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患者资料,按照替加环素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0 mg q12h)和低剂量组(50 mg q12h),考察替加环素给药剂量、血药浓度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的相关性。结果:共73例患者纳入研究。替加环素治疗后患者的PT、INR、APTT和TT水平较前显著升高,FIB水平较前显著降低(P<0.05)。高、低剂量组患者血药浓度峰值、中值、谷值以及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给药过程中凝血指标变化百分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TT变化百分率与替加环素血药浓度谷值和AUC呈中等相关(0.3≤|r|<0.5)。结论:替加环素可显著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及凝血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导致替加环素引发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分为研究组(凝血功能异常)和对照组(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替加环素用法用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上的差异,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获得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研究组29例,对照组90例,2组在合并休克(χ2=5.540,P=0.019)、接受重大手术(χ2=10.194,P=0.001)、合并肾功能不全(χ2=5.903,P=0.015)、用药前白细胞计数(WBC)(t=-2.748,P=0.007)、用药前凝血酶原时间(PT)(t=-4.868,P=0.000)、高剂量替加环素(χ2=4.214,P=0.000)、替加环素用药时间(t=-3.197,P=0.002)及合并使用两种及以上抗菌药(χ2=4.712,P=0.030)方面有显著差异。对上述指...  相似文献   

3.
沈莉  方伟  张尧  潘洋  周泽伟 《中国药房》2023,(22):2766-2769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肾病学科收治的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严重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用药前3 d,用药1~5、6~10、11~15、16~20 d后及停药5 d后和/或对症处理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共纳入14例患者,有9例患者发生了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4.29%。与用药前3 d比较,患者用药6~10、11~15 d后FIB水平及用药1~5、6~10、11~15 d后PLT水平均显著降低,用药1~5、6~10 d后PT及用药1~5、6~10、11~15 d后APTT均显著延长,用药1~5、6~10 d后INR均显著升高(P<0.05);而用药16~20 d及停药5 d后和/或对症处理后FIB、PT、INR、APTT、PLT与用药前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替加环素;替加环素可导致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肝功能、淀粉酶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择某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纳入51例.根据用药前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同替加环素治疗方案对重症监护室(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为替加环素的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 2014年1月-2017年6月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62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患者单独使用替加环素治疗,33例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其疗程均超过7d,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指标、临床疗效、微生物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替加环素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加倍剂量应用替加环素病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有效率(21/33, 63.6%)高于单独用药组(11/29, 37.9%)(χ²=4.084, P<0.05)。其中,患者APACHEⅡ评分≤15分的临床有效率70%(14/20)高于APACHEⅡ评分>15分的42.9%(18/42)(χ²=3.997, P<0.05);接受替加环素加倍剂量的临床有效率69.6%(16/23)高于常规剂量的41.0%(16/39)(χ²=4.719, P<0.05)。替加环素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PCT、WBC和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PCT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微生物学清除率(31.0% vs 38.7%)、不良反应发生率(13.8% vs 15.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单独用药组,且用药前患者APACHE评分,CRP值,剂量加倍对临床疗效均存在影响。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替加环素是否加倍剂量以及患者APACHEⅡ评分的高低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重症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治疗的CRE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包括28 d全因病死率和28 d临床治愈率。次要结局包括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微生物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采用Cox回归分析检验影响28 d临床治愈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纳入83名患者,其中替加环素组54例,多黏菌素B组29例。替加环素组28 d全因病死率为31.5%(17/54),多黏菌素B组为37.9%(1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替加环素组28 d临床治愈率为63%(34/54),显著高于多黏菌素B组的34.5%(10/29)(P=0.013)。两组的次要结局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替加环素是28 d临床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83,95%CI 1.018-4.263,P=0.045)。但替加环素组用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多...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8):1058-1063
目的:为替加环素的合理应用和警惕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某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5年使用替加环素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注射液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变化,归纳和总结替加环素可能的不良反应、处理和转归。结果:50例患者中,共2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诱发或加重凝血功能异常10例(41.67%)、肝功能损伤9例(37.50%)、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4例(16.67%)、全身多处皮肤红色皮疹伴瘙痒1例(4.17%)。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均较轻,予抑酸、止吐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影响较重的如肝功能损伤,在保肝、降酶等对症处理后仍不能好转。9例出现肝功能损伤患者,主要表现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氧酶(LDH)水平升高,其中8例为用药前即有肝功能损伤,用药后肝功能损伤加重;其中,3例为用药第10天出现,2例为用药第9天出现。10例用药前凝血功能异常病例,用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加剧,主要表现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加重多出现在使用替加环素后第2~22天,以第2~5天出现为主(70.00%)。结论:应用替加环素应高度警惕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损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患者血药浓度进行监测,计算其PK/PD达标率,为临床更加合理地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纳入的45例重症患者分为高、低剂量组,收集第7次给药后的谷浓度、中浓度及峰浓度(Cmin、C1/2t、Cmax),计算2组AUC0-24、AUIC值及不同感染部位PK/PD达标率,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高剂量组的Cmin、C1/2t、Cmax、AUC0-24及PK/PD总达标率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在肺部、腹腔、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达标率均高于低剂量组,其中2组在肺部感染的达标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随着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增高,PK/PD达标率显著下降。45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共7例,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替加环素对重症患者安全性较好,对于重症患者肺部感染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特别是具有高MIC的病原菌感染,可适当地提高替加环素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医院血液淋巴瘤患者替加环素临床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血液淋巴瘤科收治但无临床药师干预的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患者(n=88)作为干预前组,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医院收治且有临床药师干预的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患者(n=33)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替加环素临床使用情况。结果:在临床药师干预后,临床上替加环素适应证和给药方案的合理率较前明显提高(分别为87.88%vs 69.09%和81.82%vs 41.82%),用药前微生物送检率也显著高于干预前(84.85%vs 21.82%)。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干预、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规范临床医生的用药行为,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药物治疗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替加环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能发生在使用替加环素5~7d,并且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是持续性的,一旦停止使用替加环素,纤维蛋白原在5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病例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其中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5例...  相似文献   

12.
李永霞  王芳  龙子江  陈明  王靓 《中国药房》2010,(31):2894-2895
目的:研究芪术功血宁颗粒的止血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与Wistar大鼠分别随机均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妇科止血灵及芪术功血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凝血时间变化,测定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并测定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芪术功血宁颗粒能显著缩短模型小鼠的凝血时间,能明显缩短模型大鼠的PT和APTT,能增强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芪术功血宁颗粒能缩短凝血时间,可作为临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物,其止血的机制可能与促进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的生成、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冬  金鎏  雒香茹  范广俊  王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2):1264-1266,1275
目的: 建立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探究该类人群中影响替加环素药动学的因素。方法: 收集静脉使用替加环素的危重症患者的血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利用NONMEM软件估算替加环素的药动学参数,通过向前纳入法和逆向剔除法建立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收集54名患者的143个血药浓度建立替加环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静脉给药的一室模型较好地描述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替加环素的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1.3 L·h-1和105 L,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对模型有显著影响。结论: 建立的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良好,APACHE Ⅱ评分影响替加环素CL,年龄影响替加环素Vd,可为临床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Asare K 《Pharmacotherapy》2007,27(11):1512-1528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adrenal insufficiency varies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 popul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tudied, the test and cutoff levels used, and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increas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very low or very high baseline cortisol levels. Manifestations of adrenal insufficienc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re numerous and nonspecific, so clinicians are urged to have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and be alert to important diagnostic clues, such as hyponatremia, hyperkalemia, and hypotension, that are refractory to fluids and vasopressors without any clear causation. Multiple test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iagnose adrenal insufficiency, bu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st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s the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stimulation test. The low-dose ACTH stimulation test has been shown to be mor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than the high-dose test; however, the high-dose test is preferred since the low-dose test has not been validated. Although diagnosing adrenal insufficiency continues to be difficult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dministration of high-dose corticosteroids, defined as methylprednisolone 30 mg/kg/day or more (or its equivalent),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provides no overall benefit and may even be harmful; however, administration of low-dose corticosteroids for a longer duration decreases both the amount of the time that vasopressors are required and mortality at 28 days. Hydrocortisone 200-300 mg/day, administered in divided doses or as a continuous infusion, is the preferred corticostero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and should be star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For patients in whom the ACTH stimulation test cannot be given immediately, clinicians are urged to consider using dexamethasone until such time that the test can be administered, since, unlike hydrocortisone, it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cortisol test.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对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症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入选时的APACHEⅡ评分>10分,排除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肝脏疾病及慢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q8h,共7天。于入选当时及第2、8天早7:00抽取静脉血,行PLT、PT、APTT、INR、Fib、D-D二聚体。于第7天行APACHEⅡ评分,记录ICU期间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及入组时APACHE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第2天和第8天的PLT、PT、APTT、INR、Fib和D-二聚体与第0天比较,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ICU病死率,治疗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减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ICU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有较好疗效,且能改善病情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低剂量长期使用华法林对患者脑卒中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d。华法林高剂量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钠片前测定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作为基础值,初始剂量为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达标时IRN值为2.1~3.0。华法林低剂量组患者使用华法林初始量为1.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达标时IRN值为1.5~2.0。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如果INR<1.5,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如果INR>2.1,将华法林剂量减少0.625 mg。INR不稳定时,连续达标2次后以该剂量作为维持剂量,每月复查1次,直至INR达标。3组均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华法林用量、达INR标准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后,华法林高剂量组脑卒中发生率为2.82%,华法林低剂量组为4.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P<0.05),华法林高剂量和低剂量APTT、PT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低剂量组华法林使用量和INR达标准值时间均明显低于华法林高剂量组(P<0.05)。治疗期间,华法林高剂量组出血、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华法林低剂量组为5.6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8%(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低剂量华法林能够有效的达到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其疗效与标准抗凝强度相当,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唐纯海  吴全理 《天津医药》2012,40(2):178-179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在颅脑择期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纠正贫血的作用。方法:选择1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比较患者术前、血液等容稀释后、止血基本完成时、回输机采自体血以及术前采集自体血后的APTT、PT、PLT、HB、HCT;结果:等容稀释后和术前相比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HB、HCT明显下降;止血基本完成时和术前相比患者APTT、PT延长,PLT、HB、HCT明显下降,输机采血后和止血基本完成时相比患者的PLT下降,APTT、PT延长,同时HCT及HB明显升高;输术前采集自体动脉血后和输机采血后相比患者的APTT及PT明显缩短,PLT、 HCT、HB明显升高。结论:在出血量较大的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改善纠正患者贫血,保证患者术后正常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安全性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患者60例,根据抗感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和观察组(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T和APTT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T和PLT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可延长PT和APTT,对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临床使用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