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ET水平与革兰阴性菌(G-)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按照血细菌培养结果不同分为G-组(n=55)、G+组(n=29)。比较两组血清PCT、CRP、ET水平,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组血清PCT、CRP、ET水平显著高于G+组(P0.05);血清PCT、CRP、E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G-菌中PC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G+菌中CRP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最高。结论:血清PCT、CRP、ET水平对鉴别G-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具有重要价值,且可直接反应疾病严重程度,对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鉴别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血流感染患者195例纳入研究,其中G-菌感染者90例作为G-组,G+菌感染者105例作为G+组。另外,选取同期就诊的非血流感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上述人群的PCT和IL-6检测结果,比较这两项指标在G-组、G+组、对照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和IL-6的诊断效能。结果195例血流感染患者中,G-菌感染90例(占46.15%)、G+菌感染105例(占53.85%),G-组、G+组、对照组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4.2、0.8、0.1 pg/mL,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47.9、47.0、11.9 ng/mL,各组间PCT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诊断界值为105.9 ng/mL,灵敏度为73.6%,特异度为65.3%;PCT的AUC为0.652,诊断界值为0.255 pg/mL,灵敏度68.1%,特异度57.4%。结论PCT和IL-6水平变化在G+菌、G-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检测对急诊血流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124例血流感染患者,按照血培养结果将其分成阳性组(65例)与阴性组(59例),均给予血培养、PCT、CRP水平及WBC检测,将阳性组患者按照血培养物的革兰染色结果分成革兰阴性菌(G-菌)组(42例)与革兰阳性菌(G+菌)组(23例)。比较不同组别的PCT、CRP水平及WBC。结果阳性组的PCT、CRP、WBC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的PCT阳性率显著低于CRP、WBC阳性率(P<0.05)。阳性组的PCT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的CRP、WBC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的PCT、CRP水平及WBC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G-菌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G+菌组(P<0.05)。G-菌组和G+菌组的CRP水平及WBC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血流感染鉴别中,PCT、CRP水平及WBC的检测均可发挥一定的指导价值,但PCT的血流感染阳性率、判别革兰阴阳性致病菌的能力优于CRP及WBC,必要时,可将3项指标联用,以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晏峰  任振焕  周颖 《检验医学》2015,(2):137-140
目的初步分析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PLT)减少原因,并研究区分革兰阳性(G+)细菌与革兰阴性(G-)细菌生化特征,为临床早期预防多器官衰竭,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55例脓毒症患者组、56例非脓毒血症患者(感染组)和43例非感染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百分比及Bcl-x L蛋白水平,对上述3组患者的6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血细菌培养,将75例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分为G+组和G-组,检测分析2组间PLT、PCT结果、Bcl-x L蛋白水平及在不同PCT截值的百分比。结果脓毒症患者组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感染组比较,PLT、PCT、CRP和Bcl-x 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PCT、CRP、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LT和Bcl-x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G+细菌与G-细菌脓毒症患者在PCT2.0 ng/m L时,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 ng/m L≤PCT≤10.0 ng/m L时,G+组患者的百分率明显高于G-组(P0.01);而在PCT≥10.0 ng/m L时,G-组患者百分率明显高于G+组(P0.01)。G-细菌性脓毒症组PLT、PCT水平均低于G+细菌性脓毒症组(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出现PLT减少、PCT升高与细菌作用于Bcl-x L启动PLT凋亡程序有关;G-细菌致脓毒症较G+细菌更易启动PLT凋亡,具有更高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区分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具有感染症状的入院病人,经细菌培养,119例静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G+菌感染者53例,G-菌感染者66例)纳入实验组,39例静脉血培养阴性但其它部位标本培养阳性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对患者血清PCT和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X)水平测定,分析G+菌及G-菌感染血流后,患者体内PCT分布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该差异与ETX的相关性.结果 经秩和检验,G-菌组与G+茵组比较,PC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菌38.60±74.82 ng/ml,G+菌4.08±8.65 ng/ml,n=119,u=6.202,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当界值(cutoff value)设定为5.56 ng/ml时,血清PCT水平区分G-与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74.20%,特异度为86.80%;以G-及G+分组细菌后,组内菌种比较,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与对应血浆ETX浓度之间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 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ETX是引起PCT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血清PCT水平测定有助于区分G+菌及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FIB、PT、TT、APTT)检测在临产期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6例临产期孕妇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36例健康非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同时,根据临产期孕妇产后出血情况分为产后出血组、产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产前、产后血浆D-D、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浆D-D、FIB水平较对照组高,PT、TT及APTT较对照组短(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前,FIB水平低于产前,PT、APTT长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后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未出血组,FIB水平低于产后未出血组,PT、APTT长于产后未出血组(P<0.05)。结论 对临产期孕妇进行D-D、凝血四项监测可及时发现其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预估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在恶性肿瘤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12月413例在当日同时送检了PCT、CRP、血常规检测及血培养的肿瘤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观察组(211例)与对照组(202例)。将观察组分成革兰阴性菌(G-)组与革兰阳性菌(G+)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CRP、NEUT%对细菌性BSI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中PCT的特异度最高,CRP的灵敏度最高;观察组的PCT、CRP、NEU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NEU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PCT、CRP、NEU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796、0.718,G-和G+菌组PCT的AUC分别为0.877和0.767。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菌性BSI后,PCT、CRP和NEUT%均明显升高,PCT的诊断效能优于CRP和NEUT%,且对于区分G-和G+菌的感染类型具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PCT、CRP、NEUT%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细菌性BS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杨颖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8):2743-2746
目的 分析影响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4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外52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凝血6项[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及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钠、PLT、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6、CR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T、TT、APTT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0.71%,再次入院率为40.48%,均高于对照组的0.00%、19.2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CRP)、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是影响观察组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可根据相关指标判断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内毒素对血流感染致病菌类型的诊断能力及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2019年血培养阳性并且检测了PCT/CRP/内毒素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比较不同致病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并评价各炎症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革兰阴性菌(G-菌)血流感染患者的PCT、CRP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G+菌)血流感染患者,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ESBL)血流感染患者的CRP水平明显低于非ESBL血流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和内毒素均能有效预测G+菌和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致病菌类型,其中PCT的预测能力最强;此外,PCT具有鉴别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致血流感染的能力,CRP可以鉴别ESBL与非ESBL所致血流感染.因此,各炎症指标在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在不同类型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其中轻症胰腺炎患者40例(轻症组)、重症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重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组和重症组入院后3 d DD、PT、APTT、TT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其中轻症组入院后7 d各指标有所降低(P<0.05),而重症组持续升高(P<0.05);重症组入院时、入院后3 d、入院后7 d 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入院时DD、PT、APTT、TT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01、0.776和0.835(P<0.05)。结论DD、PT、APTT、TT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有凝血功能障碍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7例入住ICU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7 d.治疗前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PLT、PT、APTT、TT、FIB及CRP、IL-6、PCT、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PT、FIB及IL-6、PCT、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危重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炎症因子的生成,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C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在儿童细菌性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3例诊断为细菌性脓毒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WBC、NLCR、CRP、PCT水平并比较差异;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儿童细菌性脓毒症的准确性。结果 53例儿童细菌性脓毒症患者血培养均阳性,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60.4%)。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WBC、NLCR、CRP、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提示CRP及联合应用WBC与NLCR对于诊断细菌性脓毒症有较高的准确性,AUC为0.90(0.84~0.97)、0.91(0.84~0.97);联合应用WBC、NLCR、CRP与PCT 4种指标有更高的准确性,AUC为0.97(0.94~1.00);而WBC、NLCR、PCT有一定的准确性,AUC分别为0.85(0.77~0.93)、0.89(0.82~0.96)、0.88(0.80~0.96)。结论WBC、NLCR、CRP、PCT等4种感染诊断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儿童细菌性脓毒症均有价值,联合应用4种指标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igecycline treatment on coagulation parameters, specifically fibrinoge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ections. We examined 20 cases of tigecycline-tre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ections, including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complicated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n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We monitored the relative markers of coagulation and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Fibrinogen (FIB)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use of tigecycline and normalized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FIB leve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e or a higher treatment dose. The FIB levels decreased more in the higher-treatment-dose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ecrease in FIB levels or the FIB level recovery by age.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thrombin time (TT) were prolonged after tigecycline use. The TT decreased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and the PT and APTT also decreased but not to a significant level. There was no change in platele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or creatinine (Cr) level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The use of tigecyc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FIB levels, which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A high-dos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greater decreases in FIB levels than did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e. The decline in FIB was not related to patient age. The use of tigecyc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PT, APTT, and T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血小板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的重症烧伤患者2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连续用药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d1、d3、d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粘附率(PA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脓毒症、创面感染、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1、d3、d7血小板PLT、PAR、MPV、PDW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烧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其病情变化、并发症、器官功能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春仙  史训忠 《检验医学》2010,25(2):107-10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其清晨空腹血DD、FIB、CRP水平,并同时收集24h尿液进行尿微量白蛋白(MA)测定,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组分3组:正常蛋白尿组(NA组,UAER〈20μg/min);微量蛋白尿组(MA组,UAER20~200μg/min);临床蛋白尿组(cP组,UAER〉200μg/min)。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DD、FIB、CRP水平在正常蛋白尿组已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UAER增加而增高,3组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DD、FIB、CRP水平对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发展及糖尿病。肾病有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白血病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86例,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即未感染组26例,轻微感染组44例,脓毒症组16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血清中hsCRP、PCT及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抗凝血酶原Ⅲ(AT-Ⅲ)。结果 轻微感染组及脓毒症组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红细胞(RBC)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轻微感染组及脓毒症组患者的hsCRP、PCT、PT、D-D、MPV、P-LCR、PDW、FIB显著高于未微感染组(P <0. 05),AT-Ⅲ、PLT则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 05);另外脓毒症组患者的hs-CRP[(103. 65±5. 04) mg/L]、PCT[(0. 86±0. 04)μg/L]、PT[(16. 83±2. 47) s]、D-D[(5. 92±0. 61) mg/L]、FIB[(5. 97±0. 63) g/L]、MPV[(25. 65±2. 06) fl]、P-LCR[13. 76±0. 63)%]、PDW[(68. 53±0. 72)%]均显著高于轻微感染组,AT-Ⅲ[(76. 62±8. 06)μg/L]、PLT[(142. 65±14. 76)×109/L]则明显低于轻微感染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AUC)值(0. 978)高于hs-CRP(0. 864)。脓毒症患者PCT与PT、MPV、PDW、P-LCR(r+0. 256;0. 473;0. 546;0. 472)呈正相关关系,与AT-Ⅲ、PLT(r+0. 366;-0. 603)呈负相关关系(P <0. 05)。PCT与D-D、FIB(r=0. 054,0. 075)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白血病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异常,且血清中PCT与hs-CRP、血小板参数存在密切关系。检测血清PCT水平可以为白血病感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