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近年来肩关节镜手术日趋增多,围绕着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周围神经阻滞新方法层出不穷,能否实施非插管、非喉罩的单纯神经阻滞麻醉备受瞩目.本文从肩关节镜手术常见的周围神经阻滞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阐述新型阻滞方式 —— 臂丛上干阻滞,并以既往文献为基础,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进行分组,将行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干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肩部手术患者68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n=33)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n=35)。于神经阻滞前及神经阻滞后30 分钟经超声对膈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深呼吸状态下同侧膈肌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率。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近[72.73%vs82.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阻滞后30分钟膈肌移动度[(4.10±2.10)cm vs (6.02±1.35) cm]降低、呼吸频率[(17.29±1.84)次/分 vs (16.27±1.61) 次/分]增快、膈肌麻痹发生率[57.14%vs6.06%]增高,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缓慢,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在获得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能明显降低膈肌麻痹、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发生率,术后肩臂部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麻醉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高血压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需行上肢手术的78例高血压患者,严格遵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生理盐水)辅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复合右美托咪定进行联合辅助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静脉给药10 min后至手术结束时的MAP与HR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常规性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将臂丛阻滞麻醉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上肢手术中,可有效保持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正常性,且镇痛效果极佳,临床应大力借鉴。  相似文献   

6.
廖春英  黄凤文 《北京医学》2018,(6):536-538,542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的麻醉方式,记录术前(T0)、切皮(T1)、关节镜器械进入关节腔(T2)、缝皮(T3)时的MAP、HR和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气胸及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13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麻醉效果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时间点试验组MAP、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安全,麻醉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焦虑情绪并经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总分〉50分的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D组,n=30)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n=30)。D组患者麻醉前右美托咪定总量为1μg/kg持续15min静脉泵注后进行麻醉操作。M组患者麻醉操作前15min常规咪达唑仑0.04mg/kg静注。两组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并分析入室后(T0)、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T1)、手术切皮开始前(T2)Ramsay镇静评分、MAP、HR、SPO2、患者的疼痛刺激反应、谵妄人数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率。结果两组患者T1和T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R(P〈0.05);D组患者T1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M组(P〈0.05)。两组患者T2时点MAP、HR均分别低于R时点(P〈0.05),D组T1时点的MAP、HR值低于其T0时点值P〈0.05。D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疼痛刺激体动反应、谵妄及低氧血症需呼吸支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组。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焦虑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可以明显抑制患者的焦虑情绪且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辅助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择期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以0.375%罗哌卡因+芬太尼(10μg/mL)共2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B组以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μg/kg)+芬太尼(10μg/mL)共2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在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30 min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4个时间点记录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T1、T2、T3时HR、MAP显著降低;B组在T1、T2、T3时OAA/S评分较低;B组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延长(P<0.05)。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辅助臂丛阻滞麻醉可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辅助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DEX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20 min静脉泵注0.5 μg/kg DEX,维持为0.5μg/(kg·h),直到术毕前2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60min(T3)、停药时(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拔管后30 min(T7)、回病房时(T8)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尿量、冲洗液量、静脉补液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等,另外对T7、T8、回病房后2 h(T9)时段进行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观察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EX组术中和苏醒期MAP和HR有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P<0.01),且在T1、T6时MAP、HR波动小,应激反应低.DEX组内比较,各时间点与T0比较,MAP、HR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在T7、T8、T9时段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术中尿量、冲洗液量、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DEX组术后躁动、寒战、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P<0.01),但口干、嗜睡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P<0.01).结论 DEX辅助全麻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确切的,且苏醒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 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的配伍较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40倒,随机分为N组(单纯硝酸甘油降压组)及EN组(艾司洛尔复合硝酸甘油降压组).N组术中泵注硝酸甘油,观察效果,调节速度,达目标血压后维持;EN组在泵注硝酸甘油的同时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泵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物和硝酸甘油用量,观察备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关节镜操怍时间、术野质量评估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达目标血压及稳定后,N组硝酸甘油维持速度明显高于EN组,且N组硝酸甘油总用量明显高于EN组.降压后两组心率(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的HR显著升高,而EN组降压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停药后,N组出现反跳性HR加快,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而EN组与降压前无明显差异,两组HR,MAP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洛尔复合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易达到目标血压,血流动力学较稳定,用药量较少且不易出现耐受,无术后反跳现象,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江恬  黄红芳 《重庆医学》2012,41(13):1283-1284,1287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Dex)和丙泊酚复合臂丛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对患者镇静和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根据病情分级为Ⅰ~Ⅱ级的急诊断指再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Dex组:负荷量1.0μg/kg微量泵15min注入,后给予维持量0.5μg/(kg.h);丙泊酚组按血浆靶浓度1~2μ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用药后的循环、呼吸和镇静Ramsay评分效果。结果给药后各时点丙泊酚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Dex组仅HR和RR出现明显下降,但RR仍高于同时点的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组和Dex组患者镇静(Ramsay评分)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静脉镇静效果确切,没有明显的循环和呼吸抑制作用,是臂丛神经阻滞的合理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斜角肌间隙臂神经丛阻滞(IBPB)在关节镜下肩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拟行超声引导下IBPB关节镜下肩部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4例.A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30 ml阻滞,B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肩部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每组15例。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术后行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合用与B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及运动)、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术后12、16、24、32、40、48h的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B组(P〈0.05或P〈0.01)。A组术后8~48h各时段的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h的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B组(P〈0.05或P〈0.01)。A组的镇痛满意率(13/15)显著高于B组(3/15)(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肩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