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与肝损害相关性及肝脏ADC值对评价肝损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生化指标将AP分为肝功能损害组和肝功能正常组,根据APACHEⅢ评分将AP分为轻度(<30分)和重度(≥30分)两组。分析AP肝损害发生率与APACHEⅢ评分的相关性,肝脏ADC值与AST、ALT及APACHE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03例AP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62%,肝损害发生率与APACHEⅢ评分正相关(P<0.05)。肝功能损害组肝脏ADC值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肝功能损害组ADC值与ALT、AST均呈负相关(r=-0.584,P<0.05;r=-0.731,P<0.05)。肝功能损害组中,重度AP的肝脏ADC值低于轻度AP(P<0.05)。结论:AP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随APACHEⅢ评分升高而升高,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和评价AP所致肝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T1值、T2值、ADC值对肝脏纤维化病理评分分级纤维化分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大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和肝脏纤维化模型组(13只),分别对其进行常规MR扫描,测量肝脏组织T1值和T2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MR-DWI),测量肝脏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取肝脏组织标本做常规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Gomoris法),以病理组织学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诊断结果为标准,研究分析T1值、T2值和ADC值在肝脏纤维化不同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的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法研究T1值、T2值和ADC值在与病理积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诊断结果之问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单相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磁共振成像T1值、T2值、ADC值测量结果在对照组和不同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的差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脏纤维化模型组中T1值和T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肝脏纤维化模型组中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降低越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2值与病理积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诊断结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ADC值与病理积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诊断结果之间表现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在肝脏发生纤维化时,定量检测磁共振成像中的T1值、T2值和ADC值,能够评估肝脏纤维化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作为非损伤性检查方法的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临床肝脏纤维化定量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的随访研究,探讨磁共振DWI在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名正常自愿者及60例慢性肝病患者行肝脏磁共振DWI(包括15例治疗前后的随访复查),测量并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间肝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标准化ADC值较正常组降低(P<0.01),治疗后标准化ADC值较治疗前升高(P<0.01)。b=800s/mm2时,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70,P<0.01;治疗前后标准化ADC值变化与MELD评分变化也呈显著性负相关,r=-0.61,P=0.017。结论肝实质ADC值与MELD评分高度相关,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病程演进及疗效观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有效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梗阻性黄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we ighted im aging,DW I)评价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方法25例梗阻性胆管扩张的患者,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与否分为有黄疸组(14例)和无黄疸组(11例),对照组为11例健康志愿者,行DW I检查,测量3组肝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 iffusion coeffic ient,AD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b值差为500 s/mm2时,各组间肝脏ADC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9,P<0.01),经两两比较,有黄疸组的肝脏ADC值[(1.37±0.11)×10-3mm2/s]显著低于(P<0.01)无黄疸组[(1.63±0.14)×10-3mm2/s]和对照组[(1.67±0.08)×10-3mm2/s],无黄疸组与对照组间肝脏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差为300 s/mm2时,各组间肝脏ADC值有统计学差异(F=12.22,P<0.01),经两两比较,每2组间肝脏ADC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有黄疸组[(1.58±0.21)×10-3mm2/s]低于(P<0.05)无黄疸组[(1.78±0.19)×10-3mm2/s]和对照组[(1.94±0.13)×10-3mm2/s],无黄疸组低于对照组(P=0.047)。结论肝脏ADC值测量有可能用于评价肝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正常志愿者及30例慢性肝病病人行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并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间肝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分析ADC值与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ADC值较正常组降低(P<0.01),b=800 s/mm2时,ADC值与MELD评分有显著性负相关,r=-0.68,P<0.01.结论 肝实质ADC值与MELD评分显著性负相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的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病变血供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对病灶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87例病人 ,共 1 59个肝脏局灶病变 ,采用不同的b值和b值差的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技术对各病灶及肝脏、脾脏及胆囊进行ADC值的测量。结果小b值和b值差所检测到的ADC值受组织或病变内血流灌注的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的平均ADC值最高 (7 64× 1 0 - 3mm2 /s) ,富血供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乏血供恶性肿瘤 (分别为 3 47×1 0 - 3mm2 /s和 2 39× 1 0 - 3mm2 /s,t=2 39,P <0 0 1 ) ,肝囊肿的ADC值几乎不受b值和b值差的影响。结论 当利用小b值和小b值差进行DWI时 ,组织或病变的ADC值受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DWI及ADC值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化ADC值对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采用3.0 TMRDWI检查回顾性分析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43例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功能代偿期的肝病患者(慢性肝病组)资料,慢性肝病组患者进行肝纤维化分期(S分期).测量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下肝脏ADC值、脾脏ADC值、肾皮质ADC值、脾脏标准化ADC值(S-ADC)及肾脏标准化ADC值(R-ADC).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S分期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期ADC值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DC值预测纤维化程度的能力,选择约登指数最大作为截断点,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0名对照组志愿者均为SO期.慢性肝病组SO、S1、S2、S3、S4期分别有2、5、9、12和15例.S0~S4期肝脏ADC值分别为(1.37±0.13) ×10-3、(1.33±0.16)×10-3、(1.17±0.16) ×10 -3、(1.23 ±0.14)×10-3和(1.12 ±0.11)×10-3 mm2/s,S-ADC分别为1.86 ±0.18、1.68 ±0.12、1.34 ±0.14、1.48 ±0.15和1.34 ±0.10,R-ADC分别为0.71 ±0.08、0.68 0.12、0.61 ±0.09、0.64±0.11和0.6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48、18.70和3.04,P<0.05).S-ADC、肝脏ADC值和R-ADC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71、-0.51和-0.41,P值均<0.01),但S-AD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高于肝脏ADC值和R-ADC.对于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S-ADC的效果均优于肝脏ADC值、R-ADC,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58和0.59.结论 S-ADC在评价肝纤维化方面优于肝脏ADC值及R-ADC,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将头部DWI序列的参数修正后用于肝脏成像,并以此序列对机器校准纯水水模对32名正常人行b值为0~1000s/mm2的DWI,测量纯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人肝脏信号强度的ADC值。结果纯水ADC值约为2.30×10-3mm2/s。对于正常人,随b值增大肝脏信号强度与ADC值降低,存在负相关性(信号强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903,P=0.00;r=-0.795,P=0.00);b值为50~250s/mm2时得到的ADC值与变异程度均偏大;b值为300~1000s/mm2,ADC值变得稳定,变异性减小;但b值为1000s/mm2时,肝脏信号强度减低,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结论本研究所用的肝脏DWI方法能准确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状态,用b值300~800s/mm2范围,能得到清晰的DWI图像与稳定的ADC值。  相似文献   

9.
吴梅  李帅  滑红艳 《武警医学》2016,(4):346-348,352
目的 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1.5T MRI检查的肝脏转移瘤患者的扩散加权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76处肝脏转移瘤的ADC值,比较不同肿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来源于胃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源于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低于其他来源的肝脏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胰腺癌的肝脏转移瘤的平均ADC值高于其他来源的肝脏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肺癌和胰腺癌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DWI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b值时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指数化表现扩散系数(eADC)值、灌注ADC值和eADC值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3例肝脏恶性肿瘤及40例良性占位性病变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计算低、中和高b值时病灶的ADC值和eADC值及灌注ADC和e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低、中b值时,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转移瘤、肝脓肿之间,肝细胞癌(HCC)与肝脓肿之间,ADC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高b值时,在血管瘤与HCC、肝内胆管细胞癌(CCC)及FNH之间,FNH与转移瘤、CCC、肝脓肿之间,肝脓肿与CCC之间,及转移瘤与HCC、CCC之间,ADC值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FNH与转移瘤、肝脓肿、CCC之间,肝脓肿与HCC之间灌注ADC和eADC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eADC值在HCC和CCC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ADC和eADC值,恶性肿瘤采用高b值、良性病变采用低中b值得到ADC和eADC值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基于前列腺癌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计算的熵值、平均ADC值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评价及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44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既往均行盆腔1.5T磁共振检查,通过DWI图像计算ADC熵值及平均ADC值。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前列腺肿瘤组织与周围非肿瘤组织的熵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平均ADC值、ADC熵值及两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1)前列腺癌组织的ADC熵值显著高于周围非肿瘤组织的ADC熵值;2)平均ADC值、ADC熵值两者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最高;3)平均ADC值、ADC熵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均有相关性,且ADC熵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相关性最大。结论基于磁共振DWI成像ADC参数图的容积熵值和平均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准确术前评估提供了新的参数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肿瘤患者行腹部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测量分析ROI的ADC值。结果: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边缘纤维组织呈环状强化。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呈延迟强化。15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8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21±0.05)×10-3 mm2/s;4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0.61±0.07)×10-3 mm2/s;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14±0.06)×10-3 mm2/s。原发性肝癌14例中11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3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38±0.05)×10-3 mm2/s。转移瘤1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12例胆管细胞癌DWI表现为稍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低信号,平均ADC值(1.65±0.03)×10-3 mm2/s。结论:DWI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MR弥散加权成像监测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前后肝脏ADC值变化的意义。方法 26名经临床诊断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后6个月后行MRI并测量肝实质ADC值。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ADC值差异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治疗前后ADC差值与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透明质酸(HA)、甘氨胆酸(CG)治疗前后差值的相关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6名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肝实质ADC值为(1.619±0.161)×10-3 mm2/s低于治疗后的(1.842±0.160)×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8,P=0.000)。治疗前后ADC差值为(0.222±0.172)×10-3 mm2/s,PIIINP差值的均数为(51.886±22.957)ng/ml,HA差值的均数为(21.345±13.584)ng/ml,CG差值的均数为(12.830±15.962)ug/dl。活动性乙型肝炎经核苷类药物治疗前后肝脏ADC差值与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差值及透明质酸(HA)差值的相关性(r分别为0.614和0.413,P值分别为0.001和0.036),而与甘氨胆酸(CG)差值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18,P=0.114)。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ADC值可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ADC值可以作为评价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手段。以作为评价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 I)及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6例,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进行MR I平扫及DW I,拟合出ADC图,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ADC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如下:肝囊肿(2.90±0.68)×10-3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转移瘤(1.57±0.42)×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20±0.3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DWI,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作多期动态增强MRI,观察病灶各期强化模式。结果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转移癌的ADC值(单位mm2·s-1·10-3)分别为133±017、123±017、129±013,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233±022、404±051,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29±016;与良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态增强扫描中,371%肝癌、789%胆管细胞癌与319%转移瘤病灶可见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强化。结论DWI可成为1种有用的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正常志愿者行肝脏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提出正常肝脏ADC值范围,并探讨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38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5~75岁,平均(41.22±14.67)岁,男19例,女19例,分别按年龄≥45岁和<45岁分为2组,并按性别分为男、女2组.采用3.0T核磁共振仪行DWI扫描,并采集b值分别为500、800、1 000 s/mm2时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b值分别为500、800、1 000 s/mm2时,正常人肝脏ADC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 448.75±313.31) mm2/s、(1 221.29士258.54) mm2/s、(1 153.53±218.21)mm2/s;同一 b值时,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年龄段或同一性别间,其b值=500 s/mm2时,均与b=800,1 000 s/mm2时存在差异(P<0.05),而b=800 s/mm2与b=1 000 s/mm2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3.0T多射频核磁共振仪可以对正常肝脏的水分子扩散进行定量分析,对正常肝脏ADC值的范围正常参考值的提出,可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硬化与肝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与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21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肝癌患者于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正常肝脏、肝硬化与肝癌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肝硬化与肝癌的ADC值,分析三者ADC值范围及不同b值时,ADC值对正常肝脏、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当b值为100 s/mm2时,正常肝脏ADC值分别与肝硬化、肝癌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肝硬化与肝癌ADC值之间无差异(P>0.05);当b值分别为300 s/mm2和1000 s/mm2时,正常肝脏、肝硬化及肝癌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b值为300 s/mm2时,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2.6%和10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0.4%.当b值为1000 s/mm2时,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6.9%和10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5.2%和66.7%.结论 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肝脏DWI,通过综合及量化分析肝硬化与肝癌ADC值的变化规律,能为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静  王海屹  叶慧义 《武警医学》2013,24(8):699-702
目的探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影响。方法 20例患者共检出肝脏肿瘤性病变灶21个,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前、后20 min分别行肝脏容积加速快速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b值=0及800 s/mm2),分别测量增强前后T1WI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肝脏及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增强前、后SNR、CNR、ADC值的变化。结果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T1WI图像的SNR(186.67±59.64)显著高于增强前(102.79±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1);增强后CNR(84.86±46.2)显著高于增强前(33.09±2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1);增强前、后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45±0.57)×10-3mm/s和(1.37±0.48)×10-3m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202);增强后正常肝实质的ADC值(1.27±0.23)×10-3mm/s较增强前(1.34±0.25)×10-3mm/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P=0.033)。结论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肝脏T1WI的SNR和CNR均显著高于增强前,故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检出;增强前、后肝脏肿瘤的ADC值未见显著差异,而正常肝实质的ADC值较增强前降低,静脉注射Gd-EOB-DTPA20 min后会影响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的测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脏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共29个病灶行MRI平扫及DWI检查(b值取0、100、500和1000 s/mm~2),分析病灶的MRI表现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计算病灶和肝脏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中单发病例12例,多发病例8例;发生钙化14例。病变的ADC值平均为(3.74±0.46)×10~(-3)mm~2/s(b=100 s/mm~2)、(3.43±0.64)×10~(?)nm~2/s(b=500 s/mm~2)和(3.24±0.63)×10~(-3)mm~2/s(b=1000 s/mm~2)。正常肝组织的ADC值平均为(2.84±0.59)×10~(?)mm~2/s(b=100 s/mm~2)、(1.37±0.30)×10~(-3)mm~2/s(b=500 s/mm~2)和(1.35±0.69)×10~(-3)mm~2/s(b=1000 s/mm~2),病灶与正常肝组织之间AD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脏细粒棘球蚴病灶DWI表现为随着b值的升高其信号减低,ADC值的测量对诊断肝脏细粒棘球蚴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