转换指标和BMD间存在负相关。肥胖、腰椎BMD降低及PINP和ALP等骨转换指标的升高都可增加P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与跌倒风险、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力、体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 632例社区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的问卷调研及骨密度筛查,筛查出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测定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跌倒风险、肌力和腹部脂肪含量。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跌倒指数、体脂含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与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之间的相关性。BMD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脂含量,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对BMD的影响;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跌倒指数,分析体脂含量对BMD的影响。结果对筛查出的839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BMI、跌倒风险、腹部体脂含量、肌力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BMI、跌倒指数、肌力与BMD均显著相关(BMI r=0.161,跌倒指数r=0.238,肌力r=0.198,P均0.001)。BMI、肌力、跌倒风险与BMD呈正相关;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等因素,采用ANCOVA分析跌倒指数与BMD无显著相关(F=1.011,P0.05)。结论跌倒风险和低BMD为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体脂含量与BMD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量与骨折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性44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8.1±12.9)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行体成分分析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患者基础信息,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模型计算患者10年任何重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major osteoporotic fracture,MOF)概率、髋部骨折(hip fracture,HF)概率,并采用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模型计算骨折风险,分析骨折风险、各部位骨密度与四肢和躯干肌肉量、骨骼肌指数(relative skeletal muscle index,RSMI)、全身体脂率、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等指标的相关性。控制性别、年龄、病程、HbA1c及各部位BMD,对骨折风险和身体成分各指标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偏相关结果显示:总体MOF与总肌肉百分比呈正相关(r=0.223);HF与躯干肌肉量、总肌肉量/(身高)2呈负相关(r=-0.240、-0.255),与总肌肉百分比呈正相关(r=0.225)。老年女性患者,MOF与躯干肌肉量、全身总肌肉量、总肌肉量/(身高)2、RSMI呈负相关(r=-0.396、-0.382、-0.443、-0.393);躯干肌肉量、双下肢肌肉量、全身总肌肉量、总肌肉量/(身高)~2、RSMI与HF呈负相关(r=-0.512、-0.436、-0.478、-0.558、-0.446),与OSTA呈正相关(r=0.842、0.688、0.803、0.694、0.574),相关性与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是其骨折风险的影响因素,增加肌肉量、控制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282例绝经后妇女均抽血检测HCV抗体,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评估患者骨密度(BMD)及骨折风险。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CV抗体阳性组腰椎、全髋及股骨颈的BMD均明显低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骨质疏松发病率(50.6%)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31.0%)(P<0.05)。根据FRAX评分结果,各风险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HCV感染率明显低于高风险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11.3±7.6)%及(3.7±1.7)%]均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9.0±6.8)%及(2.4±1.9)%,P<0.05]。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及其他协变量后,HCV是绝经期妇女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95%CI:1.16~2.81;P=0.009)。结论 HCV感染是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HCV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骨量减少的女性患者,根据β-CTx水平分为472. 97 pg/m L组和472. 97 pg/m L组,借助FRAX~评估系统,测算每例患者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β-CTx472. 97 pg/m L组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分别为(5. 64±3. 18)%和(1. 79±1. 58)%,β-CTx472. 97 pg/m L组分别为(4. 37±2. 94)%和(1. 21±1. 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3,P 0. 05; t=2. 03,P 0. 05)。结论高β-CTx组患者未来10年骨折风险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