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玉峰  查仲玲 《医药导报》2004,23(2):0095-0096
抗菌药物双向个体化是以感染患者个体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反应浓度(DRC)或最低抑菌浓度(MIC)作药效学基础,同时以患者个体体内药物浓度来推算药动学参数,实现抗菌药物和病原菌之间的体外药效学与抗菌药物和患者的体内药动学的结合,是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的理想方法之一。概述抗菌药物双向个体化的概念、特点及在老年严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介绍用双向个体化法设计老龄感染患者用药方案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时的药动学-药效学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2肾1夹型肾性高血压模型,给大鼠单剂量或多剂量灌胃给药,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连续的预定时间点测定血药浓度,同时测定动脉收缩压(SBP)和动脉舒张压(DBP)等药物效应,建立效应室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单用、联用及单剂量、多剂量的药动学-药效学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厄贝沙坦的药动学特征呈二室模型,氢氯噻嗪在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均未改变厄贝沙坦的药动学参数,而在稳态条件下,厄贝沙坦可增高氢氯噻嗪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降压效应优于单用的效应。药物效应和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igmoid-Emax药效学模型。单剂量下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存在滞后现象,多剂量下滞后现象消失。Emax、EC50、Keo等药效学参数在厄贝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了PK-PD定量数学模型研究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单剂量和多剂量用药后药动学-药效学(暴露-反应)关系的规律,并提供了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对美托洛尔降压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彩霞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8):51-52,55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方法研究美托洛尔效应室药物浓度与降压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次口服美托洛尔片剂50mg,用She iner等提出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表达美托洛尔降低动脉收缩压效应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美托洛尔体内代谢呈一室模型,降低动脉收缩压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逆时针滞后现象,效应室药物浓度(Ce)与降压效应(E)的关系为E=Em axCes/[Ces Ce(50)s],Ce(50)为(122.32±75.82)μg/L,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Keo为(0.043±0.032)m in。结论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可较好地应用于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降压效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多数抗真菌药物的药动学数据来自成人,尚未建立不同年龄组儿童给药剂量的标准,且并非所有抗真菌药物都被批准用于新生儿和婴儿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新生儿和婴儿药动学特点与成人不同,且药动学参数随生长发育而变化。常用抗真菌药物(多烯大环内酯类、氟化嘧啶类、唑类和棘白菌素类)在新生儿和婴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儿童。目前抗真菌药物在新生儿和婴儿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大多限于案例报道,应进一步开展抗真菌药物在新生儿和婴儿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波林 《中国药房》2007,18(5):382-384
中西药联用是为了增强药物疗效或减轻不良反应。但是,如果配伍不当,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本文拟从药动学和药效学这两方面来对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进行分析、总结。1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药动学变化是指中西药相互作用,使二者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某一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1]。1.1对吸收的影响1.1.1胃肠道酸碱度变化对药物吸收产生的不良影响。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山茱萸)及其制剂(如山楂丸、六味地黄丸等)不宜与碱性西药(如氨茶碱)合用,因其可发生酸碱中和,影响疗效[2];含碱性物质的中…  相似文献   

6.
肠外营养治疗中全营养混合液的联用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侃 《中国药房》2005,16(11):864-866
全营养混合液(TNA)又称全合一(AIO),是使用无菌混合技术将所有肠外营养(PN)日需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在一个3L的袋中,然后输注给需要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患者.其配方可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进行调配,给临床TPN支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安全.不过,TNA的使用对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保护肠屏障功能、改善蛋白质代谢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弥补上述不足,近年来联合应用药物增强TNA疗效的研究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广泛开展,本文就TNA联用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现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是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之一,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是结合丙泊酚药动学参数和预设血药浓度来计算输注速度,以达到血中稳定的丙泊酚浓度。但是丙泊酚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成为影响TCI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阐述了丙泊酚在体内过程研究的最新观点,结合三款具有代表性丙泊酚药动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丙泊酚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指导临床医生针对不同临床情景制定丙泊酚的个体化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P-糖蛋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重要转运体,对多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防止有害外源性物质的侵袭起重要作用。作为P-糖蛋白的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的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过程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特定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治疗效应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将对MDR1基因多态性对疾病易感性和临床上药动、药效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生理活性差异.方法:从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分别讨论对映异构体生理活性.结果:对映异构体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均存在对映体选择性差异.结论:研究手性药物的对映体进入生物体内的手性环境,其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均存在对映体选择性作用,对临床合理使用手性药物和开发研制单一异构体的新药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克拉霉素脂肪乳剂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脂肪乳剂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克拉霉素注射液相比。方法通过高压均质方法制备克拉霉素脂肪乳剂,通过微生物管碟法测定克拉霉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和组织中药物浓度。结果克拉霉素脂肪乳剂和克拉霉素注射液药-时曲线相似并均符合二室模型,两种剂型的AUC0-t分别为(66.76±16.34)和(59.00±11.20)μg·h/ml。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37.5mg/kg克拉霉素脂肪乳剂和溶液剂后,测定各时间点各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肺为最高。与溶液剂相比,脂肪乳剂提高了脾、肺、肝、肾和脑的药物分布。结论克拉霉素脂肪乳剂与克拉霉素溶液剂血药浓度相似,但脂肪乳剂明显改变了克拉霉素体内组织分布,说明更有助于治疗局部脏器感染。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成人的骨量通过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来维持动态平衡,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策略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或增强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目前针对保护成骨细胞及增强其功能的骨质疏松疗法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成骨细胞相关功能蛋白、各种细胞损伤机制(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机械过载、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影响等)及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作一综述,以期为针对增强成骨细胞功能的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14.
PTEN和DNA含量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和DNA含量与NSCL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PTEN在78例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肺癌标本中DNA含量.结果:肺癌标本中PTEN蛋白总缺失率为42.3%,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2.1%和26.7%(P<0.05),其表达缺失率随TNM分期增加而上升,分期越晚表达缺失率越高.PTEN缺失率高者生存时间短.DNA指数(DI)的分布范围在1.04~1.93.异倍体肿瘤24例,DI值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肺癌细胞DNA含量与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PTEN蛋白表达和DNA含量将有助于判断肺癌的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CD44与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CD44是一种跨膜受体蛋白 ,属于黏附分子家族 ,可与透明质酸等配体结合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近年来发现CD44及其变异体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 ,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 ,可作为一个辅助性指标预测肿瘤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alkaloids of A. Vasica has been studied with change of season. The study also resulted in the detection of glycosides and N-oxides of vasicine and vasicinon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