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例)和存活组(49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后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113例患者总病死率为56.64%(64/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甲胎蛋白、HBV-DNA定量及乙型肝炎e抗原定量水平可能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DNA定量≥1×106 IU/mL(OR=19.85,95% CI 1.64~239.84,P<0.05)、低白蛋白(OR=0.71,95% CI 0.53~0.96,P<0.05)和低甲胎蛋白(OR=0.58,95% CI 0.42~0.81,P<0.05)是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后模型为P预后=1/(1+eX),其中X=5.82+2.99×HBV-DNA定量(≥1×106 IU/mL为1,<1×106 IU/mL为0)-0.35×白蛋白(g/L)-0.54×甲胎蛋白(ng/mL),该模型预测青年HBV-ACLF预后的ROC AUC值为0.98(95% CI 0.97~1.00,P<0.001)。结论 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及HBV-DNA定量是青年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为青年HBV-ACLF患者提前进行肝移植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择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12周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与生存组(54例),收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HBV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常规化验指标)、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分析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将所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甲胎蛋白(AF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年龄13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有: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结论: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ELD评分、AFP、CHE、Lac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AFP、CHE水平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77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77例HBV-ACLF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相关的检验指标。结果 177例患者中,A型64例(36.1%)、B型7例(4.0%)、C型106例(59.9%),男女比例4.71∶1,平均年龄(42±11)岁,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6~55岁。A、B型患者常以黄疸、乏力、恶心、腹胀起病,C型患者常伴有黄疸、乏力、恶心、腹痛、皮肤瘙痒等症状,A、B、C三型患者多以低蛋白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为主要并发症。A、B、C三型患者的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和C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清钠(N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本资料中的177例HBV-ACLF...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的动态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102例,除去肝移植及失访患者,对剩余93例患者根据28周内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c17细胞表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HBV-ACLF患者,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2例健康体检者(N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MELD、MELD-Na、CLIF-CACLF及AARC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分析Tc17细胞表达对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结果】与NC组及CHB组比较,HBV-ACLF患者Tc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01及P=0.017)。相关分析发现Tc17细胞与AARC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均成正相关(r=0.504,P=0.001;r=0.417,P=0.005及r=0.382,P=0.012),而与CLIF-CACLF评分有相关趋势(r=0.294,P=0.055);且随着病情进展,Tc17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另外发现Tc17细胞与基线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339,P=0.026),且Tc17细胞高表达的HBV-ACLF患者4周后HBV-DNA下降较低表达组更明显(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基线Tc17细胞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与HBV-DNA下降有关。【结论】Tc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HBV-DNA,但过激的炎症反应将导致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方法】 55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9 ∶ 1分成训练样本(499例)和测试样本(59例)&#65377;首先进行单变量分析,选择对预后最有影响且临床易于评估的一些因素并按其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患者综合评分&#65377;利用这些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求得判别方程和判别界值&#65377;运用判别方程在训练样本中做回代判别和交互验证,在测试样本中进行组外考核,利用判别符合率评估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准确性&#65377;【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380;起病前有无肝硬化基础&#6538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65377;选择临床上易于评估且对预后最有影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65380;凝血酶原时间&#65380;肝性脑病&#65380;腹水程度&#65380;肝肾综合征及感染情况等6项指标,分别按其程度赋予一定分值,建立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6项指标综合评分为6&#65380;7&#65380;8&#65380;9&#65380;10分的患者其死亡率分别为34.9%&#65380;66.7%&#65380;76.7%&#65380;85.7%&#65380;91.7%;综合评分≥11分者死亡率为100%&#65377;判别方程的回代判别符合率75.9%~88.9%,交互验证符合率为75.1%~88.9%,组外判别符合率74.3% ~ 88.0%&#65377;【结论】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性,且简单&#65380;方便计算&#65377;动态评估能很好地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预后&#6537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LDH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结合建立的模型MELD?LDH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并对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 2015年10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90)和死亡组(n=2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建立MELD?LDH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02)。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LDH水平显著较高(P=0.002,P=0.018)。MELD?LDH模型预测28 d、90 d临床转归的效能明显优于MELD评分(P=0.028,P=0.002)。结论:高血清LDH水平是ACLF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密切相关;LDH和传统的MELD评分结合的MELD?LDH模型对ACLF患者28 d、90 d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近1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1-3]。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约占肝衰竭患者总数的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肝衰竭国内外共识会议的诊断标准,收集近3年1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着重分析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15例中乙肝病毒感染105例,占绝大多数。诱因分别为乙肝活动63例(60.0%),其他感染因素11例(10.5%),药物损害8例(7.6%),酒精损害2例(1.9%),28例(26.7%)未发现明确诱因,其中共7例存在多重诱因。药物诱发的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恶化比例最高(60.0%~66.6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等反映病情程度生化指标,在死亡、恶化、未愈、好转4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恶化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愈组/好转组(P〈0.05),而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影响转归,好转组发生率最低,且与其他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转归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422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病情及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24周生存状况.结果 按入组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A)、并发症情况判断的早、中、晚期患者分别有183例、133例、106例,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18.58%、24.81%、79.25%,2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33.33%、45.11%、84.91%.按患者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分期,199例患者属于晚期,24周死亡率为88.44%.根据入组后1个月内最高晚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分值将422例患者分为5组,组间24周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率并未与Meld评分完全呈正比.结论 肝衰竭分期可更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24周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乙肝患者102例,其中乙肝肝硬化患者6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同时选取健康自愿者100例作为对照,比较各患者N L R水平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乙肝肝硬化组相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组NL明显偏高(P<0.05);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5),截断值为3.2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0%和70.50%;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患者N L R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的R O C曲线显示N L R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P<0.05),截断值为3.61,其灵敏度为88.90%和特异度为60.00%.结论 N L R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及预后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7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慢性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对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组的生化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方法:利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  相似文献   

17.
郑敏  高春明  赵久法 《安徽医学》2019,40(5):514-516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预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收的82例乙肝相关ACLF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42例,死亡组40例。收集所有入选的82例患者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PA及AFP),以及入院后12周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定血清PA联合AFP水平对预测乙肝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入院时PA和AFP水平分别是[181. 4(140. 5,235. 3) ng/mL、264. 5(131. 4,435. 6)μg/L],均高于死亡组的[78. 5(71. 4,99. 8) ng/mL、9. 2(4. 0,24. 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当PA≥241. 910 ng/mL且AFP≥80. 025μg/L时,预测乙肝相关ACLF预后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87(敏感度为90. 82%,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PA联合AFP水平在预测乙肝相关ACLF患者的预后方面,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且更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006年6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353例患者,HBV相关ACL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有257例(72.80%)患者在真菌感染前发生了细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者319例(90.37%),以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多见.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均呈正相关(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不符合抗生素联合用药标准比例为18.81%.激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共发生院内真菌感染510例次,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323例患者(91.50%)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氟康唑、大蒜素多见,死亡率为37.59%.患者抗真菌感染疗效与最终的转归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6455. 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由于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细菌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导致容易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患者预后差,抗真菌感染疗效与其总体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要重视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杜菲  杨玉香  强丽  孙长峰  吴刚 《重庆医学》2022,(20):3516-3520
目的 利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肝功能Child-Turotte-Pugh(CTP)评分联合单核/淋巴细胞比值(MLR)建立经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评估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患者101例,根据患者治疗后90 d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101例患者入院之日起至随访的90 d,共死亡34例,存活67例,死亡率为33.7%。生存组年龄、感染率、ML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ea)水平、年龄-总胆红素-INR-Crea评分、MELD评分及CTP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MELD、CTP评分及MLR是经人工肝治疗90 d后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MELD-CTP-MLR模型ROC曲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